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博物馆的镇馆宝剑:保持千年不腐,出土后依然锋利无比


在春秋战国时期,无论是名仕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喜欢佩剑出行,所以那时铸剑的水平发展的极快,其中尤以越国的铸剑水平最高,得到了各国的认可。

浙江博物馆的镇馆宝剑:保持千年不腐,出土后依然锋利无比


浙江博物馆的镇馆宝剑:保持千年不腐,出土后依然锋利无比


在《拾遗记》中记载:越王勾践使工人以白马白牛祠昆吾之神,采金铸之,以成八剑之精。一名掩日,二名断水,三名转魄,四名悬翦,五名惊鲵,六名灭魂,七名却邪,八名真刚。

虽然这些剑并没有发现于世,或者压根就不存在,但这也从侧面反应出越国铸剑水平之高。越国的宝剑中最出名的当属越王勾践剑,其能保持千年不腐,出土后依然锋利无比。

其实除了勾践剑以外,还有很多柄越王剑,有一把越王者旨於睗剑是从国外追回来的,现在藏于浙江博物馆,成为了镇馆之宝。

浙江博物馆的镇馆宝剑:保持千年不腐,出土后依然锋利无比


浙江博物馆的镇馆宝剑:保持千年不腐,出土后依然锋利无比


今天咱们来说一说这把从国外追回的越王者旨於睗剑,“者旨於睗”是个人名,他是越王勾践的儿子,是越国第三代君王,在位六年,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是出土的属于他的剑就有九把。

浙江博物馆的镇馆宝剑:保持千年不腐,出土后依然锋利无比


浙江博物馆的镇馆宝剑:保持千年不腐,出土后依然锋利无比


据专家考证,“者旨”应该读成“诸稽”,是诸稽的通假字,而“於睗”应该读成“与夷”,是“与夷”的通假字,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越王诸暨与夷剑。越王者旨於睗剑全长52.4厘米,最宽的地方达到4.1厘米,中间突起的剑脊呈一条直线,直至锋尖,剑脊左右两边的剑从规整匀称,剑体全身呈黄白色。

就成色来说,越王者旨於睗剑一点也不输于越王勾践剑,据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分析指出,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的合金配比堪称完美,所用铜、锡成分质地纯净,几乎没有杂质,而且少铅无铁,含锡量在16%到18%之间。

经过铸造、磨削、抛光等多道工序,以至于剑体的表面光洁无暇,几乎没有锈蚀,充分体现了越国铸剑师们极其高超的铸剑工艺,在出土的吴越剑中绝无仅有,可谓剑中极品。

浙江博物馆的镇馆宝剑:保持千年不腐,出土后依然锋利无比


浙江博物馆的镇馆宝剑:保持千年不腐,出土后依然锋利无比


就是这件国宝,却曾经流落海外,国宝的回归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1995年9月的一天,时任上海博物馆馆长、著名的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先生收到一份来自香港的传真,这份传真是马承源的朋友发过来的。

说是在香港的古玩市场上发现了一柄青铜古剑,无法确认身份,还发来照片请马承源鉴定,马承源看过照片后初步判断是一把越王剑,于是他立刻奔赴香港,经过实地的鉴定,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确认这是越王者旨於睗剑。

虽然确认了宝剑的身份,但是卖家的出价却让马承源为难,在这个过程中浙江博物馆的馆长曹锦炎先生也参与其中,浙江博物馆的负责人召开会议,一定要将宝剑迎回祖国。

浙江博物馆的镇馆宝剑:保持千年不腐,出土后依然锋利无比


浙江博物馆的镇馆宝剑:保持千年不腐,出土后依然锋利无比


马承源借了10万港元交了定金,但100万港币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而且国外买家也纷纷出家,于是浙江博物馆呼吁全省企业拯救国宝,这份倡议得到了浙江省政府和媒体的关注。

最终在浙江省政府的牵头下,该宝剑被杭州钢铁集团出资买下,并无偿的捐献给了浙江省博物馆,流落海外的宝剑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越剑之所以出名,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极致精湛的工艺以及优异的实用性能。相传越剑能斩断牛马,甚至铜器。这柄者旨於睗剑虽然在历史中埋藏了两千多年,但仍然十分完整,并且呈现出金黄色光泽,剑刃也很锋利,不得不佩服当时人们高超的铸剑技艺。

越国的强盛依靠的是越人的勤劳和智慧,当中原国家大规模铸造精美的青铜礼器祭祀神明时,越人却用珍贵的青铜材料制造农具和兵器,务实勤恳的发展经济,加强军备。

两千多年过去了,越人身上所具有的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代代相传,他们的血液也一直存在我们的身体里,他们的精神也正被我们发扬光大。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