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风云变幻,但有些人类的困境却是永恒。很多时候一百多年前的人们,和今日的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们会遭遇相同的问题,发出相似的追问。这也是经典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好的作品永远在书写“当代”。不同时代的读者,在阅读伟大的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都会同样地激荡思想,净化情感。

《重生三部曲》就是这样的作品。在作者派特·巴克看来,小说家应当用一种更开放的方式来处理当代困境,比如通过书写历史的方式。今天是她的生日,文景特向诸位推荐此书。

本书共812页,阅读可能耗费您数日甚至数周的时间。

——戏仿许多微信的开头

是的,我不会鼓吹三个通宵读完这本书,因为里面的压抑与痛苦可能会劝退很多人,即使经过操练的专业读者,在层层叠叠、一波一波的情绪递进中,读完全书,也不免掩卷长叹“太沉重、太沉痛”。

然而伴随着这些情绪的,还有一分阅读的快感和涤荡(katharsis)的悲悯。

当时钟倒转回一百年前,一纸战斗英雄的拒战宣言,让我们迅速进入故事。

英国政府为最大限度消除英雄反战带来的不利影响,将本没有病的战斗英雄西格弗里德·萨松送入军方背景的(精神病)医院,希冀他无法于法庭发声、被诊断出精神疾患、接受“治疗”与规训。

西格弗里德·萨松

Siegfried Sassoon

(1886—1967)

英国诗人、小说家,以反战诗《老猎人》《反击》及小说体自传三部曲《乔治· 舍斯顿回忆录》著称。

1914年8月首批应召入伍,后骑马摔伤,卧榻期间创作诗歌《老猎人》。于1915年受命加入皇家威尔士燧发枪团。1917年公开发表拒战宣言,但因军方对于处罚这样一位公众英雄感到迟疑,以弹震症为由被送入克雷格洛卡军医院,认识了威尔弗雷德·欧文。

富有良知的瑞弗斯医生接纳了萨松这位“病人”。与院中其他身患弹震症的军官不同,瑞弗斯很清楚萨松并没有得“战时神经官能症”,然而身披戎装的两人都身不由己,军方需要病人尽快康复重返战场投入厮杀。瑞弗斯所能做的,只有“尽可能改变精神异常的诊断”,并无法全然中立。这也让瑞弗斯有一种力不从心之感,尽管相比动辄电击失语症士兵患处的同行,他对待病患可谓设身处地、温柔和善,但终究是送大好青年去献祭——这可能也是全书最令人心酸的地方。

W.H.R.瑞弗斯

W.H.R. Rivers

(1864—1922)

英国人类学家、神经学家,精神科医生,以治疗“一战”军人的弹震症而闻名。瑞弗斯本人是一位博览群书的心理学家,并且对弗洛伊德、荣格等其他精神分析学家非常熟悉,也确实对弗洛伊德的一些观点很是赞同。

在马格尔军医院服务一年后,瑞弗斯被指派至皇家陆军军医队任上尉,之后前往克雷格洛卡军医院为被诊断患有弹震症的军官们进行治疗,同时他也开始阐述自己关于战争神经官能症起源与治疗的理论。他的病患有西格弗里德·萨松等人,他与萨松一直保持着亲密的朋友关系。

渴望在战场上证明自己,到头来被震得三观尽碎,觉今是而昨非的又岂是萨松一个,平民出身的军官普莱尔,严重失语,他充满抵触、敌对情绪,仿佛这常见于士兵的症状暴露了他的出身,让他多年的努力白费。在这仅收治军官、为弹震症病患包围的环境中,普莱尔像是一只蝙蝠,以笔代言,满纸大写字母,俨然无声怒吼。

瑞弗斯的悉心治疗、耐心劝说,让萨松体悟到军方的用意,与其被当做疯子禁锢于斗室,不如重回战场去照应手下弟兄。身不由己的时代,真真要逼疯好人。隐隐以求死之心回归战地的萨松被手下误伤,命运轮回,逃不掉要被污名化地当做精神病人重新接受心理评估。在医院中认识的后辈诗友威尔弗雷德·欧文,明白萨松再无机会与同袍并肩,意欲代替萨松在战场上奋斗。

