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厅头,是指在酒桌中入坐的最重要的位子。

乡下人办酒,把酒桌摆在厅堂,摆不下再摆到下埕尾(相当于院子)去。这厅堂,厅头置有案桌和香炉,用来烧香拜祖。这厅堂,也叫作客厅,亦可用来会客请客,基本可以容下四张桌子。桌子为四方桌,一边坐三人,可坐十二人,背靠厅头的三个座位,是厅头位,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坐的,必须是最最尊贵的客人,把他们请上坐,才叫做坐厅头。酒宴有多少桌,从头往后排,头几桌的厅头位肯定是最重要的客人。

乡村虽偏远,传统的礼俗至今仍遵循得一丝不苟。像这酒宴的席位,主办方和赴宴者都是心中有数的。也就是说,谁该坐头桌,谁该坐厅头,都是一目了然的,大家都看在眼里的,基本不会有差错,也不敢有差错。倘若发生了差错,那就不是小事了。

乡友有一舅舅,与前舅妈离婚。她带着怀孕的身子改嫁后,生下一女,长大后认了生父,出嫁后有一回办喜宴,请了娘家人,也请了生父家人。在席位安排上,先把头桌厅头位给了娘家人,这边生父家人就不高兴了,酒也不吃,气冲冲走了,还跟这女儿家断了亲,从此不相往来。多严重。

再有一乡友。他叔叔家一次办酒席,请舅舅出席,来得却是表弟,舅舅的小儿子,说是舅舅生病由他作为代表。天上雷公,地下舅公。按道理是必须把舅舅家安排头桌的厅头位的。可能是看表弟年幼,先顾虑年长的了,就把他往后桌位置安排。没想到,这表弟死认理,不高兴了。怎么请,就是不上桌,把场面弄得十分尴尬。他叔叔脾气爆,说了这表弟几句。表弟年轻气盛,居然把桌子给掀了,跑回家去了。这个事头,给这场酒添堵了。表弟的行为有些过份,但也有人认为是对他失礼。因为这事,两家亲戚有好长时间不互相走动。

自从设了厅头位,这乡间的酒宴就得认真对待了。再忙再乱,这厅头的位置,一定得谨慎安排。因此,主办方中都有一个懂事理的族人来安排席位。一旦有错,便由这个族人来担责。大家都是亲戚,表面上客客气气的,倘若被怠慢了,心中还是会有气的,但看这个族人也不是故意的,看他那诚恳的道歉、陪礼,气便消了一大半。酒宴开席之后,他又过来,敬酒之前先罚酒,始终表现得谦逊有加,气便完全消了。倘若两人都是好酒量,敬来敬去,好酒下肚,好感油然而生,大可以杯酒释前嫌了。

而多数坐厅头的,即使性格豪爽,很能喝酒,始终都是客客气气的。在邀上厅头座时,必是一番推脱的,须得一而再再而三的邀请,才敢入座。这坐厅头的,三个位置,中间最大,左在两边次之。一碗菜上来,坐厅头的先动筷,其他人才敢动。鸡鸭肉等大菜,都是按照部位切成块的,谁该夹那块也是约定俗成的。坐厅头的,基本不敢主动去夹。桌上一位提酒瓶负责倒酒劝酒的族人,便会用公筷夹放在他们碗里。这坐厅头的,大多也是年长者,见过了世面,掌握了礼数,表现出了应有的涵养。那些大鱼大肉,多么喜欢吃的菜,也只是浅尝而已,一般都不会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

倘若长辈不能到场,只能有晚辈代表,总是要对晚辈进行一番教导,把这当作家风家教来看待。这晚辈坐上厅头位,大多是不自在的。他宁愿和年轻人坐在一块,热热闹闹的吃一顿酒。因了这厅头位,束缚了他的自由,只好规规矩矩的坐到最后,像是完成一项任务似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