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鸥洋•杨缨双个展

现当代艺术个案研究系列

展览时间:2019年5月10日-5月24日

展览地点:广东美术馆

学术主持:尚辉

策展人:王绍强

鸥洋和杨缨是两位当代十分具有特色的女性艺术家。

鸥洋被称为“中国意象油画的拓荒者”,是杨之光先生的夫人、杨缨的母亲。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活跃于画坛,她早期的作品倾向写实,风格转折出现在参加赵无极先生当年在浙江美术学院(现名中国美术学院)的油画研修班后。显然,赵无极先生对她的艺术风格造成了重大影响,她的作品也从此走向去物质化与抽象化之路。

杨缨在少年时代已展露了出众的才华,在广州美术学院附中时期,她在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举办了首次个人油画展。在杨缨的艺术世界里,山水、植物、动物、女性皆在她的梦幻作品中获得新生,她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和艺术语言自然而然地将其付诸笔端。

为了展现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新变化,广东美术馆筹备了此次“鸥洋杨缨双个展”。 广东美术馆希望借此机会,展现中国当代艺术的多样性。两位艺术家分别作为老一辈和新生代艺术家在艺术上的探索,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充满活力和无限潜能的象征性代表。广东美术馆也希望透过本次展览窥探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足迹,以此给予观众不一样的艺术体验。

鸥洋:无压抑感的遐想,带着迟缓宁静

鸥洋拥有一种属于女性的并且极其敏锐的对光与色的直觉,作品处处流光溢彩,充满雾气,透着南方温润气息,流露出对形式和物质的想象。这样一种出自内心的情感因素,使其作品充满一种丰富的语言和变幻无常的生命迹象。在这里,目光和直觉为其命名,充满朝气的喜悦在触摸这些流动的意象,让我们能够实在真切地去想象。

同时,它排除的是一种表层和虚浮的形象,让人能够深入沉浸在一种不断涌动的冲动和遐想中。鸥洋的作品充满了水性的物质想象。赫拉克里特曾强调万物在永久的流动中,在鸥洋的作品中,这便不再仅仅是一种流逝的形象和不会终止的梦的无为命运。这种无压抑感的遐想,带着迟缓的宁静,让人相信河中水草必然带有水的“灵魂”,潺潺细水,薄雾萦绕。

杨缨:粉红色贯穿了所有画面,轻盈且透亮

杨缨在广州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到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后至美国加州大学波莫那分校艺术系深造,之后又回国攻读了国画系研究生。纵观杨缨近年来的作品,她自始至终保持着一种澄清和通透。她的世界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梦幻和纯真微妙的情绪。粉红色贯穿了她的所有画面,轻盈且透亮,伴随着少女、鲜花、植物、云朵、池塘和水草等形象。

毫无疑问,一直能如此单纯地创作和生活在当下是难能可贵的。杨缨不会过多地在作品中附加某种深刻的观念,而是彻底沉浸其中去感受生活,她的生活即是她的作品,因此她作品中的放松,甚至任性,带着独一无二的真挚情绪,带着她的体温,充满生命的激情。

鸥洋

谈艺点滴

文_鸥洋

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审美是“意象”,其思维方式是形而上的,强调“道法自然”、“境由心生”,将个人对大自然客观景物的视觉印象,转入成主观的“心境”,也即眼中之所见到了心中,已成心中所生的“心生之境”了。大自然所有物象,也只是作为创造心中“心境”之凭藉,以在作品中“抒发胸中逸气” 。

我理解意象油画重点应在于追求“意”、“诗化性”的表达,所渭“尽意之意”、“意在画外” 。

我喜欢在艺术探索中寻找乐趣;从艺近七十年了,“意象油画”探索至今也三十来年了,似乎仍在路上。

近作中我想试试一种接地气的当代艺术表述,在油画作品中选用中国民众熟悉的题材、形象,将其放在现代抽象图式中,用中国传统习惯的隐喻方式,关注当代社会,诉说一些内心的感受。

| 鸥洋部分作品 |

蹉跎岁月

麻布.砂胶.油彩

140cm×150cm

2012

执手天涯

麻布.砂胶.油彩

140cm×150cm

2012

母与子

麻布.砂胶.油彩

112cm×130cm

2012

往事并不如烟

麻布.油彩.综合材料

150cmx140cm

2016

朋友圈的祝福

麻布.油彩.综合材料

150cm×140cm

2017

远方

宣纸.彩墨

68cm×100cm

2017

漂泊的小虫3

油画

40cmx50cm

2017

漂泊的小虫18.2

麻布.油彩.综合材料

112cm×130cm

2018

晴雨

麻布.油彩.综合材料

112cm×130cm

2018

蝼蚁寻梦1

麻布.油彩.综合材料

128cm×128cm

2019

蝼蚁寻梦3

麻布.油彩.综合材料

128cm×128cm

2019

小虫看世界19.1

宣纸没色

83cm×112cm

2019

小虫看世界19.7

宣纸设色

90cm×90cm

2019

小鸟看世界19.3

宣纸设色

83cm×112cm

2019

鸥洋:尝试“意象油画”的当代表达

采访 _ 胡少杰(节选)

漫艺术= M: 您在 80 年代第一次提出“意象油画”的概念,然后在这个线索上持续探索了几十年,那么您当下对“意象油画”的认知,和 80 年代探索初期相比较,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呢?

