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好望角”:创新引领传统企业“转”向新蓝海梦想“好望角”:创新引领传统企业“转”向新蓝海

饮料业老牌企业娃哈哈,近来因为进军智能装备领域、跨界推彩妆等话题频频登上热搜榜;下沙一家叫东方百富袜业的企业,凭借300元一双的功能运动袜颠覆了传统制造的概念;做开关出身的鸿雁电器,如今研发出100余款智能面板产品,并在智能家居、智能面板领域持有400多个专利,其中发明专利占53%以上……

“双创”大潮,风起云涌。作为创新主力军,传统企业如同一艘艘大船,正加载新动能、开辟新航线,朝着更广阔的商业海域破浪前行。

它们当中,有的成立技术中心或创新联盟,进一步加强研发投入,用创新技术赢得竞争优势;有的借助“机器换人”、“工厂物联网”、“企业上云”等,打造数字工厂,用智能制造提升生产管理效率;有的自我革新、开辟新赛道,抢占“金字塔尖”部分的市场。

生动的创新故事,营造出浓厚的创业氛围,带来了显著效益。这一点,从两组数据可见一斑——去年,全市规上工业技术(研究)开发费支出365.5亿元,增长31.7%,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2.62%。当年,全市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405.3亿元,同比增长6.3%。

新技术,迭代

在今年3月举行的intertextile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上,万事利展示的高端面料和双面印花丝巾,吸引了大批专业客商以及服装设计师。

印花精度好、色彩层次丰富、正反两面同花同色或同花异色……万事利丝绸之所以拥有如此高的品质,是因为双面数码印花新工艺和互联网+印花的丝绸染印新生产模式。

由万事利自主研发的双面数码印花技术,高效解决了业界普遍存在的色彩正反面透色不均匀问题,克服了手绘等复杂图案无法精细呈现在面料上的技术难关,能让薄薄的丝巾的正反两面呈现出同花同色或同花异色的效果。

该技术放到世界范围内来看都处于行业领先位置,也是万事利能吸引越来越多国际知名奢侈品牌前来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技术创新驱动的跨越式发展,万事利是一个缩影。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技术创新带来的新产品、新产业,不仅为企业拓展了新市场、新空间,也推动企业步入正向循环的发展。

因此,众多企业成立技术中心,加强创新投入、推动技术更新。据悉,截至2018年底,全市累计有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732家,其中国家级39家、省级194家、市级500家。杭州全年共获得专利授权量5537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0267件。

作为创新之城,杭州创造一流营商环境,加速推进制造业不断迈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关于贯彻落实稳企业稳增长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政策举措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传统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含金量”十足的帮助。

尤其是在前段时间公布的《杭州市加快5G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更是明确支持5G产业链企业技术改造,符合要求的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最多可获得不超过1亿元的资助。

数字化,赋能

实时良率、实时工效、产量趋势图、异常信息……老板电器智能制造信息指挥中心,一块大屏实时展示着生产三部的各项生产数据和图表。

跳动的数据背后,是车间里随处可见的自动化生产设备:伸缩臂式机械手、自动传输带、焊接机器人以及载着物品快速跑动的AGV小车等。

这些,让老板电器的制造发生了很大变化。据生产部长李鹏介绍,建立数字化智能制造基地后,企业的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0%以上,产品一次优良率达到96%以上,每年节省人工成本3500万元左右。

在杭州,拥抱数字化已是众多传统企业的共识。通过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最新技术借力,企业“蝶变”故事层正聚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求变浪潮。

拥有四大女装品牌的伊芙丽集团正在以最大力度拥抱数字化,把制作样衣的时间从原先的至少7天缩短到现在的2天;传统化纤制造企业恒逸与阿里云开展了“工业大脑”合作,两个试点项目实现了能源消耗平均下降了3%以上,接下来还将全面推广;华立集团正在对传统制造工厂进行“数字化”改造布局,目标是到2019年生产制造过程的数字化率超过95%,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工厂……

老树发新芽,未来即是枝繁叶茂。今年,杭州还将组织实施100个以上数字化改造攻关项目、组织实施1000个以上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推广项目、10000个企业数字化应用普及项目,力争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超过80%。

【一家企业】

西子航空:

加入世界航空巨头“朋友圈”,“入场券”从何而来?

