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用“港女”来形容香港地区拥有拜金、公主病等一系列不良特质的女性,也有人浑水摸鱼地用“港女”贬低全香港的女性。曾经在很多人心中,“港女”这个词只是“香港女生”的缩写。

曾经在很多人心中,“港女”这个词只是“香港女生”的缩写。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依然能在网络上看到许多内地网友用“港女”来代指香港女生,例如港女的妆容、港女的穿搭以及港女的气质等等。

但是如果出版一本名为《内地人到港旅游不得不知道的十件事》的旅游手册,那么其中有一条必定会是“千万不要在香港女生面前称她们为港女”。

港女这个词,在网络文化的发展趋势下,已经渐渐由诞生之初的中立词性变为贬义词性。

在香港,不要随随便便喊一个女生“港女”

港女,对于传媒而言本来是“香港女性”或“香港女子”的简写,在各种新闻报道标题中都屡见不鲜,如:《世界麻将大赛港女争王》、《港女疑在澳失踪》等。

曾几何时,“港女”这个词,在许多人的心中是一个光明的存在。上个世纪,香港经济腾飞之际,香港女性解下围裙,踏出家庭,正式脱离作为父亲、丈夫的附属品身份,志气昂扬地踏入职场。

在香港,不要随随便便喊一个女生“港女”

无论是企业白领还是厂区工人,香港女性开辟了新的天地,经济的独立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令她们周身迸发出耀眼的自信,渐渐成为周边亚洲地区女性的崇拜对象。

坚毅及拼搏,足以用来形容那些在男性世界中依然不甘人后的香港女性。

香港电视剧最招牌的职业剧,海报里都不乏女性的身影。无论是医疗剧、律政剧,还是警匪剧,女性全方位在精英社会里占据一席之地。她们是那个年代的港女代言人。

在香港,不要随随便便喊一个女生“港女”

但是在不知不觉间,“港女”这个词在网络文化中已然有了完全相反的含义。

“港女”者,并非如表面泛指香港的女人,实际上是指“拥有不良特质”的香港女人,指现今香港女性的其中一群。

在香港,不要随随便便喊一个女生“港女”

前后含义的巨大差距,除了体现在香港女性对“港女”一词日益俱增的厌恶感外,还体现在影视作品中。

港女,已然成为电视剧中一个固化的形象。

在香港,不要随随便便喊一个女生“港女”

香港男性曾经在网络上集体声讨港女,细数“港女81宗罪”,群情汹涌之程度令人咂舌。其实何需列出81条,“港女”的特质用以下三个典型的电视剧角色足以概括:

一、言行无知幼稚,重度“公主病”

代表人物:《My 盛Lady》——盛花蕾

由黄子华和徐子珊主演的《My 盛Lady》虽然将焦点放在当下的“剩女”问题上,但这并不妨碍徐子珊饰演的盛花蕾做一个彻头彻尾的“港女”。

高喊“嫁个有钱人”的盛花蕾,甚至还总结出一套“港女精神”:

在香港,不要随随便便喊一个女生“港女”

港女精神之一:例行迟到一小时。

约会,尤其是与异性的约会,迟到一个小时是基本操作。即使偶然准时,也必须迟到现身。

在香港,不要随随便便喊一个女生“港女”

港女精神之二:高角度自拍。

仰望45度角自拍,除了能够拍出尖下巴,还能趁此机会与约会的异性有近距离接触。

在香港,不要随随便便喊一个女生“港女”

港女精神之三:无主见有坚持。

与异性约会时,可以由对方决定一切,但也能够否定对方的一切决定,也就是典型的“吃什么?随便。吃火锅吗?不要。”,务求从心理上击溃对方防线,令到对方对自己言听计从。

港女精神之四:装无知,什么都笑。

与异性聊天,必须灵活运用三大万能句式——“真的吗?”、“为什么呢?”以及“你好棒哦”。必要时还可以加上一句“傻的吗”,凸显无辜可爱的本色。

在香港,不要随随便便喊一个女生“港女”

熟练背诵并运用这四招,即能掌握“港女”的核心精神:无精神,无灵魂。

二、择偶条件有且只有一个:有楼大过天

代表人物:《一屋老友记》——佘花

如果说打扮漂亮是港女的初级目标,那么嫁个有钱人一定是所有港女的终极目标。拥有两条大长腿的吕慧仪,在《一屋老友记》中扮演网红名模佘花,当然有百分百的说服力。

在香港,不要随随便便喊一个女生“港女”