鸥洋= O: 在 80 年代中期,为寻找个人油画语言,我曾去“赵无级绘画班”学习,受到赵先生的启发,开始了油画东方之路的探索,当时我虽然明白,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精神是“意象”,因而提出“意象油画”作为我的探索目标,但实际上我那时对“意象”的认识却十分表面,只以为“意象”就是中国文人画传统,因而我将油画探索重点放在吸收中国文人画的表现形式,似与不似的造型,洒脱富有节奏的笔法及水墨趣味。将其与西方印象派油画光、色结合,以此达到追求具有中国风味的个人独特的油画语言。

1986 年在广州首次举办新探索的油画作品个展,我这种新的油画语言在当时非常少见,因而引起了画界关注,随后 1991 年、1998 年、2007 年、2010 年,几次在京沪的个展中,通过不少艺评家在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评论,以及他们所写的文章,给我在“意象”理论上补了课,使我逐渐理解“意象”这一美学概念的深层含意,认识到我所提出的“意象油画”概念,所体现的中国艺术核心精神,实际上已涉入东方的哲学命脉,其中的学问非常博大精深,只运用文人画表面形式技巧来表达“意象”,是远远不够的。随后,我是一边学习一边实践,让自己从表面借鉴传统文人画形式、技巧,逐渐转向深层的传统审美内涵的探求。

M: “意象”应该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审美趣味,它背后的支撑是东方传统的文化观想。经过几十年的创作和探索,您觉得怎么才能走出浅表的语言上的中西结合,进而形成一种真正的独特的个人化的艺术语言?

O: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及领悟,我对“意象油画”的理解及探索也一步步从浅走向深处,重点在几个方面:

一、加强对“意象”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认识。

中国艺术“意象”传统,区别于西方最重要一点是其思维方式是形而上的,强调“道法自然”“境由心生”,将个人对大自然客观景物的视觉印象,转入成主观的“心境”,也即眼中之所见到了心中,已成心中所生的“心生之境”了。大自然所有物象,也只是作为创造心中“心境”之凭借,这开启了艺术家主观地、自由地表述之门,形成了画家可在作品中尽情“抒发胸中逸气”追求“尽意之意”“意在画外”“诗化性”的“意象”审美。这种思维方式及观念的转变,帮助了我摆脱过去长年如实描绘眼中所见的绘画习惯,更多选择去描绘内心感悟的东西。

二、在“意象油画”中发挥油画特性问题。

最初探索“意象油画”,为吸收中国传统文人画趣味,用的材料和技法,偏重水墨特性,缺点是降低了油画特性,有时甚至像是在油画布上画中国水墨画,幸好及时更正此倾向,在创作中尽量发挥油画专业上特性,注意色彩层次、笔触技巧等,丰富了油画的表现力。

三、在“意象油画”中充分运用艺术表现的各种形式元素。

为了表达“心中之境”,使作品“尽意之意”,我认为一切艺术形式元素都可拿来利用。在我的“意象油画”作品中,造型可以“似与不似”,也可以“具象”甚至“抽象”。技法上可以吸收采用中国文人画技法,也可以吸收西方古典油画,印象派油画的传统技法,创作上也可以运用一些现代材质,肌理特效等。总之,不拘一格地达到作品最佳表现力。我认为艺术贵在创新,语言的表现力每一点都可以通过不断发现及创造而使其更具感染力,我每幅作品都会根据不同的感受,通过各种形式元素的利用,尝试各种技巧手段,努力使作品达到理想效果。

四、研究作品如何紧随时代,与时俱进。

我们面对前进的时代,对客观的感情也是不断变化,我认为吸收传统文化,并不是抱着古人的图式不放,也不是以为在作品里表现古人那个远古时代情调,就是体现中国传统美学了,而是应将自己在所生活时代的所思所想在作品中体现出来,也即是使作品更具有“当代性”。当今活跃在中国的当代艺术,虽原本也是从西方传入,但其中艺术关注当代社会这一点,应是可吸收的。

