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Wood Mackenzie在本周一发布的研究中称,美国油田预期增加的400万桶/日产量中,美国炼油商每天将消化90万桶-100万桶。

也就是说,美国页岩油产量增长将远超炼油商需求。

2017年的哈维飓风,让美国炼油业颇受关注。美国多家炼厂受到直接影响,全美约1/4的炼能关闭。但是,由于中、南美洲和加勒比沿岸市场出口强劲以及美国国内需求旺盛,美国炼厂加工量仍保持较高水平。不过,也能听到美国炼厂的被收购与破产新闻。

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美国炼油业。

美国炼油产业发展

美国炼油工业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起步期(1862–1920年)。1862年建成第一座炼厂生产煤油,炼油产能缓步增长。

第二阶段为成长期(1920–1940年)。炼油产业开始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而逐渐兴旺,产能和炼油企业数量显著增长。

第三阶段为高速发展期(1940–1982年)。在这个时期美国炼油产业高速发展,尤其在1950年后。在此期间,美国炼油行业布局逐渐完整,原油和成品油管网逐步完善。到1982年,美国炼油产能已居世界第一,炼油企业达到320家,产能达到8.1亿吨/年,较1950年增长近2倍,装置平均规模达到317万吨/年。

第四阶段为结构调整期(1982年后)。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技术进步、市场竞争加剧、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炼油行业进入微利时代,产业开始进行持续的结构调整。在此期间,美国炼油产能不再大规模的扩能,企业间兼并重组频繁,至2015年美国炼油企业已下降至139家。

至今,美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炼油生产国,2016年炼油能力达9.08亿吨/年,约占全球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的18.9%。同时也是世界最成熟的炼油产业市场之一,整体炼油产业经营主体较为多元化,共有60余家公司参与炼油行业的直接运营,包括综合性能源公司、独立炼油商、仓储物流公司和投资企业。产业集约化发展特点明显,前十大炼油企业加工能力占全美总炼油能力的67%,平均规模在1000万吨/年以上。瓦莱罗(Valero)能源公司为美国最大的炼油公司,共有13座炼厂,2015年产能1.03亿吨/年,占美国炼油能力的11%。

美国炼油产业布局及特点

按照美国国防区域石油管理局的划分,美国炼油产业布局分为5个PADD(PetroleumAdministrationforDefenseDistricts)区(见图1)。

其中PADDⅢ区规模最大,位于墨西哥湾区域,2015年炼油产能47600万吨/年,占总产能的52%,是美国炼油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世界最大的炼油中心。其次为PADDⅡ区,位于中西部地区,产能19500万吨/年,占总产能的21%。PADDⅤ区规模名列第三,位于西海岸地区,产能14200万吨/年,占总产能的16%。PADDⅠ和PADDⅣ分别位于东部海岸地区和落基山脉地区,两个区产能合计9560万吨/年,占11%,规模较小。

一、 PADDⅠ区(东部海岸区)

该地区炼厂数量较少,大多集中在华盛顿和纽约附近,规模偏小。共有9家炼厂,产能6227万吨/年,占美国总产能的7%,其中千万吨级以上的炼厂只有3个,炼厂平均规模692万吨/年。超过一半的炼厂只有简单的炼制流程,尼尔森系数大多为6~8。当地原油资源稀少,产量仅为239万吨,占全国的1%。炼厂用油主要依赖进口资源,通过水路从欧洲、北非及中东等地进口,物流条件较差。

受阿巴拉契亚山脉纵向隔断影响,该区炼厂难以利用PADDⅡ、Ⅲ区的原油和成品油管线,成品油外运主要通过铁路和轮船。但该地区市场容量最大,为美国油品消费最大的地区。2016年消费油品2.66亿吨,占美国消费总量的31%。

东海岸区炼厂以布伦特原油计价,与以WTI原油计价的炼厂相比,加工毛利差距较大,在全美毛利水平最低。

二、PADDⅡ区(中西部区)

