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国新任驻华公使穆德向清政府的议和大臣李鸿章和奕劻推荐了年仅十八岁的醇亲王载沣。此次载沣出访是以亲王的身份去德国道歉,所以清政府对于礼仪问题十分在意。

1900年6月19日,清政府的总理衙门突然照会驻京的各国公使馆,表示不再对公使馆进行保护,并限令一切外国人需在24小时之内离京。6月20日一大早,德国公使克林德坐着轿子打算到总理衙门质问清政府为何要求外国人撤离,当克林德一行行进到东单楼时,被神机营章京恩海率领的巡逻队拦截,素以跋扈著称的克林德向巡逻队拔枪射击,双方发生交火,激战中克林德被击毙,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克林德事件。

德国皇帝竟让他跪拜谢罪——末代皇帝溥仪生父载沣的德国之行

1901年载沣(中)与内阁大学士张翼(右四)、副都统荫昌(左五)离京赴德途经香港时的留影。

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带着光绪帝仓惶逃往西安。12月27日清政府接受了列强们提出的12款《议和大纲》。其中第一款就写明“戕害德使一事,由中国派亲王专使代表中国皇帝致惭愧之意,并于被害处树立铭志之碑”。

德国新任驻华公使穆德向清政府的议和大臣李鸿章和奕劻推荐了年仅十八岁的醇亲王载沣。载沣是光绪皇帝的胞弟,慈禧的亲外甥,地位相比于其他亲王要尊贵,更能表现出清政府的“道歉诚意”。1901年6月5日,远在西安的慈禧和光绪帝正式任命载沣为“头等专使大使”出访德国。

此次载沣出访是以亲王的身份去德国道歉,所以清政府对于礼仪问题十分在意。载沣快到德国时,德国政府突然通知,“德皇在白厅坐见,王爷行三鞠躬礼,递书,致颂。其参赞随同入见者,切照中国臣下觐君礼节叩首。”驻德公使吕海寰听闻后,马上向德国外交部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并接连向载沣和北京议和大臣奕劻、李鸿章以及西安的慈禧、光绪帝等发去了电报,寻求应对之策。西安方面接到电文后,马上致电吕海寰:“务望设法电达德外部,切实力争为要。”

德国方面不肯更改礼节,甚至扬言如果更改礼节德国皇帝将对载沣进行拒见。远在西安的慈禧要求吕海寰继续与德国外交部进行磋商,“磨得一分是一分”,如果“切实不能挽回,应与照会议明,此次专使原为道歉,姑为通融酌允,以后仍按照各国通行之礼,不得援此为例”。而奕劻和李鸿章均认为,坐受国书尚可容忍,而参赞跪拜决不能同意,并且他们想出了一个折中方案:载沣会见德国皇帝只带翻译,其余参赞或托病或暂避他地,避免与德国皇帝见面。同时北京的议和大臣还以此为理由拒绝在《辛丑条约》上签字,希冀于利用列强间的矛盾能够对德国政府施压。

此时,德国方面态度也出现了软化。9月2日,德国外交部表示,德皇同意接见清政府使团,递呈国书时可只带荫昌一人作为翻译,免去跪拜礼,都行鞠躬礼。

9月 4日中午,载沣向威廉二世行三鞠躬礼,递呈国书,宣读致辞。此后载沣启程回国,完成了这次带有屈辱性质的“道歉”之旅。(刘占青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