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东省商务厅派驻吴龙村党支部书记郑瑞,驻村一年多来,将原来涣散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成能干事的领导班子,选好扶贫路,做村民的贴心人,带领全村实现了脱贫致富,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有了巨大改观。要说张丙瑞一家如今的生活,郑瑞指着墙上的“精准脱贫明细卡”,告诉记者说:“你看,这一家的家庭收入一年总共有22000多。

"聆听三农,感悟中国"

中国乡村之声特别策划

情满扶贫路

驻村书记郑瑞:

“抓好党建促扶贫”

本期主人公:郑瑞

山东省商务厅派驻德州市陵城区糜镇吴龙村党支部书记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糜镇吴龙村是山东省省定贫困村。村里没有产业、没有集体收入,是当地有名的落后村。山东省商务厅派驻吴龙村党支部书记郑瑞,驻村一年多来,将原来涣散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成能干事的领导班子,选好扶贫路,做村民的贴心人,带领全村实现了脱贫致富,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有了巨大改观。

曾经的吴龙村:村容破败、群众冷漠

记者来到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糜镇吴龙村。平整的水泥路两旁,新栽下的木槿已经发芽。远处,庄稼地里的小麦郁郁葱葱,一副安然恬淡的中原农村景象,丝毫看不出,这里曾经是当地有名的落后村。

说起刚到村子时的情景,驻村书记郑瑞历历在目。2018年临近过年,在省城工作的郑瑞,接到了到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糜镇吴龙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任命。小年当天,郑瑞来到吴龙村。

郑瑞(左)与记者(右)合影

“当时村里只有一条非常破的公路,到处是坑坑洼洼;村内没有一条硬化路,全是土路,和砖头铺的道!”

村里的破败景象,让郑瑞觉得“心里凉了一截儿”。为什么平原地区的村落会发展这么滞后?郑瑞说,这和村里原来的党组织涣散、党员干部不作为有很大的关系。郑瑞为我们讲述了他第一次召开党员会的场景,可见一斑:

2018年村里正在修水泥路时的场景

“ 第一次开党员会,只有2、3名党员到会。全村有9名党员,当时是小年,按理说打工的也回来了,到个7、8名不成问题。结果就到了2、3人。开会的时候,你招呼他们围着桌子坐,他们也不愿意,就坐在床上,这些党员表现出对开会没有一种纪律性。”

党组织的涣散,也造成了村民对于党员干部的深深的不信任。郑瑞感觉到,村民对他抱有一种冷漠与观望的态度。郑瑞觉得,自己就像是碰了“软钉子”:“他们大概觉得我这个干部也是一阵风,讲讲话,过几天就走了,将来也没啥机会再见面了。”

亲力亲为,用实干打动村民

郑瑞觉得,不管村民怎么看待自己,为村里办实事的初衷不能改变。一过完年,郑瑞就开始进村入户走访。他了解到,村民普遍反映吴龙村耕地灌溉比较困难。村里的耕地在村南,但是流经本村的马家河在村北,村民需要用抽水机倒几次水,费时费力还费钱。因此他决定,马上联系上级主管部门争取帮扶,建设一条水渠。

3月份,工程正式开工。5月份,一千多米长的水渠完工,同时工程还给村集体新增加了十几亩耕地。“水渠通了之后,村民的心结就好像没以前这么紧,对我相对要更信任一些了。”郑瑞说。

不仅如此,村里的大事小情,比如垃圾清运、为贫困户收拾房屋等劳动,他也一件都不落下。在他的手机相册里,满头大汗、撸胳膊挽袖子搬运木料的照片里,真看不出来这是一位大学毕业的年轻村干部。从此,村民们对这位村支书更是赞赏有加。