作为网红兼名模的佘花,有样貌也有身材,择偶范围理应是上层社会男性,但最终她决定“下嫁”高薪打工族,成为宝家儿媳。

在香港,不要随随便便喊一个女生“港女”

爱美更爱物质的佘花,之所以愿意嫁给“身家薄、工资厚”的打工一族,爱情或许是微薄的基础,但更重要的是丈夫承诺将会在著名豪宅区购入顶层豪宅,务求令佘花一朝达成“有车又有楼”的终极人生梦想。

在香港,不要随随便便喊一个女生“港女”

有豪宅即有身份,有身份即有地位,有地位即未来一片光明。港女的脑回路,其实很简单。

三、虚荣心重

代表人物:《爱情食物链》——高贵芬

只听名字就知道这个角色是有多么高贵冷艳。然而恰恰与事实相反,高海宁饰演的高贵芬其实只是一个“鱼档西施”,整日置身于菜市场鱼档中,与高贵两个字毫无关系。

在香港,不要随随便便喊一个女生“港女”

朴实的家庭和贴地的职业,并不能妨碍高贵芬野蛮生长的港女心。为了一朝打破社会阶层壁垒,她用尽一切办法都要掩盖真实的家庭背景和职业,突出父母赐予的姣好外表,并以此为条件捕获钻石王老五的心。

在香港,不要随随便便喊一个女生“港女”

正所谓“纸包不住火”,为了隐藏真相,维持表面的虚荣,高贵芬与其他“港女”一样,使用最简单也最愚蠢的方法——用谎言掩饰另一个谎言。

但这样做总有露出马脚的一天,危机四伏的未来和光明美好的现在,两者并存之下,人类的侥幸心理总会选择性忽视前者而看重后者。

倘若加以精简,这三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又能浓缩为两个词:物质主义和以自我为中心。前者我们俗称“拜金”,后者我们常说这是“公主病”。

在香港,不要随随便便喊一个女生“港女”

试想一下,拜金女和公主病普遍存在于每一个地区,一位香港女性高喊“有楼有高潮”的同时,另一位内地女性也振振有词道“宁在宝马里哭泣也不在自行车上笑”。

在香港,不要随随便便喊一个女生“港女”

是不是真的有必要以一个小群体的表现而贬低所有香港女性?

香港的年轻男女在网络上掐腰互骂时,有学者指出,“港女”一词其实是一个虚词,也就是说指代内容不明确。有人用“港女”来形容香港地区拥有拜金、公主病等一系列不良特质的女性,也有人浑水摸鱼地用“港女”贬低全香港的女性。

在香港,不要随随便便喊一个女生“港女”

如果说这是一场网络文化的狂欢,不如说这是社会问题的浮现。贫富差距大、社会阶级固化以及性别平等问题,通通以“港女”为载体呈现在人们眼前。

在香港,不要随随便便喊一个女生“港女”

收入差距大意味着贫富悬殊,有人含着金钥匙出生,而更多人降生于淤泥中。社会阶级正在一步一步地固化,有钱人愈加有钱,穷人愈加穷。

社会壁垒表面上也许只是工资单的数字,是住宅的面积抑或是就读的学校,但实际上已经成为每个人身上难以挣脱的枷锁。

在香港,不要随随便便喊一个女生“港女”

有人会选择拼尽一生去买入属于自己的小小天地,也有人选择另一条捷径——傍大款。“拜金女”,甚至是“拜金男”也因此应运而生。

这也少不了性别平等问题。香港女性的社会地位日渐提高,正在冲击传统的男女观念,对于香港女性的评判标准也变得模糊不清。

在香港,不要随随便便喊一个女生“港女”

与此同时,社会言论对香港男性的要求和准则却在进一步收紧。两相对比之下,某些香港男性便利用网络的隐蔽性对整个香港女性的群体进行批判,以获得心理平衡。

在香港,不要随随便便喊一个女生“港女”

当然,网络文化有一个好处,就是娱乐至死。如今,“港女”已经不再那么针锋相对,不少年轻人开始娱乐性地使用这个词。

即使用“港女”形容别人,在特定的语境下也有可能只是玩笑,一些香港女生自嘲时也会承认自己是“港女”。

网络文化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总是能对我们熟知的事物赋予新的含义,颠覆人们的传统认知。前“港女”和后“港女”之间的落差,正是社会面貌的前后差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