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发射弹道导弹的潜艇一般在水下30米深度以2节左右的速度航行,导弹置于发射筒内垂直装于潜艇中部。此时发射筒盖承受约3个大气压的水压,用高压气进行筒内增压,便可开启筒盖。为防止海水涌入待发的导弹发射筒,在筒口安装一层水密隔膜。

发射时,点燃燃气发生器,高温高压气体从发射筒底部喷入筒内,推动导弹穿透水密隔膜,在第1级火箭的助推下冲出水面并飞行二三十千米后,第2级火箭进行接力助推,按预定弹道飞行后再入大气层对目标实施攻击。

最初的水下导弹发射,采用导弹飞离水面15-25米高度时1级火箭开始点火的方式。后来败改为导弹发射离艇后,在水下一个安全的距离上点火,保证导弹在出水时有一个巨大的垂直向上运动的推力,以消除导弹出水时水面风浪的影响。重达几十吨的导弹发射离艇后,必须立即向发射筒内灌注海水,弥补部分弹重。同时潜艇均衡水柜也抽水以保持潜艇的稳定性。发射产生的后坐力会使潜艇略微下沉,但不会对潜艇造成危险。

水下垂直发射方式对潜艇的要求很高,技术也比较复杂,所以一般仍采用鱼雷发射管地行。发射导弹置于一个特制的鱼雷形容器中,容器尾部装一台固体火箭发劝机和一个燃气发生器。发射时,潜艇像发射鱼雷一样把容器推出艇外,固体火箭发动机点火推动容器潜航,潜航150-200米后容器以45度角跃出水面并升至20米高度,尾部燃气发生器所产生的燃气将导弹以12度-15度倾角射出,容器脱落,导弹自身的助推器点火,将其推向32米高度,随后,弹上主动机点火,导弹降到15米左右的高度飞行,直到击中目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