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版】开远门  隋唐丝绸之路的起点  文/赵珍

丝绸之路起点群雕在开远门附近

开远门是隋唐长安郭城西城墙最北的一座城门,也是隋唐丝绸之路的起点。门内有我国最早的基督教教堂景教寺。作为隋唐长安郭城西面的通衢大门,开远门见证过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

从长安到西域去的里程

从开远门计起

开远门建于隋初。隋代称开远门,唐代改名安远门。名为“开远”,可能意在表明隋唐帝国有向西拓展领土的需要。开远门下有3门道,唐永徽五年(公元654年)门洞上建城楼。《唐代长安辞典》载,开远门故址在西安西郊原大土门村。大土门村位置在今大庆路与西二环交界处南,而开远门遗址位于此村中心。

开远门向东,依次与皇城安福门、延喜门,郭城通化门相对,并与宫城前横街处于一条直线。开远门内的东西大街,叫做安福门街,是联通开远门与皇城安福门的大街。据日本学者足立喜六的实测和文献对比,安福门大街宽广百步,约为150公尺。连通开远门和安福门的这条街道,不仅是外郭城开远门直达皇城城门的交通要道,且兼有宫城和皇城西面广场的功能。

西北大学教授张永禄说,开远门是隋唐长安丝绸之路的起点,距长安城的国际贸易市场西市仅有两坊的距离,门外竖有里程碑“立堠”,上题“西极道九千九百里”,不言万里,表示远游之人不为万里之行。尽管立堠不言万里,但据《资治通鉴》记载,“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说明开远门外有直通西域的大道。当时,只要提起从长安到西域去的里程,大多从开远门计起。唐天宝八年(749年),在开远门外建“振旅亭”,用以表示等待西征的战士归来。

唐长安城作为当时的国际大都市,对外交通尤为便利,外郭城门作为进出都城的主要通道,成为长安对外交通的关节点。开远门就是连接丝绸之路和城内的通衢上的节点。隋唐时期,以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从开远门出发西行,经河西走廊,出敦煌再西行,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就是通过这条丝绸之路,从长安开远门以驼队将中国大批的瓷器、丝绸等运往西域各国及地区,而西域的“胡商”,也通过这条丝路带了香料、珠宝、药物等运往长安,这些货物主要集中在离开远门不远的西市售卖。

门内有我国最早的

基督教教堂景教寺

开远门内南侧是义宁坊,北侧是普宁坊。其中,普宁坊西街曾是西汉“辟雍”旧址。北宋人宋敏求所著《长安志·普宁坊》记载,坊西街“次东,汉辟雍”。辟雍也作璧雍,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汉代的辟雍已经由西周时的教育场所,变为“行礼乐,宣教化”的礼制建筑。西汉辟雍建于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位于汉长安城南的安门外以东,建筑形制为外圆内方型,四周环绕水沟。

开远门外建有夕月坛、白帝坛。史载,隋开皇初置夕月坛于开远门外,每逢秋分祭月,唐代延续这一制度,夕月坛在开远门外一里半道北。史载白帝坛在开远门外道南,每年立秋时祭白帝。

开远门内还有一座波斯胡庙。张永禄教授说,这座胡庙位于义宁坊内十字街的东北角,是目前可考的基督教传入我国后最早建立的教堂。贞观十二年(638年),唐太宗为从波斯来的大秦国(罗马)僧人阿罗本在长安义宁坊建立景教寺,天宝四年(745年)改称大秦寺。这是基督教在中国的最早流传。由于当时把波斯人、大食(阿拉伯帝国)人称为“胡人”,又因为景教是从波斯传入,故称其为波斯胡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在该寺立有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中详细记载了景教的教义,以及阿罗本来长安布道受唐太宗优遇与景教在中国流传的情况。《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开远门内南侧义宁坊南门之东,有隋代宰相高颎的居所。高颎(?~607年),字昡玄,隋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他为人精明强干,文武兼备。隋初,他官拜尚书左仆射,曾兼任营建新都(大兴城)大监。开皇初年,高颎与裴政、杨素修制定刑律,废除诸多残忍酷刑。高颎任宰相长达20年之久,并辅佐当时的晋王杨广灭陈国,并因为功勋卓著,被封上柱国,并封齐国公。大兴城建好之后,他的居所就在开远门内义宁坊。

