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吴国打败,退回到鱼复,改鱼复为永安(今重庆市奉节县)。次年,刘备病危,感觉时日无多,就 把诸葛亮和李严找来,将太子刘禅托付给以上两人。这年四月,刘备死于永安宫。临终前,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智胜过曹丕十倍,一定能安邦定国,最终成就 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太子刘禅值得辅佐,就辅佐他;如果他没有才能,您可以取而代之。”,同时,他还把二儿子鲁王刘永叫来,让他告诉刘禅,你们兄弟要像对 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同样的话,刘备还写成诏书敕令刘禅:“你与诸葛丞相共掌国事,一定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他。”这就是永安宫刘邦的托孤遗嘱。

  对于刘备的托孤遗嘱,有不同的理解,主要是那句“君可自取”。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诸葛亮认为刘禅不值得辅佐,他可以取而代之,自己当皇帝;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诸葛亮认为刘禅不值得辅佐,刘备可以在他的三个儿子中另选一个。

回过头来再说把诸葛亮比曹丕,诸葛亮会像曹丕一样篡夺蜀汉吗?肯定不会。因为一切假设都不是事实,事实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诸葛亮不会篡汉,不代表刘备没有这个担心。

  刘备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这个儿子和汉献帝相比,不具有丝毫优势;诸葛亮和曹操相比,各方面条件都要优越得多。刘备是过来人,他知道曹操没有废掉汉献 帝,不是他没有能力,也不是不具备条件,只不过他另有自己的想法而已。这个想法就是:他只做汉臣。可是他的儿子曹丕废掉了汉献帝,你能说这是曹丕对曹操的 “大逆不道”吗?

  而刘备死的时候,诸葛亮已经过继了哥哥的次子诸葛乔,并把他当作“嫡长子”。这时候,诸葛乔十九岁,比刘禅大两岁。谁又敢说刘备不会有这个担心?

  古人对刘备的这个遗嘱也有微词,说这是“乱命”,是“诡伪之辞”,只不过刘禅这个人没脑子,不猜疑,太柔弱,反而让他避免了危险罢了。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诸葛亮没有异心的基础上,否则,这事情还真的很难说。

那么,这是刘备临死说的胡话吗?也不是。

  实际上,刘备这话非常有深意,可以有两层意思:

  对诸葛亮是一种警告。你如果看到我儿子不行,你自己当了皇帝,你就会和曹丕一样,被天下正义之士看成是“逆贼”!所以,诸葛亮赶紧表态说:我一定尽心尽力,效忠到死。

  对儿子是一种保护。这个遗嘱就好像是对刘禅说,诸葛亮想当皇帝你就要他当,这是我的意思。你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他,你只要做到了,就能保命,老子是不会杀儿子的。

  也是刘禅乖觉,当年就封诸葛亮为武乡侯,还让他“开府治事”(独立办公、独立行政)。不久,又让他兼任了首都的行政长官。政事不管大小,都由诸葛亮裁决。

  不过,刘备的这个遗嘱,寓意深倒是很深,可惜有点儿多余。像诸葛亮这种封建社会的读书人,他们的政治抱负是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并不是去当皇帝。就像当年 那个萧何,面临着一个沛公的职位不当,却非要拥护一个逃亡在外的亭长刘邦。诸葛亮同样如此,曹操、孙权已经成了气候,身边还有一个刘表以及一个不得意的儿 子刘琦,人家没有去投靠,而是在等着你,不就是为了实现“三分天下”的政治理想吗?有了“胜过曹丕”一说,总感觉让两人“如鱼得水”的关系打了一个折扣。

揭秘:三国中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为什么不称帝?

提到三国中蜀汉帝国的灭亡,很多人将责任推在了扶不起的阿斗身上。甚至有激进的观点表示,如果诸葛亮真的取代了刘禅的王位,说不定就一统中原,恢复汉室了。如果再将问题直接点,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为什么不称帝呢?

  在回答为什么不称帝这个问题之前,先讨论下诸葛亮能不能称帝。在刘备白帝城托孤时,诸葛亮和李严一起成为顾命大臣。尽管刘备也考虑到诸葛亮的权力过大问题,但是出于北伐中原这样的军事战争,也只有诸葛亮能统帅,刘备还是将军权交给了诸葛亮。在刘备嫡系相继陨落,益州本土派支持诸葛亮的前提下,孔明又是军政大权在手,所以是完全有能力和条件取代刘禅称帝的。

  由此,诸葛亮最终没有称帝,不是没有能力和条件称帝,而是自己不想称帝。那么,他为什么不想呢?

  首先,是出于刘备的恩情。在古代,非常讲究“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想当年,刘备的三顾茅庐,诚意相邀,可谓伯乐之于千里马。面对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的内心自然是万分感激。即便在刘备死后,一想到在刘备面前发的毒誓,诸葛亮又怎么会造反篡位呢?