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包含一些社会不公及底层弱势民众的生存困境,都能触动我们的内心而产生表达的欲望。但如何表达同样面临选择,有些当代画家较多选择仿西方当代艺术的图式语言,显得怪异难懂,似乎拒民众于千里之外。我不会去模仿西方当代艺术的图式,不想采用连自己都不懂的语言。在我的“意象油画”当代性探索中,力求立足于中国传统审美习惯,努力地找一种中国式的“接地气”的当代语言。

中国传统艺术将客观视为“凭借”,已形成了隐喻象征性的审美习惯,将自然物予以人文的意义。最近,我试着将中国传统绘画中类似小昆虫这些喜闻乐见之类的题材,引进“意象油画”作品中,借以隐喻当代生活。新作“朋友圈的祝福”画中的蜻蜓与枯萎莲蓬的对话,隐喻人文的关怀;在抽象空间里,一群拥挤在一起的小蜜蜂的作品“职场”,暗示打工一族的生存竞争困境。又如将一些具象小昆虫放在抽象图式中的“漂泊的小虫”系列油画,隐喻离乡背井来到陌生城市的农民打工族之茫然……,用这些其他油画家极少触及的中国画传统题材、中国式的图像关注当代社会生活,这也是我尝试的一种接地气的中国当代艺术语言。

M: 在您看来,油画的“意象”表达,和中国画里的“写意”,相通之处和区别之处分别是什么?

O: 一般来说,中国画里的“写意”提法,偏重于文人画的表达形式,更多是指画风,是区别于工笔画而言,如 XX 大写意之类。而“意象油画”应不仅包含有中国画文人画的“写意”语言,其涵盖面应更宽,更多倾向从作品内涵上传达中国艺术的美学精神,风格上不限于非得是文人画似的“写意”,也可以呈现工笔的形式,造型上可以“似与不似”也可以通过描绘某个具体形象来表达形而上的观念,因此时所采用的“具象”已非客观自然属性的“具象”而只是拿来作为主观表达的凭借,达到“尽意之意”。也可用到抽象的图式,来作为主观“意”的暗示,例如我画“往事并不如烟”就是用抽象点及线,暗示伤痛往事的点滴留痕。

M: 从您的青少年时期,一直到今天,大半生都没有离开绘画,没有离开艺术,那么到今天回头看这走过来的历程,您觉得,绘画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是一种表达自己的手段?或者是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O: 我从小兴趣多样,文学、音乐、美术都爱好,考美院同时也差点考音专学作曲,后因先考上美院便从此专心画画。我天生好奇,喜爱各种尝试,虽是学的油画,但同时又尝试画水墨画、水粉画、丝绢装饰及各种材质的画种,而兴趣又会时时转移,笑称“变心”,总之,我属于非常不安分的那种人,尤其特喜欢去触碰别的画家忽略的冷门,如 60 年代迷上水粉人物画,那时全国只有用广告色画的宣传画及个别画家画的水粉风景画,从未见过水粉人物画范本,我开始了用广告色画水粉人物画,做了大量的写生及技法研究,也画了创作,很有成就感。我 1962 年创作的水粉画“金色的秋天”得到许多人赞赏,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以后,发现许多人都画水粉人物画,我便不再去画了,转而进行别的尝试,如在水墨画中引进光与色,画阳光感的中国画等。后来放弃写实油画改攻“意象油画”,能坚持这么多年不变心,一是因为“意象油画”这条路太深远,值得花一生精力投入;二是长期以来“意象油画”被忽略,是冷门给了我许多个人探索空间,让我的兴趣不减。

M: 那么在您看来,您经历的这几个阶段时期,哪一个是您艺术的黄金时代?您的青年时期?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是当下?

O: 在我经历的几个时期,我认为艺术的黄金时代应是改革开放时期,尤其是八九十年代,那时政治氛围宽松,艺术家们纷纷重新去寻找“自我个性”,艺术开始活跃,风格也多彩,多种艺术流派并存,出现许多好作品,的确感受到“百花齐放”的繁荣,我也是在这个时期找到“自我”的艺术之路。

可惜由于未很好清算文革流毒,随后文革及左的阴影始终盘旋,体现在主流画界仍有被束缚的保守状态。

但从我探索“意象油画”这一角度出发,由于当下国家提倡传统文化复兴,倒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较好氛围,回想这么多年来我探索“意象油画”时不被主流画界待见而被边缘的冷遇,参展全国美展时,我的“意象油画”一次次在广东初选时便被刷下,回顾三十年来探索中所感受的孤寂,对比之下,当下应是最好时代。现在越来越多的油画家加入“意象油画”探索队伍,“意象油画邀请展”,频繁举办,也有成立“意象油画研究会”,很是热闹,更发现不少青年油画家画的“意象油画”作品非常棒,让我很欣慰,艺评家陶泳白曾写文形容;“当今,‘意象油画’已蔚然成风,虽然人们并不知道鸥洋是最早提出‘意象油画’概念之人,此时的鸥洋恰如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中的‘她’”。