强化党建,基层组织再成脱贫攻坚战斗堡垒

村里的建设虽然有了一些眉目,但是郑瑞心里清楚,全村要想发展,一个负责、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不可或缺。于是,他不仅重新组成了完整的村党支部班子,还从教育党员,管理党员,强化党员监督等多方面入手,强化对党员的管理和引导。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日活动等制度也规范地建立了起来。这些工作让村里的党员再次明确了自身的职责与使命,再一次凝聚在了一起,共同为全村的发展出力。郑瑞说:“每个月开展党员活动的学习,举行唱国歌,重温入党誓词,提高党员的政治意识和组织观念,让他们意识到有组织,才能凝心聚力。”

从此,吴龙村的基层党组织再一次成为了响当当的脱贫堡垒。而这样一来,郑瑞的干劲儿更足了。

郑瑞(左一)带领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图片来源于网络。

吴龙村作为山东的省定贫困村,要想摘掉“穷”帽子,发展才是第一要务。经过与全体村民以及党员干部的多次商讨、研究,他决定利用政策扶持资金,建设12个大棚。

蔬菜大棚内

2018年9月,大棚建设完成。郑瑞说:“我们把大棚包给了一家农场,农场每年返给村里6万元的。我拿出一部分作为村里贫困户的分红资金,剩下的部分作为集体的收入。”

生活大改观,贫困户称赞:咱郑书记人好、脾气好!

如今,村里各种项目还在不断进展。2018年10月份,村里修建了1900米的高标准水泥路,水泥路通到了每一户村民的家门口;今年4月,四间党建活动中心和四间卫生室也建起来了。郑瑞说:“要在抓经济的时候把党建和村民文化活动抓起来,这四间活动室一间是用作农家书屋,一间是用作村民棋牌室,两间用党建宣传。”村里准备在村民屋顶加装光伏装置,这样村民每户还能够获得一份收入。

记者在村里遇到的村民都称对这位新来的村支书赞不绝口。记者来到贫困户张丙瑞的家里时,他的爱人正在做午饭。听说郑书记来了,她马上放下了手里的活儿,出门迎接。

郑瑞为记者讲解张丙瑞一家的收入构成

要说张丙瑞一家如今的生活,郑瑞指着墙上的“精准脱贫明细卡”,告诉记者说:“你看,这一家的家庭收入一年总共有22000多。里面有她老公打工的收入,一年5000多;种地的收入,一年4000多。还有财政转移性支付,低保,项目分红,贫困生补助的600块钱,等等,每年财政资金给他的帮扶有10000多。”

说到现在的生活,张丙瑞的爱人笑着说:“咱的新书记来了,可是给咱们帮了不少忙,而且书记人还很温和,没有脾气哩!”

郑瑞的心愿:把村里发展得更好,带着家人来看看

到任一年多,郑瑞说,在村支书的岗位上,真正体会到了基层工作的不易。村里的工作不仅琐碎、繁多,而且有很多工作都是以前郑瑞不了解的,需要从头学起。甚至,他告诉记者,自己还专门注意看农村题材的电视剧,从里面学习如何与村民更好地相处。“我感觉自己的头发都白了不少!”他笑着说。

但是,村里发生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他自己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回到原单位跟领导、同事在交流、汇报时候,他们说感觉我很接地气,在思考问题上有明显和以前不同。可是说,到任之后,长期和基层群众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不少的锻炼。”

郑瑞依然不想停下为村里办事的步伐。在吴龙村的党支部的门口,矗立着一块规划图版。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图标,郑瑞告诉记者,这是他对未来吴龙村发展的整体规划。“秋天左右我会进行村里的亮化工程,装路灯;今年年底要村全部实现‘五化’……”

而在他的心里,还有一个更大的愿望,那就是等到吴龙村的建设都完成了,他要带着家人,带着去年夏天出生的孩子,看一看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吴龙村。

“我要等到明年的这个时候,我要带着老婆孩子上村上转一圈,特别是我把以前的照片给他再看一下,结合到现在,让他们看看我的工作……”

记者:李伟民

山东德州台记者:高昌莲

统稿编辑:晁向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