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的,扎针没有不疼的。你想,用针头刺破皮肤哪有不疼呢?为什么有些护士能够让患者几乎不感觉疼?这里面就有技巧了,护士能做的就是用熟练的技术、良好的沟通,最大限度减少进针的疼痛感。

要减少进针疼痛,我们至少要做到快、狠、准、潮。

攻其不备,分散注意力

1、操作时和患者聊天,分散患者注意力,防止患者紧盯着你进针,引起精神紧张。选中血管,果断进针。

2、最主要是把皮肤绷紧,还要看位置,手背中央的位置一般好点,还有,别一上来就刺血管,那样最容易穿,有经验的护士都是先进皮,或者从血管侧边进针,个人经验,如果你进针时候有阻力病人都会很痛,如果很轻松,就没那么疼,主要就是练绷皮,不要从侧面绷,我一般让病人握着我的中指和食指,然后用无名指和大拇指绷皮。

3、静脉输液的进针角度为15°~30°,把病人皮肤绷紧(注意适度,不要绷得过紧,过紧的话,会把血管压瘪,容易扎穿),然后进针角度高一点!进针快一点!就不会很疼了!

进针要讲究方法

有朋友说,进针角度越低,阻力越大,临床上也见到很多有经验的护士,进针根本没有1、2、3(破皮、进血管、放低角度平进针)步骤,直接超过45°角进针一步到位,这里说的阻力,应该可以忽略不计,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熟练的方法来。

1、如果液体有要求,可以选择小号针头,如老年人和小孩疼痛敏感,耐受力差。

2、调节器拉靠近茂菲滴管,增加虹吸,回血快,降低难度,增加成功率

3、利用针尖刃面的锐度:穿刺时斜面略向左,减少针尖对组织的切割和撕拉,以达到减轻疼痛和减少组织损伤。

4、可以试试从毛孔进针,似乎这样也可以达到减轻疼痛目的。

5、传统握拳方法,容易让血管瘪,可以试试让患者握住你的手。

选择正确的穿刺部位

1、应该遵循从少到大,从远心端到近心端的静脉选择原则

2、应该远离关节、远离骨突出、避开疤痕、丘疹等

3、选择神经少的区域,如尺骨茎突和第三掌骨形成的三角区域,这里的神经稀疏,神经与血管交叉关系,为泛神经区,在这里注射疼痛肯定低于其他区域了。

用高科技武装自己

现在,很多科室也都引进了高科技,被誉为穿刺神器,用这玩意一照,扎针轻轻松松,的确大大提高了进针准确性和穿刺成功率。

对于护士来说,扎针时候一针见血了,拔针还会有什么问题呢?!但是,在这个做什么事情都注重用户体验的时代,护理工作也要注重细节,首尾都要做的漂亮。

如果拔针搞成下图这个样子,那就真的不好了。

这样拔针是不是很失败?

那么,拔针怎么避免液体和血液流出来?

1、可以关小液体低速,再拔针(注:不能关闭,关闭血液会回流。)

2.大家可以试试反折头皮针前端的输液管拔针,这个比较好用,建议使用。

实际上造成血流出来或者皮下淤血,与患者按压方法不当有一定关系。有效延长按压时间,有利于局部血细胞凝集块形成,从而减少了皮下瘀血的发生。

静脉输液毕竖压法能减少皮下瘀血,效果明显优于横压法,按压时间为5分钟效果明显优于按压时间为3分钟。这一点,护士的宣教要做到位。

怎么样拔针才不会疼?

1、分散病人注意力。

2、拔针要快速。

3、拔针要按血管走向拔,不可往上提,免得触碰血管壁。

4、拔针止血时不可按在针上或者离针头太近的部位,可以按在穿刺血管离针头稍远的部位。

最后介绍几种特殊静脉的输液方法

一、不显露静脉

1、水肿病人静脉往往不明显,应按静脉走行的解剖位置,用手指压迫局部,以暂时驱散皮下水分,显露静脉后再行穿刺为好。

2、肥胖病人的静脉较深也不明显,但较固定,不滑动,摸准后再以30°斜角深进针,回血后将针头稍挑起送入血管内即可成功。

二、脆弱静脉

慢性消耗性疾病病人血管比较脆弱,应该选择从血管旁侧进针,刺入时,针头方向与血管平行,针进血管时不能用力过猛,原则是宁慢勿快,持针要稳。

三、空虚静脉

大出血或失液者,由于血容量减少,使静脉空虚,扁瘪,进行此类静脉穿刺时要特别小心。应采取挑起进针法,即细心地把针头刺入血管肌层,将针放平,针头稍微挑起,使血管前后壁分离,使针尖与斜面滑入血管内有失阻感,即使无回血,针也进入了血管,即可注射。

四、活动度大的静脉

可选用较锐利的针头,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别固定血管两端,在血管上旁以30度斜角进针,回血后,针头稍挑起,顺着血管进入少许即可。

五、表浅细小静脉

女病人和儿童的静脉都比较细小,穿刺时较为困难,碰到这种情况可选择适当斜面小的针头,而且做好穿刺前的准备工作,可用热敷方法使血管充盈、扩张,以利穿刺。

六、成人头部骨缝静脉

在四肢无静脉穿刺时,可选用头部静脉,成人头部静脉十分不明显,可按解剖位置,摸准骨缝将头皮针缓慢顺着骨缝中央刺入静脉往往成功,但临床少用。

七、小儿头部静脉

小儿头部静脉较细,加之小儿不配合,往往不易成功,这就要求我们熟悉静脉穿刺的常用部位,做好注射前准备,选择较直与分叉少的静脉,呈向心方向穿刺,操作时细致轻柔,针斜面向上,针的角度几乎与头皮平行,缓慢将针头直达管腔。

如刺入静脉后无回血,而且有阻力消失和进入空腔管道的感觉,可注入少许液体,而没见针头旁肿胀,即证明刺入静脉,即可固定,此类静脉原则是宁浅勿深,宁慢勿快,固定稳妥。

最后,还没有关注护理周刊的朋友,微信搜索“护理周刊”后,查看更多专业护理知识及资讯。

大家都在看

护士被逼下岗,护士“老了”何去何从?

各国护士服大PK,中国护士赢了!

护士竟有这个专科,前途大吗?

这么美的护士站,你见过吗?

“一个护士的辞职信,一个真实的故事!

护理周刊,一个百万护士必备的公众号,每天发布最权威医疗护理资讯,深度剖析护士关心的热点话题,护理临床工作知识精妙总结以及各类专家同仁的工作心得。在这里,你每天都能进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