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说起“黄袍加身”,大家都会说那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典故,其实在中国历史上,黄袍加身有两次,而赵匡胤则是两次黄袍加身的亲历者。只不过第一次只是个小小的龙套,而第二次他是男一号,最后加冕称帝。如此传奇人生,值得我们一起来看。

黄袍加身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中国大宋王朝的建立者,汉族,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河北涿州。出身军人家庭,赵弘殷次子。军人世家的二公子,崭露头角 天成二年(927年3月21日),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他出身军人家庭,高祖赵朓,在唐朝官至幽都(今北京)县令;曾祖赵珽,于唐朝任御史中丞;祖父赵敬,历任营、蓟、涿三州刺史。赵匡胤为赵弘殷(宋宣祖)次子,赵弘殷少骁勇善战,最初在后唐做官,因为有功,被留典禁军。后来又跑后汉去了,担任任护圣都指挥使(京城禁卫军长官),后汉又干了,于是又到了后周了,入后周,凭借功劳做到了检校司徒,封天水县男爵,后来和自己的儿子也就是赵匡胤一起掌管禁军。赵匡胤出身行伍,同时父辈祖辈基因强大,所以他也是个带兵打仗的好料子。于乾祐元年(948年)投身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参与征讨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屡立战功。渐渐崭露头角。

宋太祖赵匡胤.第一次黄袍在身,他只是小小龙套 郭威就是第一次黄袍加身的男一号,也就是上文说的后汉枢密使。郭威(904年-954年),即后周太祖(951年—954年在位),字文仲,别名郭雀儿。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五代时期后周建立者(951年—954年在位)。郭威曾为后汉的邺都留守,后汉隐帝刘承祐“厌为大臣所制”,派人前往邺都去谋杀郭威,从而激起了郭威反叛。乾祐三年(950年)冬郭威发兵南向,攻入开封,推翻后汉。广顺元年(951年)2月13日,郭威即位建元,国号周,史称后周。当时,赵匡胤才23岁,但是他因为屡立战功,进入了郭威的核心圈,做了他的禁卫军的军官。所以当时,郭威黄袍加身的场景,就如同刘邦见到秦始皇时候一样:大丈夫当如此!他的内心开始有了自己的野望;若有一朝,我也可以玩玩!

第一次黄袍加身的男一号——郭威

2.机会只给又准备的人,黄袍加身在望

郭威,生性节俭、虚心纳谏、改革弊政,使北方地区的经济、政治形势渐渐趋向好转,绝对是个好皇帝,可惜命不太好,即位四年后,他就死了,死了还不要紧,他居然没有子嗣,偌大的江山都给了自己老婆的侄子兼养子柴荣。這也就算了,后周世宗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是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在位六年。柴荣在位期间,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使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开始复苏。他又南征北战,西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四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在商议取幽州时病倒,不久去世,年仅39岁,庙号世宗,谥号睿武孝文皇帝,葬庆陵。而当年的小龙套,已经升到了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京城保卫部队的总司令),這让赵匡胤的黄袍加身的砝码越来越重,也开始遥遥在望了。

英年早逝的柴荣

3.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正月初二,大军才到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赵匡胤不走了,他玩起了兵变——陈桥兵变。他的得力干将赵普、石守信等人在军中到处制造舆论:今天小皇帝没有什么用,我们跟着他玩,不如跟着赵点检,立他为帝,然后北上抗敌。第二天,赵匡胤的弟弟也就是宋太宗赵光义,和赵普、石守信把一件黄色的龙袍披在假装醉酒的赵匡胤身上,并推到阅兵台前,拥立他为皇帝。其他的人云集响应。于是,当年的小龙套成功逆袭成了男一号,走上了人生巅峰。

一场华丽的作秀

4.为了防止第三次黄袍加身出现,他开创了文人的美好时代

赵匡胤,他自己出身行伍,他的祖上见证了唐代藩镇割据的乱象,他自己是两次黄袍加身的亲历者,深知拥兵自重对王权社稷的危害性。为了自己的江山,儿孙的福荫,他两次杯酒释兵权,以胡萝卜加大棒的模式,将当年拥立他为帝的老部下石守信等人,全部解除了兵权。为了防止其他武将起势,他将军权集中:解除禁军将领兵权,并调往外地充当节度使。继而削弱节度使实权,使其徒有虚名。接着,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枢密院,枢密院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而统军的将帅却没有调兵权,使其互相牵制。实行更戍法。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制”政策。驻军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他实施“文以靖国”这一理念,果断的实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通过设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举,创设殿试,知人善任,厚禄养廉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于后人有称“宋朝是文人的乐园”的称誉。在整个宋代文官丢掉性命的只有寥寥数人,堪称:”文人的美好时代“。

文人美好时代的开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