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为本,这里所说的人,固然是指人的总和,但体现人文关怀,更应向弱者和弱势群体倾斜。

隐居一个听起来多么高大上的词语,你想象中的隐居生活一定是吃着自己种的蔬菜,养着猪羊、呼吸着新鲜空气,但实在的隐居人又是什么样的呢?图为兄妹隐居深山20余年.

image.png

在山腰找到这对兄妹,一间不到两米宽的窝棚、几个麻袋就是他们的栖息之地,蓬头垢面的兄妹俩见到众人一脸茫然。

无论大家如何问询,哥哥一直只是以“嗯”回答,而妹妹则一言不发。记者发现,妹妹一直双拳紧握缩在胸前,因为终年重复这个动作,掌心已被手指甲挖出了四个小坑。双手已失去了本来的功能。

隐居深山20余年的兄妹双手退化如鸟爪,眼神让人发怵!

自从上世纪80年代搬到邻近山上后,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被当地村民称为“野人”。被发现后,济南康复医院的医师一起前往兄妹两人的住处,探访这对“野人”鲜为人知的生活。

隐居20年的“野人”兄妹在康复医院医务人员的帮助下,第一次走出大山,并在医院进行了20余年后的第一次洗澡,接受医院救治。

隐居深山20余年的兄妹双手退化如鸟爪,眼神让人发怵!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关注的目光从片面追求物质的增长和财富的积累,逐渐转移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和谐社会应当是各种社会关系和谐的总和,其中又以社会各利益主体、社会各阶层之间生存状况与发展预期的和谐更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而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体现人文关怀,体现对弱者的关怀。 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首先要保障群众包括生存权和发展权在内的基本权利。近几年来,侵犯民工等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可谓屡见不鲜。一些地方出现“招工荒”,就与恶劣的劳动环境得不到有效整治不无关系。没有和谐的劳动关系,就没有和谐的经济环境,也就不可能构建起和谐的社会,甚至可能给社会埋下不稳定隐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