唐长安普宁坊西南隅靠近开远门处,有唐初名将李勣宅。李勣(594~669),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东南)人。本姓徐,名世勣,字懋功。唐武德初年,赐姓李,永徽年间,为避太宗讳,改单名勣。贞观时以战功封英国公,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唐高宗永徽年初,任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尚书左仆射等职。

见证过许多

重大历史事件

开远门作为隋唐长安城郭城西门中最繁华的一座,见证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3年),一代名臣魏征去世,他的公葬日那天,太宗勅令京官文武九品以上及计吏,送魏征灵柩至开远门外,而太宗则登临苑日楼远远观望,哀伤不已。

张永禄教授说,由于开远门接近宫城和皇城,皇帝来去常经过这里。唐中宗曾在开远门外迎接高僧实叉难陀。唐代高僧实叉难陀是于阗(今新疆和田)人,对大乘和小乘佛教都很擅长。武则天时曾携带梵本《华严经》至东都洛阳,住在大遍空寺,与菩提流志、义净等高僧翻译了《华严经》八十卷。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因母疾请归。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中宗李显遣使征召,实叉难陀奉召到达长安时,长安僧众倾城出迎,中宗皇帝也亲自到开远门外迎接他。据记载,当时场面非常壮观,有万年、长安两县法仪旌幢鼓吹,一路引导实叉难陀,并用青象载着他,仪式极为隆重,最后将实叉难陀送入大荐福寺。实叉难陀在长安荐福寺共译出《大乘入楞伽经》《文殊师利授记经》等佛典共十九部,一百零七卷。实叉难陀于景云元年(710年)十月圆寂,寿五十七岁。

有关开远门的重要历史事件,文献中记载很多,比如,唐玄宗天宝九年(750年),唐安西四镇节度使,执突骑施石国王,在开远门献俘。至德二年(757年)十二月,太上皇李隆基自蜀返都,即由此门而入。唐懿宗皇帝在咸通十四年(873)四月八日举行了迎佛骨仪式,其中佛骨就是从开远门进入长安城的。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朝中百官曾在开远门迎接大将郭子仪。郭子仪是华州郑县人,因考中武举而做官,天宝八年(749年)时,官职左卫大将军。后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因平定安史之乱及收复两京有功,唐肃宗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当时,仆固怀恩与其子仆固瑒起兵反唐,率领回纥、吐蕃、党项数十万人寇,京师震恐。郭子仪奉召到泾阳说服回纥酋长,并联合共破吐蕃,叛军与蕃军自溃,京师解严,郭子仪成功地化解了一次危机。《旧唐书·代宗纪》记载,当年十一月丁未(12月11日),郭子仪自泾阳入觐,唐代宗诏令,命宰相以及百官在开远门迎接郭子仪,唐代宗则在皇城安福门等待郭子仪。

开远门见证了唐代的兴盛,目睹了唐王朝危机的化解,也亲历了唐的衰败。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十七日,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克洛阳,接着挥师西进,渡过黄河,于十二月一日攻克潼关,长安城岌岌可危,在此情况下,《旧唐书·黄巢传》载,唐僖宗连夜自开远门出城,逃往骆谷,诸王官属,都跟着他逃命,置国家的安危于不顾。

公元904年,朱温挟唐昭宗迁都洛阳,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以唐长安皇城为基础建新城,放弃了宫城和外郭城,从此,郭城和宫城成为郊野,逐渐演变为村落。

清嘉庆时的《长安县志》载,当时这里有土门北村,即后来的大土门村。据当地住户回忆,解放初时,大土门村还有高出地面的夯土台遗迹。地图上标注的开远门遗迹,在大庆路与西二环十字西南,土门坊中段街东。记者看到,这里现在已经是一片工地,工人们告诉记者,在建的高层建筑是“开远门广场”,但没有见到过开远门遗址的石碑。现在,西二环与大庆路交界处的立交桥名为“开远门桥”,同时,地铁1号线还有开远门站,在开远门站西不远处,则是象征着开远门是丝绸之路起点的丝绸之路群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