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民国时期的社会精英都是扎堆出现的。就拿教育界来说,当时就涌现出很多有名的校长。

北大的蔡元培、清华的梅贻琦、南开的张伯苓、浙大的竺可桢、安徽大学的刘文典......

随便一个拎出来都能秒杀现在一众只会搞权术不会搞学术的校长们。

民国名声在外的校长,以男性居多。比较出名的女校长,貌似只有两个:一个就是被鲁迅痛骂的杨荫榆,一个是吴贻芳。

吴贻芳是金陵女子大学的校长,她担任校长的时间比杨荫榆晚,却比杨荫榆成功。

金陵女子大学是1913年由美国教会在南京建立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女子大学,校长一直由美国人担任。

吴贻芳1928年当校长时,是该校历史上第一个中国籍校长。

如今,在南京师范大学的院内都有一个“贻芳园”,园内立有吴贻芳的肖像,还建有“吴贻芳纪念馆”。

吴贻芳出生于1893年,她的父亲是湖北武昌候补知县,思想比较守旧,认为女人家最大的幸福就是嫁个好人家,还曾给吴贻芳裹过小脚。

吴贻芳从小追求进步,当得知父亲不让她和姐姐读书,竟然试图用吞金自杀的方式反抗。

她的反抗也颇有成效,父母后来还是将两个女儿送进了学堂。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数次改变了吴贻芳命运的人:吴贻芳的二姨父陈叔通。

在杭州,陈叔通也算是个小名人,思想比较进步。

他发现吴贻芳姐妹俩所在的学堂没有开设英语课程,就带着两人去了更好的学校去读书。

吴贻芳在学校里得以接触英文,为日后她进一步求学、留学奠定了基础。

1909年,吴贻芳16岁。这一年对她而言是特别艰难的一年,接踵而来的不幸差点把她给击倒。

那一年,吴贻芳的父亲被诬陷贪污公款,愤而跳江自杀(也许是真的贪污了也不一定)。

随后,她的哥哥吴贻榘因为出国梦想破灭、生活压力巨大,也随父亲跳江而去。

家里一下子失去了两个最重要的男丁,吴贻芳的母亲一病未起,后来撒手人寰。

自杀在家庭内部也会传染的,吴贻芳的姐姐经受不住这么多的打击,在母亲的棺材旁悬梁自尽。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吴贻芳失去了四个至亲的亲人。曾经人丁兴旺的家庭,只剩下她、年迈的祖母和不足7岁的妹妹。

吴贻芳当时觉得自己撑不下去了,甚至萌生了轻生念头。幸亏二姨夫陈叔通努力劝她想开,并接了她全家过去住。

1916年,经人推荐,吴贻芳以特别插班生的名义进入金陵女大学习。起初,她在学校里特别自卑,后来慢慢放开手脚,成为学生领袖。

五四运动爆发时,她组织同学参与游行,开始崭露头角。

从金陵女大毕业后,吴贻芳去北京女子高师(也就是后来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书。

在北京女子高师教书期间,美国一所大学的校长到学校来演讲,吴贻芳担任翻译,以一口流利的英语博得了美国校长的好感。

吴贻芳算是遇上了“贵人”,并在贵人的推荐下,去到了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院学习深造。

1926年,澳大利亚总理应邀到美国演讲。

在美国留学的吴贻芳听到总理的演讲中提到一句“中国不能算一个独立的近代国家”(其实我觉得总理说的对,以当时中国的发展水平的确算不上),特别气愤。

当天晚上,她连夜写了一篇文章登在《密执安日报》上,很受当地华人追捧,而她的名字也被当地华人熟知。

1928年,35岁的吴贻芳获得密执安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回国履任金陵女大校长。

这个曾经一度跌入不幸沼泽地的女性,终于靠教育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南京教育界赫赫有名的人物。

在就职典礼上,吴贻芳与宋美龄第一次正式见面,由此结缘。

1934年,金陵女大为毕业生举行毕业典礼,吴贻芳亲自邀请宋美龄参加,而宋美龄更是拽上老蒋一同赴约。

吴贻芳连续执掌该校的23年,将金陵女子大学建成了一所名校。在民国教育界,还有着“男有蔡元培,女有吴贻芳”之说。

当时,金陵女大的学生仪态好、体育好,跳舞、篮球、足球、排球都玩得转,金陵女大的毕业生还可以免试入读西方名校的研究所。

▲金陵女大的学生

吴贻芳接管金陵女大时,已是大龄剩女,却一直没有遇到合适的人步入婚姻殿堂。

后来,她干脆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以校为家。

新生入学的时候,她亲自给同学们讲授校史,还经常到学生宿舍去嘘寒问暖,甚至能叫得出每一个学生的名字。

▲金陵女大的学生在用显微镜

早先的金陵女大属于“贵族”学校,但吴贻芳后来规定只要成绩优秀也可以进入金陵女大学习,家庭若是实在困难的,还会发放补助金。

学校不收已婚女生,但有时候也会破例。

比如,当时一个女生偷偷跟军官结婚,被学校发现,吴贻芳没有直接开除了事,而是带了礼物去到那个女生家里。

先是恭喜她结婚,后来再委婉地告诉她不能再来学校上学。

▲金陵女大运动会,田径比赛

后来,那个女学生的丈夫在南京保卫战中牺牲,她表达了自己想回金陵女大上学的愿望,吴贻芳就重新接受了她,并帮她抚养孩子。

又比如,当时金陵女大有些女生跟外校的男生谈恋爱,晚归时只能爬窗户进宿舍。

吴贻芳担心学生安全,专门开辟了恋爱桌椅供恋人们聊天,只要求他们把制造的垃圾带走。

▲金陵女大的学生打排球

吴贻芳的圆融,主要还体现在她能巧妙地平衡各方的关系。

金陵女大是基督教会办的学校,其办学资金来源于教会,培养基督徒是学校的宗旨之一,而在当时的中国,“救亡图存”才是主旋律。

▲1936年,德国柏林,参加奥运会的金陵女大学生与吴贻芳的合影

如果她完全听教会的,势必会引起国人的不满;如果完全强调爱国救国,那就对不起“金主”。

为此,吴贻芳提出了“厚生”的校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帮助他人和社会。

这一点,正是“基督教教义”和“爱国精神”的共同点,真可谓是两者兼顾、两不得罪。

吴贻芳的影响力,也让她收获了一大批粉丝。

冰心仅仅比她小七岁,但见了她之后,也不由得“时常勉励自己,要以(她)这形象为楷模”。

1945年,吴贻芳作为中国无党派代表赴美国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大会,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

▲吴贻芳签字现场,范儿很足啊

解放后的吴贻芳,继续担任金陵女大校长。

1951年,美国冻结在华资金,金陵女大没了经济来源,面临停办。新中国教育部决定组建南京师范学院,并任命吴贻芳为江苏省教育厅厅长。

几年后,她当上了江苏省副省长,分管教育。

1979年,86岁高龄的吴贻芳获得美国密执安大学颁发的“和平与智慧女神奖”,她前去领奖并用流畅的英语作了20多分钟的答词。

▲晚年吴贻芳

1981年,吴贻芳以88岁高龄再度当选为江苏省副省长。

1985年,吴贻芳去世,享年92岁。

诚邀有志之士投稿,原创或推荐好文章,我们将第一时间发布您的内容,邮箱:[email protected]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