该区炼油工业发达程度仅次于墨西哥湾,共有27家炼厂,炼油产能19500万吨/年,占全国总产能的21%,主要集中在原油资源地南部库欣(Cushing)地区以及北部五大湖附近。炼厂规模较大,2000万吨/年以上的炼厂有6家,1000~2000万吨/年的炼厂8家,平均规模为722万吨/年。大多具备中度复杂的加工能力,整体尼尔森系数约7~9,部分达11。

本地原油资源并不优越,但进口资源保障能力强。南部库欣地区原油产量仅为239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1%,主要供南部炼厂使用。北部来自加拿大的输油管线为当地炼厂提供强的资源保障,使用管道进口原油的比例占全国的57%,主要供北部炼厂使用,多数炼厂都配置有焦化装置,对加拿大重质原油有较好适应能力,以WTI原油计价,毛利水平较好。物流条件非常便利。紧邻PADDⅢ地区,可共享油气输送管道,物流设施非常完善。

市场条件较好,为美国第二大油品消费地区,环境优越。2016年油品消费2.31亿吨,占全国比例的27%。同时该地区为北美石油交易中心,主导着北美原油的定价权,境内的库欣地区是美国最大的原油期货交割地。

三、 PADDⅢ区(墨西哥湾区)

该地区为美国炼油产业最发达地区,共有57家炼厂,产能47600万吨/年,占美国总炼油能力的52%。炼厂规模很大,1000万吨/年以上的炼厂有21家,平均规模为835万吨/年。美国炼油能力前三的炼厂均在此地,规模在3000万吨/年以上。装置复杂程度高,80%以上的炼厂具备高度复杂的加工能力,平均尼尔森系数达9~10,个别高达13~15。

当地资源条件优越,为美国原油产量最大的地区和进口资源最集中的地区。当地原油产量2.83亿吨,占全国的60%。同时,墨西哥湾区的炼厂拥有全美最优越的物流条件,尤其是海运进口条件十分优越,管网码头设施非常完善。海运进口原油占全国的比例高达63%,加拿大管输进口原油占全国比例为26%。当地多数炼厂为全加氢型炼厂,重整装置规模很大,可以加工更重和含硫量更高的原油。加工原油除本地资源外,主要为中东进口高硫原油、墨西哥重质油以及加拿大重质混合油,原油API平均约26,硫含量平均为2.20%。由于得天独厚的资源和物流条件,美国毛利水平最好的炼厂基本都位于墨西哥湾地区。墨西哥湾炼厂和输油管网分布见图2。

当地市场条件也较为出色,为美国第三大油品消费地,本地消化能力较强。2016年消费油品1.75亿吨,占美国消费量的21%。同时自1950年以来,位于得克萨斯州的MoutBelvieu一直是美国主要的液化石油气和化工品集散中心,为产品交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 PADDⅣ区(落基山脉区)

该地区为美国炼油产业最不发达的地区。共有16家炼厂,产能3326万吨/年,占美国总炼油能力的4%,以小炼厂为主。炼厂规模全部在500万吨/年以下,平均规模仅有208万吨/年。

资源条件一般,当地原油资源较少。2015年该区原油产量3812万吨,占全国的8%。当地炼厂大多具备中度复杂的加工能力,油源主要为当地油田和从水路进口的阿拉斯加北坡原油,原油平均API为28,硫含量为1.5%。物流条件相对封闭,管输条件很差。受落基山脉的纵向隔断,成为相对独立的区域,没有原油管道连接。该区域市场条件较差,油品需求不旺。2016年消费油品3300万吨,仅占美国消费量的3.8%。尽管该地区资源条件和物流条件并不出色,但由于该地区以WTI原油计价,当地炼厂毛利处于较好水平,开工率一度高达98%。

五、PADDⅤ区(西海岸区)

该地区炼油产业发达程度中等。大部分炼厂集中在沿海,共有30家炼厂,炼油产能14200万吨/年,占美国总产能的16%。1000万吨/年以上规模炼厂仅有4家,平均规模473万吨/年。

