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场是没有硝烟的战场,甚至比真刀真枪的战场还要残酷,这样说一点也不过分。在这块战场上,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政治家们博弈时手中的棋子;能否驾驭他们,让其变成自己手中可以实现政治目标的武器,这是鉴别一名领袖是名义上的领导人还是真正的统帅的一个重要标准。人总有两面,对苏联有着极为重要影响的斯大林尤为如此。他的许多决策极富争议,但在识人驭人方面,其水平还是相当高的。

斯大林总能牢牢地把控局面,其知人善任的领袖品质帮了大忙。驭人要驭心才能做到收放自如,斯大林手下有个人便很好地佐证了这一点,他便是列夫·扎哈洛维奇·梅赫利斯。

即便是清华北大毕业的优秀人才,最终也有可能不能如愿成为社会精英,只能在普通阶层摸爬滚打,更不用说苏联这样一个以权斗著称国家的核心权力圈了。肚子里没有点正儿八经的货,恐怕在苏联的“宫斗大戏”中连半集也活不下去。不过在斯大林时代有个十分特殊的现象:一伙儿根本没啥本事的人不但能够得到重用,还敢明着与国家领导人、军队统帅抢山头,前者甚至还要让着他们。这些“无能”的人在这段历史的特殊时期扮演了极为特殊的角色,梅赫利斯便是如此。

梅赫利斯有个十分有趣的称号——小报告之王。他曾参加过一战,据说还在苏芬战争中参加了一场正儿八经的战斗。从1918年开始,梅赫利斯便在苏军中担任政委,负责一些党务工作。不久,梅赫利斯便进入了秘书处,这个部门在整个政治体系中并不十分起眼,但因为跟领导人走得近,要是懂得拿捏火候,揣摩领导的意思,想要获得赏识飞黄腾达也并不是难事。

20世纪20年代末期,曾作为斯大林坚实盟友的布哈林倒台,党羽纷纷溃散,在核心权力圈中留下了巨大的势力真空。为了填补这个空白,苏联高层不得不临时拔擢一批“干才”。梅赫利斯与臭名昭著的内务部头目尼古拉·叶若夫性格十分相像,两人都喜欢听顺耳的,稍微有点儿不顺心就要翻脸。不过,梅赫利斯显然比后者更奸猾一些,叶若夫为了权力连自己人都整,大多亲自动手,而梅赫利斯总是偷偷摸摸收集“证据”,然后把麻烦丢给他的领导。

梅赫利斯文化水平很低,比中学便辍学的叶若夫大概好不到哪儿去,据说甚至连月亮为啥会发光都不知道。在这里插一句题外话:不少人觉得应试教育没啥用,根本培养不出人才,笔者倒是认为学校其实是把教育当成了手段,交给学生如何让自己成为人才,如何能够忍受磨砺并在困难中进步,而真想成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才,还要看个人在校园之外如何“修炼”了。学校能够帮助一个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了这一点,人犯了错可能连错在哪儿都意识不到。话说回来,梅赫利斯可能就是这种情况,连赫鲁晓夫都曾说:“他诚实倒是挺诚实的,但有点一根筋。”斜眦着眼睛看人,谁都像“人民的敌人”。

不过,梅赫利斯做事是真的“尽职尽责”,他对领袖的逢迎和对自己工作的热情,连斯大林都感到惊诧。梅赫利斯用自己的“过人之处”敲开了通向实权阶层的大门。

1934年,这个没有接受过多少教育、政治素养几乎为零的流氓成了苏联的中央候补委员。一步登天的梅赫利斯更是变本加厉,他把自己简单粗暴的工作手段“发扬光大”,除了对极少数国家领导人笑脸相迎外,对其他几乎所有人都板着脸,动不动就上纲上线。有不少专家认为,梅赫利斯同叶若夫、贝利亚这样的人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对自己的“事业”那是真的忠诚,并不是存心用权力谋求更大的权力。不过他性格有缺陷,智商也有点可怜。