普莱尔经瑞弗斯开导,申请归建未果,转赴伦敦军需部供职,国族、阶层、性别、取向等多重矛盾与冲突在此视角上展开:英国与爱尔兰、总体战的统制与工人阶级的压力、国内矛盾与战时体制、爱国与非爱国、男子气概的证明……伊于胡底的时代,让人人觉得时刻被监视、窥探,情势一触即发,而普莱尔内心煎熬之下,濒临崩溃边缘。

瑞弗斯目送欧文、普莱尔渡海回法国前线,感慨万千,赴死的青年明知局势“已经演变成一种自我永续的循环。没有人从中得利,没有人能控制情势,没有人懂得怎么退场”,却依然不愿身处后方。第三部“幽灵路”的后半部分,以瑞弗斯联想到自己当年在南太平洋岛屿做人类学田野调查时的境遇,和普莱尔的战地日记,交错叙述——遥远的南太平洋小岛上,猎头族养着俘虏、储存活人头,以备不时之需;最后,日记中断、欧文于停战前殒命。瑞弗斯抚今追昔,思度何为文明?

威尔弗雷德·欧文

Wilfred Owen

(1893—1918)

英国诗人,其诗表现对战争残酷的愤怒和对战争牺牲者的哀怜,战死于“一战”停战前夕,作品仅一本《诗集》。

“一战”开始时,欧文在法国担任英语家教,后返回英国于1916年入伍。1917年1月至6月在西线服役后被诊断为弹震症,并被送入克雷格洛卡军医院接受治疗。在此与西格弗里德·萨松相识并成为朋友,在萨松的帮助下找到了自己的诗歌之声,写下名诗——《青春挽歌》。

1918年8月返回法国战场,11月4日战死于荣库尔之战。

作者派特·巴克毫不讳言她并不是仅仅在写一部反战小说,“小说家可以用一种更开放的方式来处理当代困境——通过书写历史,这种人们不熟悉的幌子来呈现,人们不会自动知道自己对此的看法。如果你直接处理一个当代问题,有时你所做的只是激活人们的偏见。我认为历史小说可以成为通往现实的后门,这极有意义。”如果把几百页的小说简化成寥寥数语的几个标签,“别人读的会是你的标签而不是你的书”。

《重生三部曲》显然是一部书写当代的小说,只是这些困境,一百年前的他们(萨松、普莱尔、欧文、瑞弗斯)与今天的我们,并没有什么两样,焦虑着一样的问题:生活、社会到文明。

小说家,尤其是优秀的小说家,面临这个时代,能做的,就是写,“找到自己的方式而不是仅仅照搬那些现有的东西”,写一部穿越时代击中人心、难以被标签化的小说,用文学的力量涤荡和激励人心。

这只嗅花的猫,叫罗小虎。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西格弗里德·萨松(1886—1967)

派特·巴克

Pat Barker

(1943.5.8—)

1943年5月8日生于英国约克郡蒂斯河畔索纳比一个工薪阶层家庭。1962—1965年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国际关系史。巴克在第一个孩子出生后才开始写作,早期的小说关注英国工薪阶层女性。《重生》三部曲是她创作的一个转折点和里程碑,入选布克 奖40周年最佳小说、“十大历史小说”(《观察家报》)。《重生》于1997年被搬上银幕且获多项电影奖项提名,2014年被改编成舞台剧;《门中眼》获1993年卫报小说奖;《幽灵路》获1995年布克奖。

巴克于2000年被授予大英帝国指挥官勋章(CBE)。她现居英国达勒姆郡。

©文中第5/6张配图来自电影《重生》(1997)。

重生三部曲

[英]派特·巴克 著

宋瑛堂 译

写给激荡时代的悲悯史诗

二十世纪末英国小说中极少数真正的大师杰作

荣获布克奖、卫报小说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