资源条件中等。当地原油资源不占优势,2015年该区原油产量5333万吨,占全国的11%。加工的原油主要来自欧洲进口原油和小部分中东原油,原油API为23,硫含量1.2%。物流条件较差,因山脉阻隔没有形成贯通的管网体系。该区域的炼厂因受山脉阻隔无法与PADDⅣ及PADDⅢ联通。市场条件中等,该区油品消费量排名第四。

2016年消费油品1.44亿吨,占美国消费量的17%,当地市场基本由当地炼厂实行自给自足。由于西海岸区物流条件较差,该区域产品以区内销售为主,近年加州等主要消费地成品油需求下降,西海岸区毛利水平明显下降,成为被关停的主要地区之一。

美国炼油产业布局及调整带来的启示

通过美国炼油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布局规律的演进变化轨迹,主要有以下启示。

启示1:炼油产业高速发展40年后必将进入结构调整期

美国炼油工业起步后高速发展期持续了40年,之后进入长期的结构调整阶段。同样,德国和日本炼油工业也基本遵循这一规律。处于历史原因,中国现代炼油工业起步较晚,建国之初仅有17万吨/年。直至1963年大庆油田开发,原油产量急剧增长至648万吨,中国炼油产能开始突破1000万吨/年。并在1976年后,随着大庆油田年产量的快速增长,开始进入真正的高速发展通道。至今,我国炼油工业高速发展已有40年,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炼油国。到2015年,中国有235家炼厂,炼油产能达到74800万吨/年,平均规模为318万吨/年,相当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水平。炼油产业成熟期的特点开始显著表现出来,产能过剩明显、开工率持续下降、行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等。对照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炼油产业发展规律,我国炼油工业也到了结构调整的关键期。

启示2:大型化、集约化是进入结构调整期后的主要特征

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炼油产业发展主要呈现三大特点:

一是炼油企业兼并重组活跃,通过保留优质资产,淘汰落后产能,炼厂数量大幅减少。至2016年美国炼油企业已由1982年的320家降至139家,降幅57%。

二是在本土严格控制新增产能。美国炼油产能自1982年后几乎没有大的扩建,直至2009年页岩油气资源取得革命性突破,资源优势提升,才重新有新的增长。1982–2010年近30年产能仅增长3000万吨/年,增幅仅4%。美国炼油产能和开工率变化情况见图3。

三是装置大型化、产业集中化、经营集约化发展趋势明显。美国炼油产能主要集聚在墨西哥湾沿岸地区,聚集了上百家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型石油石化公司,炼油能力占美国总能力的52%,平均规模835万吨/年。纵观世界其他炼油发达国家也呈现这一特点,韩国80%的炼油产能集中在蔚山、丽水、仁川地区。日本近90%产能集中在东京湾地区,23家炼厂产能合计1.96亿吨/年,平均规模800万吨/年。印度充分利用三面环海优势布局,沿海炼厂占总数1/2,平均规模1034万吨/年。新加坡100%集中于裕廊岛附近,3家炼厂产能合计6732万吨/年,平均规模2244万吨/年。德国炼油产能集中于路德维希港,15家炼厂产能合计1.09亿吨/年,平均规模726万吨/年。

启示3:结构调整时期布局大型炼油基地的关键要素为物流、资源,其次才是市场

在进入结构调整期之前,炼油产能布局多以满足当地市场需求为主,除了资源条件外,区域市场容量大小成为布局产能的关键条件,物流条件考虑得相对较少。但是进入结构调整期后,炼厂数量众多,各个区域市场都基本处于饱和,炼油企业的目标市场不仅只是当地市场。尤其是大型炼油基地,其产品除了满足当地需求外,更多需要销往区外甚至大量出口到海外,只有这样才可能获取规模效应。因此,大型炼油基地必须更多从资源优势和物流优势角度来考虑布局,即能否以更低的价格获取资源,花费更少的物流费用输送到更多地区。这里的物流优势和资源优势,必须兼顾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即资源优势,不仅是看本地原油资源是否丰富,同时也要看是否可以便利地获取进口资源;而物流优势,不仅要看输送到国内市场的条件,同时也要看出口到海外市场的条件。只有兼具了资源优势和物流优势,才可以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炼油基地。相对的,大型炼油基地所处市场的容量大小在布局考虑中的重要性有所下降。

