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中国教育“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现象应该扭转。对中小学生要有效“减负”,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大学本科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

01

听好唻,是大学治水,不是大禹治水哈。

自去年6月21日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治水工程,正在中国大学铺天盖地。

“开工仪式”设在川大,横幅上赫然写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高校设分会场,共计5.2万名教师和管理人员参会。

这是一个盛大到史无前列的仪式。

足见该工程的意义非凡。

02

为什么要搞这么大个事情?

原因简单:如今的中国大学本科教育,“水课”太多,“水”漫校园,“水”患不止。主要由本科教育那里冒顶的“水”,流经本科教育、硕士生教育再到博士生教育,已经严重危害到中国大学的质量和声誉,严重影响到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

甚至,若不及时加以治理,势将殃及到民族复兴的宏伟大业。

部长说“本科不牢、地动山摇”。这不是耸人听闻。事实上,这条“动摇链”,已经在中国大学生成,它好似一道裂缝,正有大股混浊的“洪水”从里面汩汩渗出。

03

治水就要筑坝。通俗点说,就是堵:堵住“水课”,堵住“清考”,堵住“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实施“增负”,实行“严出”,实现“毕业不易,混文凭难”。

治水就要疏导。通俗点说,就是疏:建立“金课”,提高(学生到课、抬头、点头)“三率”,淘汰靠“水”生存的学生,也同时淘汰无“水”不活的老师。

然后是建或立。通俗点说,就是建设“金课”,或提高教与学的含金量,订立或恢复若干规矩,让上大学不易,混大学不行,拿大学文凭虽不必头悬梁、锥刺股,也至少得头落几根青丝,眼泛几根血丝。

04

工程大,震动亦大。

个别老师听说要减少“水课”,紧张起来了。一个似乎从未想过的问题,严肃地摆在他们面前:是继续“水”下去被大势抛弃,还是立即止“水”跟上潮流?

个别学生听说“毕业不易”,起反应了:是迅速逃离“水学”“水课”,拿到货真价实的双证,还是半途而废,或降格以求,比方拿双证降为拿单证,读本科降为读专科?

井民在高校泡了三十几年,亲眼目睹了“水课”是怎样生成,又怎样蔓延,并最后酿成汹涌之势的。

原点似乎是99年大扩招。此后到底是学生先“水”,还是老师先“水”,或谁带谁“水”,理不太清了。反正渐渐的,许多课好教了,许多学分好拿了,上大学轻松了。

从中生出个恶性循环:老师教“水课”心安理得,学生听“水课”从容不迫;老师轻松拿到工分,学生轻松取得学分;认真的老师越来越少找,贪玩的学生越来越常见。

05

瞧那“水课”藏身何处?

部分是在“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口号下,在“容易开设”与“容易通过”的考虑下,由老师开设,学生选修的。尤以一些“赏析”类课为最。重“赏”轻“析”,甚至只“赏”不“析”。放PPT放视频或放电影,时长大大超过讲解与分析,即使末了有讲解与分析,也都是蜻蜓点水。几十学时下来,老师混到课酬,学生混到学分。

部分是专业基础或专业课,已经被学科的后浪给拍在了沙滩上,学校还在开,老师还在教,学生还在学。其实师生心中有数,只是图个彼此轻松罢了。

部分是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该开的开了,往宝贵的学时和学分里“兑水”。

部分是老师没有敬业精神,没有弄懂所讲内容,靠念PPT讲课,将念课、读课等行为之“水”,浸入神圣教学过程。

部分是实操、实训或动手的课,一看就是培训班的玩法,竟然在大学本科阶段开设,耗费学生宝贵时光,拉底大学“水位”。

教育如思想,是有“水位”的。职高、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彼此间不存在高低差别,但存在“水位”线各有不同。

06

“水课”有教师在浇灌。

老师开“水课”是容易的,可以不精心备课,可以不费太多时间。考试时划个重点,再加以精准复习,阅卷轻松,评分容易,讨学生欢喜,得学生好评,还能腾出大把时间做项目、挣外快或其他。

电脑的普及,PPT模板的易得,文字拷贝的方便,图像下载的容易,使得“混教”的老师能方便地在极短时间内,开出一门或多门“水课”。

井民在高校泡了三十几年,觉得类似“混教”老师,还真不少。反正台下学生一轮轮地换,自己手上那讲义和PPT一遍遍地念。听不进去,是学生不愿学,考试不及格,是学生学得差,与己无关,安之若素。

悲哀是,这类老师通常很“懂事”,会让多数学生顺利过关,就像他自己能顺利混下来。

07

“水课”有学生在施肥。

自大扩招后,高教由“精英”变“大众”,“含水量”越来越严重。

想想也是的:上自超一流大学,下至高职高专院校,四五个层次、若干个类别,总共2914所高校,考生中的八九成,都能根据自己的考分,在相应的高校中找到一个座位。

“考得上大学不牛,考不上大学才牛”,很无奈地,成了今天中国多数大学“宽进”的现实。

以满分750分计,最高者可考710到720,最低者能考180到190,按相关省份公布的录取线,八九成的考生最后都能依据自己的考分,走进某一所高校的大门。

大量极低分考生涌进高校,高校也就面临从未遇到的难题:从严,他们大多数将无法毕业;从宽,他们大多数将顺利混毕业。

08

“水课”有学校在纵容。

因“水课”没什么知识含量、技术含量,没什么难度系数,对老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求不高,能开者骤然增多,有助于节省办学成本。

在大环境不变的前提下,某高校单独“治水”,很可能带来该校“难读”和“难毕业”的恶评。那会影响到该校的招生,影响到该校班子的考核,甚至会影响到该校的收入与前程。

修“水课”,若还考不及格,学校会提供重修或补考机会。若这都还不行,毕业前夕还会有学校安排的“清考”。反正学生不毕业,学校不安生,学校会竭力帮学生实现离校目标。而且,还得尽快、尽量拿着双证离开。

早前,还听说学生中流行“60分万岁,多1分浪费”。现在,连这句多少还有点“励志”的话,都很少听见了。反正一旦因挂科变成“问题学生”,学校就会比表现得该生更着急,替他想办法,帮他出主意。

高校“治水”,得“共治”,不能单治。

09

有一种说法似是而非:只要老师教得足够精彩,就会极大提高学生到课、抬头、点头“三率”。

可是,学生上大学,是来听相声的么?本科学习,是凭兴趣就能完成的么?大学所有的课程,都是能好听、好学、不费力的么?

事实上,讲得再好的老师,也尬遇过大面积的低头玩手机,这是井民的亲眼所见。

且过分强调“好听”与“吸引力”,会把许多本属严肃、深奥的理论、原理和方法,给活生生给整庸俗、浅薄和偏颇了,也会把许多有真才实学的老师,给整生气、丧气和没气了。

因而大学的“治水”工程,得有对那些难学课程的保留与维护。正是这类课程的存在,才让老师像老师,学生像学生,大学像大学。

10

中国大学“水患”一二十年,没法一两年内根治。

得有耐心和恒心。

作者系四川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 陈俊明

编辑:浩睿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