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以后,天气慢慢转凉,昼夜温差较大,身体易出现不适症状,尤其是体弱多病的人,如果秋季不注意保养,慢病很容易复发。因此,秋季健康养生要做到“六防”!

防秋燥——润肺脏

虽然夏季已经过去,但是秋季也要防好秋燥。燥邪侵袭,容易导致人体水分流失,出现口干舌燥、便秘、皮肤干裂等症状。除此以外,人体津液减少,还会引起肺部循环障碍,易诱发各种肺部疾病。而预防秋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饮食起居入手。一方面,要多吃蜂蜜、银耳、核桃、青菜、雪花梨、葡萄、香蕉等补水养肺的蔬果。另一方面,要注意调整作息时间,做到早睡早起,多喝水(温开水最宜),这样可以补充人体水分,保障人体循环功能畅通。

防湿邪——健脾胃

初秋天气仍热,且雨水多,这段时间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黄帝内经》言“湿气通于脾”体内湿气过多会导致人体出现水肿、腹泻等疾病。除此以外,如果早秋不防好湿邪,还会为冬季诱发慢性支气管炎埋下病根。防湿邪最好的方式是从饮食着手,多吃莲子、薏仁、莲藕、山药、冬瓜等祛湿化瘀、强脾健胃的食物。

防秋乏——补元气

“春困秋乏”是一句民间谚语,形象地说明了人们秋季的状态。盛夏季节,天气炎热,人体元气大量亏损。而进入秋季,人体的生理机能趋于平衡,但是酷暑的消耗却又不能及时补充。所以,很多人就出现了疲劳乏力、精神疲惫、食欲增强、不易消化等症状。这些都是“秋乏”的表现。防“秋乏”首先要调整生活习惯,秋季要早睡早起,不熬夜,不过劳,衣着不宜过厚。同时,在饮食上要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质。另外,中医认为“秋乏”是脾胃虚,中气不足的表现,如果症状迟迟得不到缓解,可以遵医嘱服用补中益气丸等中药,来缓解秋乏症状。

防悲秋——养情志

白露时节还要注意情志调摄,"秋心"谓"愁",古人早就有悲秋的说法。秋主肃杀,这一时节很容易引发消沉的心绪,所谓"秋风秋雨愁煞人"。因此,情绪要保持平和,慢慢收敛神气,凡是不躁进亢奋,不畏缩郁结。心要清明,保持安静,注意身、心调整,才能保生机元气,与饮食、起居等方面的养生结合,如此才能安度悲秋。

防风邪——提免疫

秋季早晚温差很大,气候多变,风邪常常会乘虚而入,使人致病。人们夜间受到风邪侵袭,第二天就会感觉到全身酸痛、发困乏力,还会引起咽炎、气管炎、口歪眼斜、面部神经麻痹等病症。因此,在秋季人们一方面应当注意适当穿衣、盖被,不要随意减衣;另一方面也不宜过早穿上太厚的衣服,适当秋冻,才会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防秋郁——促循环

秋天风雨凄凄,叶落草枯,很容易诱发人的忧郁情绪,因此秋季也是抑郁症高发的时期,健康人的情绪也容易产生消极心理。秋季要预防抑郁和消极心理,一方面适当多吃-些高蛋白的食物,如瘦肉、鸡蛋、豆腐、牛奶等,增强人体免疫力。另-方面多参加有益身心的运动或娱乐活动,如唱歌、跳舞、爬山登高以及-些球类运动等,以此增强人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