美国最重要的产能都位于墨西哥湾和中西部这两个资源丰富、管线畅通的地区。而另外三个地区由于资源条件不足或者物流条件不足,在后续发展中均受到阻碍。其中,落基山脉区本地资源有限,进口资源被山脉阻断,发展受阻。西海岸区受落基山脉的纵向隔断,成为相对独立的区域,没有原油管道与之连接,发展受阻。东海岸区尽管拥有美国最大的成品油消费市场,但由于附近既没有大型油田,也没有发达的输油管线,仍不适合作为大型炼油基地。美国炼油基地布局的关键性因素评估见表1。

其他发达国家炼油布局同样如此,韩国蔚山及丽川化工园区与日本隔海相望,有大港口作依托,便于原料和产品进出,与中国沿海城市相隔不远。日本炼油产业园区集中设在便于大型油轮停靠和原料、产品进出的太平洋沿岸地区,一方面依托东京和关西两大日本主要市场,另一方面便于出口海外市场。

启示4:结构调整后期,决定增量的主要是物流尤其是海运条件

进入产业调整后期,由于大量产品需要面向国际市场,物流优势,尤其是是否具有海运优势成为重中之重。美国中西部尽管具备良好的资源条件,在2009年后这一优势因页岩气革命资源优势还有进一步增强,市场也还存在一定空间,内陆管网也比较完善,但因不具备海运条件,2000–2015年产能增长不足1000万吨/年,仅占新增产能的10%。而墨西哥湾区尽管当地炼油能力大大超出当地需求,但仍因最优的物流条件成为美国扩能最大的地区,吸引了2000年后85%的炼油投资,近15年产能增长8354万吨/年(见图4)。

启示5:决定炼厂退出的根本要素是盈利性,而不完全是规模

获利能力是决定炼厂是否退出的关键因素。美国退出的炼厂主要集中在PADDⅠ东海岸和PADDⅤ西海岸这两个获利性较差的地区,2000年关停近2700万吨/年。而PADDⅣ落基山区尽管多为小炼厂,平均规模仅208万吨/年,但因获利性好,该区炼油产能在2000年后仍增长了22%。因此,在结构调整时期,炼厂退出与否并不完全以装置规模决定,更要考虑装置的盈利性(见表2)。

启示6:炼化一体化布局是提升炼油基地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美国炼油行业注重炼化一体化发展,50%以上的炼厂有下游配套化工装置。其中最主要的炼化一体化基地位于墨西哥湾区,3/4的炼厂配有一体化加工装置。由于该区为美国最大和最集中的炼油基地,便于实现化工原料的集约化利用和化工产品的规模化生产。通过物料互供和公用工程共享,节省成本,提升效益。

PUOKE 拓展阅读(一)

沙特已100%控制美国最大炼油厂

2017年5月1日,沙特国有石油巨头沙特阿美石油公司(SaudiAramco)100%控制了位于德克萨斯州亚瑟港炼油厂(PortArthurrefinery),完成上年宣布的一笔交易。

亚瑟港炼油厂被认为是美国炼油厂系统皇冠上的那颗明珠。这一位于墨西哥湾沿岸的工厂每天能处理60万桶石油,是北美最大的炼油厂。

此前,沙特阿美公司因与荷兰皇家壳牌(RoyalDutchShell)的合资公司MotivaEnterprises拥有亚瑟港50%的股份,然而,3月份两大石油巨头宣布计划分拆MotivaEnterprises公司。

除了亚瑟港炼油厂,沙特阿美还要求24个分销终端的完全所有权。沙特还获得在格鲁吉亚、,北卡罗来纳州、南卡罗来纳州、弗吉尼亚州、马里兰州、德克萨斯东半部和佛罗里达多部分地区独家销售壳牌品牌汽油和柴油的权利。

