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宁波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的排头兵,慈城镇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创新,不断优化海绵样板区功能。

旁流工程的效果图

中心湖是新城海绵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宛如慈城新城的“绿肺”,堪称城市中的“雨洪公园”。通过中心湖的调蓄作用,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随着慈城新城海绵化改造的不断优化,一个巨大的“水下森林”正在中心湖底悄然生成。

日前,在新城中心湖,现场看到一边是压力抽水泵源源不断地往外抽水,一边是挖掘机在湖底进行淤泥平整工作。工作人员说,这是慈城在对中心湖及周边河道等水系统进行综合整治,此次中心湖需要平整的面积约9.1万平方米。淤泥平整是水下绿化的第一步,平整后的内场地将用于种植矮生四季常绿苦草,打造“水下森林”,总共约890万株。

中心湖水生态挖机场地翻整

说起打造“水下森林”的初衷,慈城镇相关负责人这样说道:“中心湖的主要功能为防洪排涝,但是作为平原型人工湖泊,其存在水环境容量小,自净能力弱等问题。同时中心湖内部生态系统比较单一,沉水植物基本为狐尾藻,夏季生长快速,冬季则容易死亡,如管理不善,大量狐尾藻死亡腐烂易引起水质恶化,降低湖水透明度。”所以打造“水下森林”旨在进一步净化水质的同时建立湖底生态链,为湖水长期保持良好水质提供保障。

中心湖沉水植物种植范围设置拦网

向湖中种植怎样的沉水植物很有讲究,根据不同的水深,需要种植不同的沉水植物:在浅水区0.4-1m范围内种植四季常绿的矮生苦草;岸边种植四季常绿的西伯利亚鸢尾,以及水生美人蕉、风车草、千屈菜、泽泻等;在相连的河道里种植芦苇、花叶芦竹、香莆、野生茭白等。如此一来,便可打造阶梯式的“水下森林”。据介绍,沉水植物可以固定底泥、减少磷的释放,此外还能通过植物的生长与收割,可以起到移除部分氮、磷元素、吸附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悬浮物质等作用。

要想沉水植物长得好,水质是关键。为此,早在淤泥平整之前,慈城镇便完成了中心湖淤泥底质的改良工作,通过对湖底淤泥进行全面改性处理,减少泥底中的有机质含量,降低沉积物对水体COD的释放量,达到提升水质的效果。

“底泥改良是加入泥底固化微生物制剂,降低泥底中有机制与氮的含量。然后采用喷洒锁磷剂,将无机态的磷转化成不溶性的沉积物。”镇相关负责人说,除了本身湖中水生植物的腐烂,外源性的输入也容易导致湖底淤泥发黑,使其成为厌氧淤泥。

对此,慈城镇正积极谋划建设针对中心湖湖水的净水系统。据介绍,届时中心湖的湖水将通过该系统的水泵房进入反应沉淀池,脱离污泥后的水将重新流入中心湖,而污泥则被浓缩、脱水后进行统一处理。

“待全部水下绿化种植完成之后,水质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市民可以欣赏到湖面下水草摇曳、鱼虾畅游的美景。”慈城镇相关负责人说道。

据江北发布 记者 胡青青

原标题:期待!未来这里将构建一片“水下森林”

责任编辑 蒋飞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