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阿哥弘时之死

弘时原是雍正帝第四子,他的三位兄长弘晖、弘昐和弘昀,分别在八岁、三岁和十一岁时早天,其中弘盼因幼殇未被序齿,所以弘时排行第三,被称为三阿哥。由于哥哥都已不在人世,他实际上成了雍正帝的长子。史籍上对弘时的记载很少,《清世宗实录》载,雍正十三年(1735)十月,刚刚继位的乾隆帝下谕旨说:从前三阿哥少年无知性情放纵,行事不谨,皇考特加严惩,以教导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谊,似应仍收入谱牒之内。著总理事务王大臣酌议具奏。《清史稿》论述简略些,本传载云:“弘时,雍正五年以放纵不谨,削宗籍,无封。”《皇子世表》记:“弘时,世宗第三子,早死,无嗣。”从这些片言只语中可以了解到:弘时生前曾因某种过错而被雍正帝惩处,乾隆帝继位时,弘时已故去多年。弘时究竟如何得罪雍正帝?弘时之死与雍正帝有关吗?

曾任清史馆协修的唐邦治,首先提出雍正帝杀子之说。他在《清皇室四谱》一书中,记曰:“皇三子弘时康熙四十三年甲申二月十三日子时生,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削宗籍死,年二十四。十三年八月,高宗即位,追复宗籍。”有史家更直截地指出:弘时之死,“不是被诛戮,就是被世宗赐令自尽了”。因为,在弘时死后一月,雍正帝于某奏折上批语曰:“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贼之弟,……不但兄弟,便亲子亦难知其心术行事也。”雍正帝把自己的亲生儿子与两位势不两立的政敌兄弟相提并论,表明雍正帝杀弘时,是完全有理由的。孟森也说:“夫‘年少放纵,行事不谨’,语颇浑沦,何至处死,并削宗籍?世遂颇疑中有他故。”孟森推测弘时之死与“世宗大戮其弟”有关。他说:“世宗处兄弟之酷,诸子皆不谓然。弘时不谨而有所流露,高宗谨而待时始发也。”总之,是雍正帝杀了其三子弘时,原因可能是弘时同情或支持雍正帝的政敌,为雍正帝所不容。

有学者对弘时与雍正帝的矛盾关系,作了更详尽的叙述,指出雍正帝并未杀子。弘时生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卒于雍正五年,这时期正值康熙帝建储、皇子纷争,雍正帝继位后,又大肆清除政敌,清朝政坛波澜起伏,宫中骨肉相残。日益成熟的弘时耳闻目睹这切,自有其自己的看法,而且他一向不得雍正帝宠信,继位无望,造成与父亲雍正帝之间的矛盾不断深化,并和雍正帝政敌发生某种勾联。二十岁左右的弘时,年轻气盛,城府尚浅,对父皇的不满时有表露,终于受到雍正帝的惩戒。雍正帝先是勒令弘时为允禩之子,断绝与弘时的父子关系,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削其宗籍,交由允淘“约束养赡”(《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廿六辑)。到雍正五年八月初六日,弘时终因长期郁闷不乐而死。说弘时被削除宗籍与死去发生于同时,即所谓“削宗籍死”,可能是对史料作出错误判断而形成。据当时情况看,弘时被削宗籍的主要原因,是受允禩的“株连”,允禩所受的惩处是圈禁高墙之内,并未被马上处死,而受其株连的弘时却被即时处死这是说不通的。雍正七年颁布的《大义觉迷录》一书中,曾静指责雍正帝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若雍正帝杀了弘时,曾静定当抓住不放,再加上一条“诛子”。从这一角度看,雍正帝似并未杀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