从农机发展到电梯、锅炉,再到地铁盾构机、航空部件等,西子联合专注于制造业37年。

37年,这种专注是尤其难得的——不仅是“专注实业”初心不变很难得,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占领高地,同样难得。

西子联合是怎么做到的?从10多年前那个备受质疑的决定可见一斑——在电梯制造业务风生水起之时,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水福决定进军航空制造领域。

“一家企业如果安于现状,等来的结局就是残酷的淘汰。”王水福说,向高端核心的航空制造业拓展,就是实现原先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条重要路径。

这是一次“归零式”的自我革新。作为“零基础”选手,西子航空苦练内功,争得一鸣惊人——2009年,西子联合成为国家重大专项C919大型客机九家机体结构供应商中唯一的民营企业,为C919大飞机首飞做出了贡献。

去年10月,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在研最大水路两栖飞机鲲龙600成功实现水上首飞。机身部件上9个金属舱门的研制生产工作,由西子航空承接。鲲龙600水上试飞的成功,再次证明“西子制造”的品质经受住了航空高标准考验,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现如今,西子航空已经加入世界航空巨头“朋友圈”,成为空客、波音、庞巴迪、中航工业和中国商飞等国内外五大航空巨头的供应商。

要问西子航空的“入场券”从何而来?你可以从展览厅墙上挂着的287张特种工艺资质认证证书看到线索,更能从西子联合的一路发展找到答案。

步入新时代,“制造升级”仍是深入企业基因的努力方向。

“转型升级已经步入关键时期,现在正是制造业大有可为的时候。”王水福说,互联网、大数据和智能制造的发展势不可挡,而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结合数字经济走高端制造”成了西子联合坚定不移的路线。

如今,不仅西子联合制造的电梯可通过穿戴式智能设备指导维保工人的技能,提升了产品后道服务水平,西子的航空板块也在积极介入智能化与信息化。

“接下来,我们会更积极探索‘制造+互联网’模式,引入大数据、智能制造等理念,实现‘品质稳定、交付及时’。”王水福说,西子已经明确目标:5年内质量提升50%、效益提升50%。

【一个组合】

省燃气涡轮机械制造业创新中心:

集结12方力量的“创新联盟”,进军高端制造“卡脖子”难题

隋永枫是一个有技术情怀的人。作为杭州汽轮动力集团有限公司引入的首位博士,隋永枫自2006年毕业就工作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一线。他在工业汽轮机研发方面的贡献,尤其是完成我国大型工业汽轮机的所有自主化首台套,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工业汽轮机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

2014年,他和团队踏上燃气轮机自主研发的征程,再次与国外垄断公司“扳手腕”。

燃气轮机自主研发的课题有多重要?简单来理解,燃气轮机相当于能源产出的一颗“心脏”。它被广泛用于能源电力、舰船动力、工业驱动等关乎国家命脉和民生经济的战略领域,而现实情况却是,目前国内还没有自主研发的燃气轮机。

“燃气轮机核心技术已经成为我国亟待攻克的‘卡脖子’难题。”隋永枫说,这相当于扼住了我国能源和国防安全的咽喉。

2017年5月,对隋永枫和团队来说意义重大——由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成立的浙江省燃气涡轮机械制造业创新中心(简称“燃创中心”),正式获批成立!

这是一个集结创新力量的“最强联盟”:12个成员单位,有浙大、浙工大等高校,有机械科学研究院浙江分院等科研院所,也有浙江中控等燃气轮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5支创新团队,拥有100多名核心技术研发人员、200多名外围支撑人员……在这个组合里,大家各有分工,又形成战略合作。

“可以说是把燃机产业相关技术研究领域最专业的单位汇总在一起了!”隋博士说,燃创中心相当于一个战略联盟的角色,通过纽带作用把大家形成联合体。

事实上,不仅是推动燃气轮机核心技术的攻克,燃创中心带来的正面效应,还在于提高高端制造业的产业规模、推动传统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

“燃气轮机是一个高度集成化的产业,以燃机为核心的产业链能够带动相关配套产业产值上千亿元。”隋博士说,产业需求能驱动产业链企业持续投入研发动力,从而开辟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新领域、新市场。

换句话说,杭州制造向高端产品进发,又多了一个突破口。可以预见,在燃机产业的设计制造、加工工艺、成套运维等各个环节,相关企业都能找到升级机会,实现转型发展。

在这样一个集体创新发力的过程中,制造业创新中心这种协同创新模式发挥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作为成员单位,浙江工业大学主要负责燃气轮机材料性能的研究以及高温部件的3D打印、修复等。“研发过程需要成员们的紧密合作,各个板块不能有一环落后。”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姚建华说,燃创中心牵头组织的阶段性会议、定期研讨、学习培训以及在此之上的资源整合、共享,已经成为研发团队的重要支撑。

成立至今,燃创中心已立项并组织开展燃机技术开发和产学研项目6项,并获得阶段性成果。

[札记]

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

诞生于竞争残酷的商业世界,企业比谁都更清晰地知道,只能保持一个姿势——向前。

如何持续向前?新中国成立70年,就是一部持续向前的奋斗史:牢记梦想、积极求变、勇往直前……7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正是对这条路径的最好肯定。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精神。传统企业要主动拥抱变化,“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

大航海时代,西方探险家拐过非洲西南端岬角好望角,最终抵达富庶东方。葡萄牙历史学家巴若斯如此记录这一壮举:他们不仅发现了一个突兀海角,而且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

之于眼下,同样如此。发展之路已经行至“好望角”的传统企业,只要转过拐点、突破自我,前方便是更广阔的商业蓝海。

更可喜的是,已有如此多先行者用行动定义:这,一定是个通往美好的拐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