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和平安定的时期,越是不容易涌现出英雄豪杰,因为即使是有志之士也没有舞台给他们施展,相对的,越是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似乎也就越会有枭雄应运而生。纵观整个历史长河,南北朝时期是在所有黑暗动荡的时期中排得上名号的,当然,在这段时期内也是不乏武将、皇帝的诞生的。

说到武将,在我们心中大多会浮起威风凛凛的硬汉形象,可是却偏偏有人温文尔雅,却谈笑间豪奢放逸,此人便是南梁儒将陈庆之。

区区一介个文官,为何打起仗来却天下无敌,战斗力如此逆天?

南梁属于南朝时期的一朝,其开国皇帝为萧衍,此人家庭背景已是十分优越,但他自身也并未因为这样舒适的出身而对自己有所松懈,他不但从小学习琴棋书画,而且在政治军事上的学习也丝毫不耽误。

萧衍从小拜入肖子良门下,与范云等人被世人并称为“竟陵八友”。公元五百零二年,他接受了萧宝融的“禅位”,成为了一国之君。在他执政期间,也从未有任何松懈,不但俭以养德而且广开言路,十分尊重臣民们的意见。他是少有的长命皇帝,不过晚年的他由于性格等原因十分信奉佛教,曾经好几次想要出家。

区区一介个文官,为何打起仗来却天下无敌,战斗力如此逆天?

陈庆之便是从小就跟着萧衍长大的。关于陈庆之的家庭背景,并没有在史料上有所记述,不过通过萧衍对他的评价“本非将种,又非豪家”就可推测出他的出身应该是比较普通,甚至可能是出身于寒门之中的。在萧衍称帝以后,陈庆之成为了主书,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文官,因此即使他心中有着渴望战场的抱负,也是无处施展。

事实证明他的心中的确是有着这样的抱负的,为了实现自己的这个目标,他散尽家财,只为招贤纳士。最后,直到他四十一岁的时候,终于迎来了这个能够实现他毕生抱负的机会,也正是这次机会使得他从此踏上了武将之路。

区区一介个文官,为何打起仗来却天下无敌,战斗力如此逆天?

公元五百二十五年,一向是南梁死对头的北魏中,出现了一个叛乱失败元法僧,他深知自己这次失败已经让自己落入了骑虎难下的地步,唯有向南梁投降方为最后的出路,于是就主动向南梁投降。

萧衍碎接受了元法僧的投降,但是陈庆之却坐上了将军的位置,或许是出于从小就对他的了解吧,于是陈庆之便和胡龙牙等人去接元法僧。

该年五月,陈庆之又带着两千人护送豫章王入徐州,在这之后,他也彻底从一个温文尔雅的文官转型成为一个能够率兵打仗的大将军。但是由于他尤其喜欢着白色的衣袍,因此在民间就流传出了一句童谣:“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区区一介个文官,为何打起仗来却天下无敌,战斗力如此逆天?

在护送豫章王的路上,他遇上了两万魏国士兵,陈庆之也丝毫未表现出任何的惧怕,甚至还击溃敌方营垒,但后来豫章王却打起了退堂鼓,导致士气受到了影响,如果不是有豫章王的影响,在此次对决中梁还未必会输呢。不过,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所带领的军队依旧没有丢盔弃甲,还是全身而退了。

一年后,陈庆之跟随元树出征,一口气拿下了两座城池,总共俘虏了七万五千人之多。在后来的十五年时间里,他参加了北伐之战等大大小小四十多次战争,共计攻占了北魏三十多座城池。他甚至敢只带两百人就夜袭敌营,以少胜多的战役对他来说则更是家常便饭一般,如此一位文弱的先生,却表现得如此有勇有谋,实在是令人眼前一亮。

谁能料到,这个老实巴交当了几十年文官的人,竟然有一天能够率兵披荆斩棘。不过看看他做文官时期的那些行为,其实还是可以理解的。

区区一介个文官,为何打起仗来却天下无敌,战斗力如此逆天?

前文曾提到,他其实是个十分有战场抱负之心的人,虽然他的职业是一个标准的文官,但是他却一直在招贤纳士,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只不过,他只是一个没有背景的小人物,所以他只能等待上天给他机遇。

另外就是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在他所经历的战役中,根本不乏两千对两万、七千对二十万这种人数相差悬殊的战役,但是即使是身处如此不利的境地,他却始终能够凭借着自己的指挥才能,化害为利,鲜有失利。

还有,在史料中曾有关于他的记录“善抚士兵,能得其死力”,由此可知,陈庆之是一个十分善用心理学的人。作为一军之将,不但要懂得运用兵法,有足够的军事才能,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安抚手下,保持一个良好的士气。在涡阳之战中,两军消耗了很久,导致士兵们都露出了疲态,心生退意,但是在陈庆之的鼓舞之下又重新唤起了士兵们的士气,最后终于摘得了胜利的果实。

区区一介个文官,为何打起仗来却天下无敌,战斗力如此逆天?

那么,他又是怎样习得这一身本领的呢?

分析关于他的史料,唯一有可能让他拥有如此能力的,或许就是他的爱好围棋了。萧衍虽说从小学习琴棋书画,但是在诸多他的才艺之中,他最为擅长的还是属围棋。而陈庆之从小伴随萧衍长大,因此他自然也是萧衍的对弈伙伴了,两人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坐在一起下棋。据说,这两人在一起下棋到尽兴时甚至可以废寝忘食。

再加上陈庆之前半生都是文官,因此始终都是能够保持着一颗沉静的心的。或许也正是这前半生积累的智慧,使得他后半生能够一下子就爆发出来。

【《梁书·卷第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六》、《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