沙特阿美这份交易使其在2018年上市之前能够支持最大的客户——美国。控制了美国最大炼油厂的阿美公司可以运送更多沙特原油到美国炼制。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国,沙特目前已经是美国第二大原油来源,仅次于加拿大。

沙特一直在设法应对低廉的油价和臃肿的预算,这对阿美公司的上市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PUOKE 拓展阅读(二)

美国东海岸最大炼厂破产缘由

2018年2月,美国东海岸最古老也是最大的石油炼厂-费城能源方案公司(PhiladelphiaEnergySolutions,PES LLC)所属费城炼油厂(PES' Philadelphia Oil Refinery)宣布即将破产,并称,最终是否破产取决于是否有能力支付为符合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可再生燃料标准(RFS)而支出的8亿美元。根据美国环境保护署的RFS要求,炼厂必须将原油与可再生燃料混合,或购买配额,此举将大幅增加企业生产运营成本。据称该炼厂的生产在正式破产前仍将正常进行。

过去10年以来,美国的炼油行业已经投入了大约470亿美元巨资用于环境保护项目,主要是用于生产更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低硫无铅汽油。而且,美国的各种规定,如更为严格苛刻的环境法、清洁空气法、如在空气质量、水质质量、废料和汽车尾气排放上的相关法规,更多额外的政府许可和规定汽油柴油中硫含量的进一步降低,另外,炼厂还需根据联邦标准、州政府标准和地方政府标准要求生产标准各异的汽油和柴油,在此内外环境制约下,不少石油炼制企业高投入、低产出,一些炼厂则因无法适应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被迫关闭。

费城炼油厂总部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费城,主要从事石油炼化以及精炼油的销售业务,在1300英亩的土地上经营19万bpd Girard Point的设施和14.5万bpd Point Breeze设置,目前原油加工能力33.5万桶/日(约1500万吨/年)。费城炼油公司是宾州最大的石油炼化企业,也是全美第10大炼油公司。全职雇员1140人(3/31/2015)。这家提供美国东海岸四分之一以上炼油能力的炼油厂,也是为纽约港汽油和柴油市场服务的最大炼油厂,是由凯雷集团(Carlyle Group)和能源转移合作伙伴公司(Energy Transfer Partners)控股的一家合资公司。

由于地处美国东部发达地区和便利的交通位置,费城炼油公司原料来源多元化,有来自北美地产原油,也有来自拉美、中东和非洲的进口原油。近年来北达科他州巴肯(Bakken)页岩油气崛起,供油量大增,最高油田产量在2015年6月录得纪录高位达115.3万桶/日,但随后的油价暴跌,至当年8月已经下滑至113万桶/日。供应量的降低导致巴肯原油的购买成本更加昂贵,此外内陆运输费用更高,美国东海岸炼油企业开始转而大量使用进口原料。

PhiladelphiaEnergySolutions公司的生产记录显示,自2015年11月来自巴肯油田的铁路运输计划仅为17车次,较当年夏季每月100车次下降显著。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数据显示,PhiladelphiaEnergySolutions公司在该年1月至7月间的原油进口数量同比增长逾一倍,主要来自于尼日利亚、乍得和阿塞拜疆。2015年1月1日起,公司的新的原油铁路卸载码头建成投入使用,可日装卸4个单位火车皮原油,即日吞吐量达到28万桶。公司生产所需原料的保证没有问题。

造成公司最终走向破产的是美国日益严苛的环保法律。法庭的申诉文件显示,原料合规成本包括“可再生识别号码”(RIN system,RINs),根据一项联邦计划,PES自2012年以来被迫耗资8.32亿美元来购买PINs。PES说,购买PINs创造了一个不可预知的逐步上升的非计划的合规负担。这笔费用占到工资成本的两倍以及资本支出的近1.5倍。这成为了公司破产的致命一击。

第二期原油实战训练营

开班啦!

油价判断诀窍、 深挖套利逻辑

如何把握INE上市机遇?

一切尽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