杨缨

美艳的精神梦幻

文_尚辉

两年前我意外地收到杨缨寄来的台历。按说,《美术》杂志年终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涌寄而来的年历,但唯独杨缨的这本精致台历我带回了自己的家,而且放进自己的卧室。

这本台历的确很好看,除了杨缨画作始终渲染的淡雅而温婉的紫色之外,其人物形象处理也显得特别的生动和概括。这些画作虽没有细致刻画人物面容与眼睛神态,但通过那些画面人物的肢体语言,却很能够表达青年艺术家对当代城市生活的鲜活感受。她的作品始终以表现愉悦、表现欢乐、表现这个时代青年人的精神理想为主题,这应当说是她表达的来自内心最真切的东西。所以,她的作品才会有“梦幻岛”——这种对人的精神乐园描绘的却离我们越来越远的“伊甸园”。

杨缨作品的主色调是粉色、紫色和蓝色。这些色彩给予人的审美经验往往是高贵、典雅、温婉和美妙,犹如月光下所能够看到的那种似具象又抽象的一种梦幻般的色彩。而这些色彩都显然是欧洲油画作品中的经典色彩,好看却未必能够用得好,但杨缨却通过彩墨对其进行了转化、提炼和升华。

她的作品无疑是对自己理想梦幻与精神体验的一种探寻,作品里深蕴着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她笔下的人物几乎没有勾线,也很少强调中国画骨法用笔,但写意用笔的特征却异常鲜明。也就是说,在杨缨的画作里有水彩画那种画水的清新、畅快与明丽,而这种轻快和靓丽又强调笔性的洒脱、笔触的意写,是水彩的别体没骨画法。

她的人物形象不过多追求坚实的造型感,甚至明晰的形象,而是强调在绢上把色和水能够自然留住的一种形象痕迹,并通过撞粉、撞色和撞水来“破坏”它的完整性,体现了现代主义那种意料之外的审美“奇遇”。

应当说,杨缨已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艺术道路,这在美术界的“画二代”中并不多见,但她却轻车熟路,其画风的明快、高贵和婉约始终绽放出少女般的清纯与烂漫。所以我依然希望能够把杨缨的画册放在自己的书房里,常读她的画让自己还能够有梦想。

(尚辉: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主编、博导)

2019年4月

| 杨缨部分作品 |

飘雪梦幻夜

绢本设色

133cmX133cm

2018

夏日小夜曲(之一)

绢本设色

75cm×239cm

2018

透明的风

绢本设色

75cm×185cm

2007

粉色云语#1

绢本设色

40cm×40cm

2007

日落迷情(局部)

绢本设色

68cm×136cm

2007

晒海

绢本设色

40cm×40cm

2007

摩纳哥的夏天

绢本设色

40cm×40cm

2007

望海之夏

绢本设色

38cm×38cm

2007

骑马的少女(之一)

绢本设色

100cm×50cm

2007

可爱女人

绢本设色

136cm×68cm

2005

杨缨其人,美丽飘逸,自然清新。画如其人,杨缨的画轻灵明净、天真美丽,充满了爱意和甜蜜的气息,给人以轻松和暖意。她把生活中的美好感受转换为画中那绚丽的花丛、灿烂的星空、朵朵游云、潺潺流水,她在这梦幻般的美景中,或在水边与百花窃窃私语,或乘天马、穿云朵,去与星星幽会……她的画闪烁着灵异的光芒,透着不可思议的神妙。

杨缨怀揣着一颗清纯的童稚之心,徜徉在幻想中,在画中言说着生命的喜悦和幸福的故事,笔间流淌着绵绵柔情和浪漫情调。她那轻轻的、淡淡的、柔柔的、自然天成的画中意趣,轻盈而朦胧、飘逸而灵动的写意笔调,不仅为人们创造出童话般的世界,更以她独特的个性化艺术语言,为中国水墨绘画的探索打开了一个新的空间。

杨缨的作品引入审美美学的新观念,率先开始了技术和审美意味上的尝试。她的艺术实践,给当代国画艺术的创新寻找出一条与别不同的“继往开来”之道路。

/

关于艺术家

鸥洋 | Ou Yang

鸥洋,1937年生,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法籍著名画家赵无极学生。擅长油画、水墨画、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直坚持艺术探索至今。其作品受到国内外关注。曾获美国加州政府颁发的荣誉奖,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中国驻英大使馆均有收藏。

杨缨 | Yang Ying

著名青年画家杨缨少年时期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并以第一名成绩被保送到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后留学美国在加州波莫那分校艺术系深造,回国后又在广州美术学院攻读中国画硕士研究生,获硕士研究生学位后留校在国画系任教,现为职业画家。

来源:漫艺术

-END-

联系我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