梅赫利斯好不好用,该怎么用?斯大林把他看得透透彻彻。斯大林曾说:“哪能把建设性事务委托给麦赫利斯,他只会消灭和破坏,只有这样的工作才适合他。”话虽这样讲,但领袖并非没给过机会。苏德战争初期,梅赫利斯曾以最高统帅部全权代表的身份被派往西方面军督战,不过,该方面军司令铁木辛哥元帅可不是软柿子,铁木辛哥丝毫不惯着梅赫利斯,两人闹得有你没我。后来,梅赫利斯又被调到克里木方面军,这儿可没有能压住他的人了,结果就在大战前夕,梅赫利斯大量撤换方面军高级将领,苏军战力遭到极大削弱,情况被弄得一团糟。

要知道,苏军当时的对手可是曼施坦因,当德军向刻赤半岛火速行军时,梅赫利斯居然还在方面军司令部里和其他将军吵架。有人把情况报告给了斯大林,后者当即勃然大怒,亲自给梅赫利斯回了封电报:“你采取了一种奇怪的、对克里木方面军的事务毫不负责的旁观者立场。这种立场很方便,但腐朽透顶。在克里木方面军,你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最高统帅部的负责代表,应对方面军的一切成败负责,应就地纠正方面军领导上的错误。 你应和方面军的领导共同对方面军左翼毫无保障负责。如果‘各种情况均说明,明天一早敌人将发起进攻’,你不去采取各种措施组织抗击,而只是在一旁消极批评,那你的问题就更为严重。”

这场失败是不难预料的,此役,苏军伤亡176566人,损失347辆坦克、400架飞机以及3476门火炮。斯大林拍着桌子大骂梅赫利斯和他换上来的那群将军是笨蛋,白白葬送了一场可能获胜的战役。随后,他又找来时任副总参谋长的华西列夫斯基,让他总结此役失败的原因。华西列夫斯基避重就轻,拿着诸如“部署失误”、“各部队不善协同作战”等理由试图搪塞,斯大林却冷冷地说:“您忘了该把谁提交军事法庭。”结果,梅赫利斯丢掉了副国防人民委员和总政治部主任的职务,军衔也被削了一级;另有3位将军也遭到降职处罚。

谁好谁坏,斯大林看得清清楚楚,这次降职对梅赫利斯而言就是一个严重的警告。不过,“一根筋”的梅赫利斯似乎很快就从失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他继续“勤勤恳恳”地向领袖打小报告,甚至到了“打狗也不看主人”的愚蠢程度。有一次,梅赫利斯打小报告打到了罗科索夫斯基头上,要知道,此时的罗科索夫斯基风头正盛,斯大林对其赞赏有加;梅赫利斯报告说罗科索夫斯基“有生活作风问题”,在一番添油加醋后问斯大林:“我们到底拿罗科索夫斯基同志怎么办?他搞女人搞得也太得意了!”斯大林无奈地说:“怎么办?咱们只能眼馋呗。”

客观地讲,做他这种工作的人很容易得罪人,在政治场上的位置十分尴尬。当领导需要他时,他位极人臣。前有害死布柳赫尔元帅,后有导致一大批功勋斐然、能力超群的将领政客郁郁不得志,终生难以更进一步,梅赫利斯对苏联的破坏可以说是难以估量的。许多跟他或许没多少接触的人,看到他的嘴脸后也忍不住感到恶心。

有一次,伊万·斯捷潘诺维奇·伊萨科夫海军元帅回忆起了刻赤半岛的那场惨败,他很庆幸苏军能在如此一场奇耻大辱中仍能救出12.1万苏军将士。不过,在说起细节时,伊萨科夫脸色立马变得很难看。他声称自己看到了梅赫利斯,这个领袖身边的大红人此时衣衫褴褛,目光暗淡,“前额不知是被打伤还是受了点轻伤,但没有包扎,那儿有一块带淤血的血迹。他好几天都没有刮脸了,手脚也很脏。”梅赫利斯刚刚帮一名司机推完车,然后两人结伴而行。海军元帅鄙夷地说: “他这是装作想死,而且特别表现这一点,这使我感到厌恶,直到如今我还是很厌恶。”

1944年,梅赫利斯获得了上将军衔,后来居然还当上了国家监察部长。然而权力来得快,失去得也快;我们不难预料,这样一个丑角自然不会有太好的下场:1953年,就在斯大林逝世前,梅赫利斯突然失宠。当年,他便草草地结束了生命。即便如此,相比他的同僚们,梅赫利斯的生涯已经算是相当持久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