其次,作为东汉末年的传统文人,诸葛亮的内心仍然将汉室作为正统的。尽管他在一定程度上默许或者支持了刘备的称王称帝,那也是刘备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也勉强承德上汉朝天下的正统。而诸葛亮一生那么多次讨伐中原,痛恨篡夺汉家的曹魏也是原因之一。所以,作为坚持正统的汉朝知识分子,诸葛亮连别人篡位都痛恨不已,更何况自己取代刘禅称帝呢?

  最后,称帝实在太累了。在诸葛亮做丞相的时间里,他事必亲躬的风格导致其实在太操劳了,而且,很多事情他也不愿意让手底下的人去做。比如有魏延、赵云这样的将领,诸葛亮就没有好好利用。如果诸葛亮称帝的话,那么除了国君要做的事情,丞相、军事的工作还是需要做,说不定寿命还得大减。

  总而言之,后世将诸葛亮的形象渲染的太过高大上了。如果诸葛亮的手下像赵匡胤一样黄袍加身的话,说不定后人又将其描绘成曹操一样的乱臣贼子了。对于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实际关系,也不会像《三国演义》彰显的那么如鱼得水。所以,即便诸葛亮真的萌发了取代刘禅称帝的念头,也没什么好奇怪的。毕竟,他的权力已经威胁到阿斗的帝位了。而在封建王朝的集权制度下,绝对权力是很难共享的。

诸葛亮为何在自己死后 一定要杀悍将魏延?

诛魏延,终究谁人之过

  魏延谋反,这是三国时期的一大疑案,关于这一段历史,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魏廷忠心耿耿,无故受害;也有人说魏延是乱臣贼子,死有余辜。更有人说,这是诸葛亮一手筹划的圈套,那么哪一种说法更接近历史的真实?魏廷究竞有没有谋反?

  “谋反”过程回放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永安宫,他死后,蜀汉政权进入了一个多事之秋,首先是马谡被斩,然后是李严被废,接下来的魏延谋反更是震动了蜀汉当局。魏廷是蜀汉中后期屈指可数的勇将,多次委以重担。关于魏延谋反,人们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描绘,说他是一个脑后长有反骨的人物,因而谋反也在意料之中。那么魏延谋反是子虚乌有,还是确有其事?诸葛亮和魏廷谋反有什么关系?魏延谋反为什么会触及到诸葛亮呢?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最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据《三国志·魏廷传》的记载,临终前,诸葛亮召开了一个机密的榻前会议,参与会议的有杨仪、姜维、费祎等人,诸葛亮遗命.他死之后,不要继续北伐了,全部撤回蜀国,撤离的时分,让魏廷断后,姜维次之。并且说:“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意即假如魏延不服从命令,你们不要管他,军队本人开拔。做了这个布置后,诸葛亮就病故了。费祎向魏延传达了丞相的命令,果真魏延一听就跳起来:“让我断后?不对吧。丞相逝世了,可我魏廷还活着,还能够率领部队继续北伐,为什么由于一个人死了就把天下的大事都耽搁了?再说,我魏廷凭什么要给杨仪断后?”坚持要跟费祎继续部署北伐,费祎借口要去劝说杨仪,跳上马,掉头就跑。

  魏延才知不该放走费祎,赶快派探子去刺探,探子报杨仪准备依照诸葛亮的部署,先带着部队撤回成都。魏延怒火万丈:你撤我也撤!于是魏延抢在杨仪的前面往南撤,而且还走一路烧一路,把桥、路都给毁了,不断撤到了南谷口。杨仪带着部队往回撤的途中,发现路桥都被破坏了,两个人的积怨更深,于是都上书朝廷告对方谋反。

  一日之中,羽檄交至,两封告状信前后送到了刘禅的御前。刘禅看不明白,就把董允、蒋琬找来磋商:到底谁反了?董允和蒋琬说:“陛下,臣等敢担保,杨仪是不会谋反的,而魏廷谋不谋反,不好说。”于是,刘禅命令蒋琬带宿卫营北上拦截魏廷,杨仪也带着部队南下,去追击魏廷,两路军队把魏延堵在南谷口。魏廷带着几个心腹逃到汉中,被马岱所杀。马岱杀了魏延以后,把魏廷的首级送到杨仪的面前,杨仪把魏廷的脑袋扔到地上,用脚踩,然后诛杀魏延三族。

  叛变实为内讧

  对此易中天的见地是无缘无故,查无实据,不合逻辑。

  为什么说无缘无故呢?军人以服从为天职,既然诸葛丞相下令魏延断后,就该服从,怎能擅自行动,挥师南下呢?是撤回成都还是想回去推翻蜀汉政权呢?百口莫辩。而且为什么要断掉杨仪的路?这样很容易被人误解为魏廷谋反,为避免杨仪救驾才破坏沿途的路桥。所以魏延被诬无缘无故。

