向那些生命荒芜但又不断向上的人,向那些身陷泥沼但又渴望清洁的人致意!这个人世间,有谁不是在努力地活着?

你是否被现实折断过翅膀,让心魔羁绊住灵魂。读完作家孙频的最新力作《鲛在水中央》后,这几乎成了小编最大的感慨。作者用三个极富张力的故事,将大时代背景下诸如反右、文革、一九八三年“严打”、九十年代工人下岗等事件巧妙地安插到一众人物的苦难命运中,并在深入挖掘探讨复杂人性的基础上,留给读者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行文精进,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鲛在水中央

书号:9787540490645

作者:孙频

装帧:平装

定价:45.00元

出版日期:2019-04-01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博集天卷

开本:32开

页码:304页

孙频

1983年生,山西交城人,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2008年开始创作,迄今发表中短篇小说两百多万字,出版过《松林夜宴图》、《疼》、《盐》等十余部作品。曾获2010-2012年度赵树理文学奖、第二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中篇小说《醉长安》获《小说月报》第十五届百花奖、《乩身》获第六届花城文学奖、《我看过草叶葳蕤》获第六届紫金山文学奖。

“鲛”可以理解为水妖、水怪,也可以理解为美丽诡异的人。在本书中,则代表着主人公的心魔。主人公“我”独自隐居在深山一栋废弃的铅矿中,长年累月的孤独感让他开始问山下一位藏书颇丰的老人借书看。驼背且独自生活的这位老人,从前是位大学老师,后被打成右派流放于此。平时,老人指导“我”读书,“我”在生活上照顾老人,在不断相处的过程中,“我”与老人产生了一种患难与共的情义。一年四季,山上到山下,出世与入世,就像是两个时空的交织。老人在等失踪的儿子归来;而隐居在铅矿里的“我”,则在等日子一天天压碎秘密,结局会怎样无人知晓......

这并不是一部悬疑小说,而只是通过文字将每个人心中的心魔放大。就像那句著名的“to be or not to be”,人对自我的认知、自我的救赎,是我们活在这世上恒久不变的探索课题。正如作者孙频所说的那样:文章虽为虚构,但相信这世上和‘我’一样的人并不在少数。从一个崭新的、怀有各种梦想的年轻人,被时代一次次地裹挟前行,虽一再抗争,一再渴求能保全一点原初的生命,甚至几十年不变地以一种牢固的穿衣方式,捍卫自己的尊严,哪怕在没有第二个人的深山老林里,是因为他明白,一旦放弃,他的精神就垮了,他的存在就会立刻化为虚妄。”

“我”与老人的偶然相见,也就意味着共同踏进了相同的生活漩涡,彼此的相互感知,偶带机锋的话语,以及对生活的阅读与猜想,甚至是不愿与人提及的过往,都将被岁月的长河冲淡。老人去世前曾说:“我说过假话,范柳亭说过假话,你也说过假话。万物刍狗,所以,谁也不要怪谁。”纵然道路不同,命运迥异,却都有个人对活着的一种追问方式。

《鲛在水中央》这篇小说中的山林背景其实并不是我所了解的,我只是为了写这篇小说,特意进入过那些无人的深山老林。但在创作的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对这样的世外山林或是桃园我是充满感情的,即便它是我虚构出的一草一木、花鸟鱼虫。或许在心底里我依然觉得,在这样彻底而巨大的孤寂中,无异于置之死地而后生,人会获得另一种意义上的生命,另一条生还的道路。

我写一种与自己完全无关的生活,最初是出于对自己的挑战,写着写着却再一次把自己变成了主人公,再次把情感投入到每个人物身上,仿佛我自己就是那隐居在深山铅矿里半世飘零的男人。

而人与时代的关系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之一,因为人无法脱离时代,而一个个体的伤痛在浩瀚的时间中只是一粒微尘,随着亲人的死去,最后连关于他的记忆都不复存在。所以我想写出这些长河中的微尘们会为了人的尊严做怎样的抗争,怎样的努力。

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所有的人们在最后都会找到一条属于自己到达彼岸的道路。而作为一个作家在写作时的道路就是,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包括作者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力量。

对人的内化,对黑暗的尊严,对永恒生存困境的不竭追问,从黑暗中萃取光明。

——作家阎连科

对人性的独到侦测,对经验的鲜活释放,对语言的精准控制,使孙频在文学中高开高走。我既惊讶又好奇,她将要写到哪里去?

——作家韩少功

孙频的写作从容大气,在新一代的作家中,她早已脱颖而出。

——作家苏童

她向那些生命荒芜但又不断向上的人、向那些身陷泥沼但又渴望清洁的人、向那些披着头发渴望脱离凡尘的人致意。这些人,他们的生命固然是卑微的,但又是一种倔强的存在。

——评论家张莉(选自《一个多么想美好的人》)

本期阅读栏目推荐的是来自孙频的《鲛在水中央》。如果你有特别的感悟,请留言给我们。我们将精选三位读者的感悟,奉上实体书一本。

编辑│兰天琦 袁婉怡 穆逸龙 李小树

除注明外内容均为正午文化原创 转载请联系 个别图片来自网络 如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