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习

中医在当代中国的地位有些尴尬,在医疗临床中的作用被削弱,在社会上又受到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诽谤!中医疗效的发挥有赖于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继的中医学生,然而当代中医学生似乎难担此大任。就业现状也告诉我们,缺乏足够的西医基础也难被西医院所认同;中医论文粗制滥造,更凸显了中医科研能力的脆弱与不足。

反思现状,当代中医学生必须用沉默来为自己正名。这不但是中医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沉默十年,是中医学生积淀自身实力,思考、继承中医,淘汰与锤炼人才,中西医学汇通的一个过程。沉默十年,是中医自我救赎、继承和创新、全方位振兴的一个过程。在沉默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学会以下几点。

对10w+没有幻想,阅读300也能坚持日更,阅读1000就觉得很开心;热点来了就追,没来就像抽签一样随便找个选题;在工作群内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好的”,领导让你半夜追热点、让你换一个题、让你改第10遍稿子,都只回答一句:好的。

潜心治学,持之以恒

北京全净通拔罐医疗技术研究院曾经调查过一份这样的问卷,样本700人,有这样的一道题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关注。题目是这样的:“你认为阅读中医古籍最困难的是什么?①汗牛充栋,都不知道读哪本;②古意艰深,枯燥无聊;③缺乏足够的毅力读完。④读都不想读。”有44%的学生选择了答案③,这样的结果足以表明大部分中医学生在治学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毅力与恒心,同时也显得十分浮躁。

明代李时珍为编著《本草纲目》一书,先后花费了27年时间。其中用了11年的时间博览群书,摘录资料,然后又用了16年时间走访各地,亲自验证药材,足迹遍及湖广、河北、河南、江西、江苏等省,虚心向他人求教,加上这期间不断积累的临床经验,最后才以毕生精力著成《本草纲目》一书,把本草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现代名医蒲辅周,其门人高辉远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到:“我追随先师17年,亲眼看到他系统阅读《内经》、《千金》……《本草纲目》各一遍,《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医学心悟》等两遍,没有持之以恒的顽强意志是办不到的。他常说:学无止境,每读一遍,皆有新的启发。”

综观古往今来的中医大家,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大医都具有一种持之以恒的毅力,都具有一种潜心治学的态度。由此我们可知,学中医之道,必先炼心。只有磨练出一颗静心和恒心,个人方可谈中医之栋梁,中医也才方可谈振兴。

夯实基础,熟读经典

中医基本功指的是从事中医这项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中医的基本知识是什么?理、法、方、药。从哪里来?从中医的源泉中来,就是中医的药性和汤头,就是我们的四大经典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基本知识要求我们首先必须熟背汤头药性之类的启蒙之书,熟读背诵经典医籍,进而领会精髓,为临床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岳美中说过:“要把主要的经典著作读熟、背熟,这是一项基本功……比如对《伤寒》《金匮》,如果能做到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刘渡舟说:“对于中医学的原文和汤头、药性及歌诀,既要明其义而又要背其文。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功夫可言的。”朱良春、李聪甫、关幼波这些中医大家也曾有类似的言语告诫我们中医后辈。荣城渔民,在谷雨这天,隆重举行“祭海”活动,向海神娘娘敬酒,然后扬帆出海捕鱼。 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有的到野外走一圈就回来。 陕西白水县谷雨祭祀文祖仓颉习俗,“谷雨祭仓颉”,是自汉代以来流传千年的民间传统。

可见,在许多中医大家的认识里面,中医基本功的内涵已经达到一个共同的认识,汤头和药性是基本功的基础,四大经典著作则是基本功的深化。结合当前中医学院需要学习的科目,主要可以分成这两个层次,一是被许多医家称为最基本的基本功的“汤头”和“药性”,也就是我们现在的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内容;一是更深层次的中医基本功,就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中医经典学科,《伤寒论》、《金匮要略讲义》、《温病学》等中医临床基础学科。

十年沉默,基础知识书籍要勤读牢记,各家学说要博览兼收,经典著作要精读深思,真正做到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把书读通弄懂。惟有如此,沉默十年,中医振兴方有力量之源。

中医科研,从根抓起

中医离不开创新,而创新离不开科研。科研是项艰巨和复杂的工作,而中医科研则显得更加艰巨和复杂:既要有中医的创新性,又要凸现出中医的理论与思维,从科研中领会中医理论的奥妙。然而,当代有许多中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与实验室技能都是十分低下与不足的。

中医的发展不光只要继承,更需要创新。中医学生的内涵不再是一个只靠三个手指头看病的郎中。当代中医学生应该是一个既会科研又会临床的全才。十年沉默,锻炼自身的实验设计能力与技能,提升科研水平。沉默十年,中医科研才会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精品;才会少一点迷途,多一片坦途。

中医学生需“强心固本”

中医学生可能面临这样一个现实:自身并不扎实的中医基础,不坚定的中医理念,以及身边“中医无用论”的声音。这样的现实和局面更需要中医学生明白自身的不足,自身的长处不是用嘴巴吹出来的,对方的短处也不是用嘴巴贬下去的。与其感叹自己中医功底的不扎实,不如在沉默中,优化自身的素质,充分利用现代科研技术探求中医,向世界展现中医的科学性,以求为社会所认可,乃至为振兴中医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最美的年华,遇到一个爱你的人,纵使刹那盛开,瞬间凋零,以一世痴念,守一场心灵的地老天荒,何尝不是一种无以伦比的幸福?三千痴缠,只为一人,掬一捧旖旎心事,无论花开花谢,情,都会以一树执念,绚烂成灵魂的永恒。

“强心”乃中医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读书之要,贵在用心。中医书籍,古义艰深,与现代语言文字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心钻研。读书忌“浮”,浮光掠影地浏览一本中医古籍,走马观花式地“看完”一本中医经典,那不叫读书,只可以称为翻书。然而,“快餐式”教育现象与当代大学生自身性格特点,让中医学生静下心来读书谈何容易?因而如何培养中医学生细心、耐心、恒心的问题应该成为中医院校教学的重要命题与创新点。读书宁涩勿滑,钻研中医,更应如此,字斟句酌,于字里行间探求中医的奥妙。

❈“固本”乃中医学生成才的必要基础。上文所谈到的中医基本功为中医之本、源头活水。强调基本功、重视基本功、体现基本功应该成为中医高校教学的长远方向与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向。如何让教学能够促进基本功的提高,如何让学生不是为了考试而去背书,如何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基本功等等相关问题应该成为教学创新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

新的世纪,古老的中医学再次为世界所重新认识,中医重现辉煌的机遇已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然而没有艰难的苦旅,中医学生将无从成为中医之大才,没有这样的沉默,中医将无力握住这崭新的机遇。

沉默十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