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五四运动的先驱们高举“德先生”“赛先生”的大旗,第一次为中国人带来了科学精神。

1963年,毛泽东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

197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如今,上至最高领导人,下至平头百姓,对科学技术的重视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认为,“科普的劳动价值绝不低于科研的劳动价值。很多创新思想开始都是以科普的形式在脑子里出现的,而做完研究后,科研成果也需要科学家做推广工作。”

而中国在科技上攻克一道又一道难题,实现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但这并没有走进大众的生活,直到《加油向未来》的出现。

做好科普节目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把抽象的科学原理讲得形象生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正如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院长胡智锋认为的那样,“《加油向未来》不仅在世界电视领域,在科技类节目当中也是最难做的,一是科学本身难;二是科学普及更难;三是在科普的基础上做成有趣、好玩的节目难上加难。”

但是节目组和专家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还是把这件事情做成了。面对科普节目,节目组都没有经验,但幸运的是,遇到了北京交大物理实验室的陈征老师,陈征老师和他的团队一起,投身节目制作中,从节目每一个实验的成立到测算,到验证,到自己下料去工厂做道具,全程为精彩的节目做着最大的努力。

到了第二季,中科院物理所的老师们,还有中科院传播局的老师们向节目伸出了援手,使得节目组在第二季能够得到更多大的科研机构的帮助,能够在节目中呈现更多国科研重器和科学成果。

终于,节目不仅得到了观众的喜爱,也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认可。

教育部办公厅巡视员、部新闻办主任、新闻发言人续梅点评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引导孩子们能够追求科学、享受科学是我们包括传媒在内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如果我们不从孩子抓紧起,未来我们的技术可能还得受制于人。《加油向未来》不仅是告诉孩子们科学是什么,同时潜移默化的将爱国、爱科学、创新精神、不畏困难、敢于探索等等融于其中,这些都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

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宓奇从一名科学教师的角度出发,认为“《加油向未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在现场展示的这些实验其实从实验设计到装置的设计和搭建,再到演示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教学的过程。”

科技部办公厅副巡视员、科技部新闻发言人吕静认为:“《加油向未来》首先用趣味性吸引人,在专业方面,做到了抽象的科学原理与具像化的表现形式有机的融合,同时节目体现一种人文的关怀、人性的光辉,推进社会对很多事情形成共识,科普不只是科普知识。”

东风汽车连续三季冠名《加油向未来》,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李平安表示支持科普是东风的责任:“在全民娱乐化的当下,科普节目受众相对窄,但总要有一些企业去做,来影响下一代,这是东风作为央企的社会责任。”

《加油向未来》从科普着手,启迪智慧,传递科学精神,从每一个细节出发,做好传播科学这件事。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