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开宝九年(976)十月壬午夜,首都开封朔雪飘飘,身体一向很好的太祖赵匡胤突然病重,急召晋王赵光义入宫议事(另有记载:太祖召四子赵德芳入宫商议后事,为晋王知晓未能进宫),期间二人屏退左右。

这期间,太监、护卫遥遥看见烛光下的赵光义时不时的站起来,仿佛在躲避什么,还听见太祖手持战斧咚咚咚地戳地,并且生气的大喊:“好为之”(另有记载“好做,好做”)。

这里面太祖手持的“斧”,有学者考证为是镇纸。也是有些道理的,毕竟深宫之内,皇帝身旁放个这玩意儿,万一有人图谋不轨,可太方便了。

不过,考虑到赵匡胤一生戎马,又是武术名家,似乎身边放个战斧,案牍劳形之余,放松放松,也不无可能。

这些毕竟是粗枝细节,无关宏旨,在此不做太多赘述。

随后,赵光义出宫,太祖驾崩。

太祖赵匡胤

次日一早,宋皇后急派太监王继恩去召四皇子赵德芳入宫即位,此时晋王同亲信左押衙程德玄已经在宫门等候,王继恩出宫后矫诏,三人密谋之下即刻进宫。

宋皇后一看大势已去,一个女人家,只好哭哭啼啼的说:以后我们母女,就靠你赵光义老弟罩着了。

晋王当即表示:嫂子你别害怕,此后咱一家子共享荣华富贵!

于是晋王赵光义继位,史称太宗。

以上事件,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宋宫疑案——烛影斧声。

正史模棱两可的记载,更使人们认定了,太祖赵匡胤的死,极有可能是弟弟赵光义谋杀的!

赵光义登基后,一反常例,本来新君即位,都是在次年才更改年号,而他却直接将“开宝”改元“太平兴国”。

太宗赵光义

而信誓旦旦要和嫂子宋皇后共享富贵的他,直接下令宋皇后移居西宫。

西宫,那是嫔妃住的地方,宋皇后本应尊皇太后之礼,却受此侮辱而无力反抗。

再说说太祖的儿子,一开始赵德昭被封为节度使、武功郡王;差点儿当皇帝的赵德芳亦位高权重,对了,这位仁兄就是后来演义里的“八贤王”。

事情到了太平兴国六年(797),这一年宋、辽打了一场高粱河之战,数十万大军一败涂地,战场上政令失传,人心惶惶,败退之军一度见不到赵光义,于是军中出现了拥立赵德昭为皇帝的声音。

赵光义岂能让“黄袍加身”之事发生在自己手里,屁股中箭,坐着驴车仓皇逃回京师的他,急忙处理高粱河败仗的相关人员,当时武功郡王赵德昭上谏道:“当先行太原之赏,再行幽州失律之罚。”宋太宗当时大怒,乘机威胁道:“待汝自为天子,赏未晚也!”

赵德昭当即汗流浃背,自知死期不远,为保全家人富贵,回府后拔剑自刎。

同年六月,赵德芳也重病而亡。

本来疆场失利,举国已经人心惶惶,太祖尸骨未寒,子嗣又接连横祸,大臣们无不惊恐,太宗却接着下令,令宋皇后迁居洛阳。

宋陵遗址

宋皇后眼见太祖一脉接连横祸,自己又一介女流,无能为力,于995年郁郁而终。

其死后,宋太宗禁止朝臣前去吊孝,更显得做贼心虚。这还不止,宋皇后死了两年后,才得以安葬,其陵墓规制亦极为简陋。

太宗之所作所为,元代官修最为权威、严谨的宋史时,也不得不议论他道:

《宋史 太宗本纪》: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焉。

只可惜,太祖的陵墓已经多次被盗,墓中情况究竟如何,目前尚不得而知,如果太祖的尸首尚存且较为完好,或可揭开烛影斧声之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