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官在绝大部分人印象里是件非常丑恶的事情,但是在历史上很多时期,买官不但普遍存在,还“光明正大”,甚至被当成财税收入的重要来源。

事实上最初卖官的初衷就是为了弥补财政不足,变成腐败的代名词是因为后来变味了。对于一个正常社会来说,什么都可以进入市场,唯独官位不能。史上第一个吃螃蟹的秦始皇,清朝第一个卖官的康熙,都是为了筹集粮草扩军打仗,属于临时性财政措施。当卖官变成财政收入的稳定来源,腐败就不可避免了。

清代江苏松江县有个姓赵的布贩子,花钱捐了个六品通判,上任之前皇上照例亲自谈话,亲切地说:“卖布可是个赚钱的好职业,你舍弃个人利益来为百姓服务,这很好嘛。”

没想到这个老赵是个老实人,居然直接就直肠子一样的说了:“在商言商,卖布收入确实不错,但做官赚钱更多,而且更容易。”皇上一听自然很生气,直接把他的官给贬了。

买官常见,那么最大究竟能买到多大的官呢?毕竟丞相这种职位总不能拿出来卖吧。清朝的官吏制度是把职务和级别严格分开的,有了级别不一定就能当官。而一开始花钱买官只是买了个级别,基本上5品是买官所能到的最高级别。当然买完之后要是有手段继续往上升那种另说。不过无论如何这种行为都是极为有害的。花钱买来的官,又怎么会有真心为百姓服务的人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