  不合逻辑是说以魏廷当时的才能、实力缺乏以自立山头称王称帝,他要造反只要一条出路就是投诚曹魏,假如他要投诚曹魏的话,应该就近投诚,没有理由南下。所以陈寿就揣测,魏廷的本意不是去投诚曹魏,而是想诛杀杨仪。以魏廷当时的位置、声威、功劳,假如杀了杨仪,接诸葛亮班的应该就是本人:这样就能够继续北伐了。据此能够判别,魏延一案不是谋反案,是内江,是魏延和杨仪的内部矛盾。

  杨仪撤回成都后十分自得,他以为他把丞相留下来的军队平安地带回来了,还除掉反贼魏延,劳而无功,应该给他加官进爵。但是接替诸葛亮职务的是资历比他浅的蒋琬,杨仪被闲置起来,没有任何权利也没有军队,所以他怨言满腹,费祎去抚慰他,杨仪就大发怨言,说:“早晓得这样的话,我还不如跟着魏延一块儿造反算了。”费祎将此话照实报告给朝廷,朝廷就把杨仪而已官。杨仪却还不安分,在放逐的中央还是继续发怨言,诽谤朝廷最终自杀身亡。所以杨仪和魏廷内江的结果是两全其美。

谁该为魏延一案“埋单”?

  魏延一案到底是谁的义务呢?

  历史学家的见地多半倾向于是杨仪的义务,杨仪出于个人的恩怨,杀了蜀国一员大将.他的罪比魏廷的罪还大。况且魏廷毕竟为蜀汉政权立下丰功伟绩,有大功无大错,蒙大冤遭大诬,何至诛灭三族?量刑如此之重完整是杨仪的缘由。可是杨仪也冤枉,杨仪是执行诸葛亮的命令撤离。

  那么,是魏延的义务?依据《三国志·魏廷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诸葛亮还下了一道密令给魏廷,让魏廷代理他的职务,扶丧回成都。义务就追到了诸葛亮的身上,诸葛亮两道命令一下,不是居心要让他们内讧吗?所以就有历史学家以为,魏廷的冤案是诸葛亮一手筹划。

  但是易中天以为,《魏略》的说法不牢靠,裴松之也说“此乃敌国风闻之言”,敌方的行动是不可信的,由于魏延不在诸葛亮身边,魏延怎样能够扶诸葛亮的灵枢往南走呢?而且《魏略》记载,魏延到了南谷口以后,杨仪上疏说魏廷准备向北投诚曹魏,投诚曹魏往北走,魏廷为什么要往南行呢?因而,不能说诸葛亮一手筹划了这个冤案。

魏延谋反一案到底是怎样回事,我们还得把视野再次回到诸葛亮的遗命上,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下达一个让魏延断后的遗命呢?有人又提出说是由于诸葛亮与魏廷在军事道路上有分歧。

  魏延曾经向诸葛亮倡议过子午谷奇谋,这个子午谷奇谋是一项极具应战性的北伐战略,跟当年韩信的暗渡陈仓没有区别,全都风险万分,但是打仗贵在出奇,出奇才干制胜。但是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诸葛亮最终却没有采用。 北伐,是刘备死后诸葛亮最重要的事业。但是他的北伐,正如历史学家田余庆先生所言,是“积年无成”。

易中天先生以为,诸葛亮的北伐其实是不可能胜利的。缘由有三个:曹魏非速亡之国,益州非进取之地,诸葛非将略之才。关于这三个缘由诸葛亮心知肚明,他坚持北伐是想把蜀国内部的矛盾转移到战争上,然后靠北伐来振奋蜀国的士气,更重要的是诸葛亮不断对他的政管理想耿耿于怀,不肯罢休。而作为蜀国后期独一的猛将魏廷,很可能就是他死后的北伐继承人。

  魏延是个坚持不懈的抗曹分子,诸葛亮料定他不会放弃北伐,他一定还要坚持打下去。而且诸葛亮很理解魏廷,他自高自大,自视很高,诸葛亮在世的时分,他总觉得不得志,但是碍于诸葛亮的声威。他也不敢胆大妄为,如今诸葛亮病故,杨仪等人哪里还镇得住魏延?没有方法,只能随他去了。由于此时最重要的事情是赶快把大军撤回成都,捍卫蜀汉政权。只要保住了蜀汉,未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才有希望。这就是诸葛亮的一片良苦用心。他临终时想到的就是保住蜀汉,但是,诸葛亮逝世30年后,蜀汉还是亡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