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04年三月,被朝廷重新启用的辛弃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一个历史上英雄辈出之地,一个曾经无数英雄的用武之地,此时却成了南宋与金人对垒的防线。当年的春天,辛弃疾登上了镇江(当时叫“京口”)北固亭,面对滚滚东流的长江,远眺金兵铁蹄下的中原大地,触景生情,不胜感慨,写下了《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北固楼

金兵铁蹄践踏,中原已不复为大宋所有,山河破碎,百姓凋敝,目不忍视。入眼之处,只有身边的一点美好风光了。想当年,这里金戈铁马,曾演出多少惊天动地的历史戏剧啊!看如今,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强金入侵,国破家亡,正是需要英雄人物的时代。当然,这里曾经出现过大量英雄人物。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就连当时雄霸北方的枭雄曹操都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然而今天,南宋竟无执掌乾坤之人,真是可悲可叹!

辛弃疾

这是一首登高怀古之作,全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收到,作品也流露出诗人“廉颇已老”、功业无成、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懑之情。

写这首词时,诗人已经64岁高龄,可以说,辛弃疾的一生梦想,就是抗击金兵,收复中原。虽然此时再次被朝廷起用,虽然雄心仍在,豪情不减,但是,毕竟岁月不饶人。只能说,此时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所以,向往英雄人物,追念年少有为的孙权,已经显出诗人有美人迟暮之感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这是一种无奈和悲哀。

孙权

同时,诗人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也是对南宋统治者,特别是宋高宗赵构不满情绪的流露。

孙权在建安五年继承江东基业,当时年仅十九岁,而他面临的形势也非常严峻。孙权最初掌管江东时,局势动荡不安。而他硬是凭借自己的魄力,以张昭为师傅,以周瑜、程普等旧臣,统御诸将。先率军消灭叛军李术,再设法阻止了宗室动乱;又灭掉了各地山贼,而且孙权又招贤纳士,很多名士被他招入麾下,迅速扩大了自己的实力,稳定了江南局势。赤壁之战后,更是四处征讨,巩固边防,增强实力,最后登基称帝,成为一方霸主。

赵构

反观赵构,南宋建立后,江南之地并不小于当时的江东地区,大批军民南下,抗金情绪高涨,人心归于一统,并没有多少内部矛盾,又有岳飞、张浚、韩世忠等将领可用。这是一种多么有利的形势啊!而且,赵构当年21岁,与孙权继承基业时年龄相当,正应该是敢作敢为的年龄,但却没有做出一番英雄业绩,岂不令人失望。尤其是对有着强烈抗金要求的辛弃疾而言,那种失望之情是难以言表的。虽然,诗人写这首词时,赵构已经逝去多年,但是,同样的地方,不同的境遇,由此及彼,怀古讽今,鉴于所处的时代,诗人只好这样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了。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