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道尽头,便能看到张钰哲的办公室。

紫金山/金陵晚报记者 许军 摄

▲张钰哲在工作中。

仰望星空,那里有很多星,但有一颗小行星很特殊,名为“中华”,它是第一颗中国人发现的小行星,而它的发现者和命名者就是张钰哲。他,被称为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在此之外,夜空还有一颗小行星名为“张钰哲”,是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把发现的小行星,送给了他。如今,这颗名为“张钰哲”的小行星也许正一次次路过紫金山天文台的夜空,或许也在凝望着这里……

回到地面,你也许曾在紫金山天文台登高远眺南京城的景色,也许被天文台内部庞大的天文望远镜所震惊,也许在游览中被古天文仪器的精妙所折服……你是否了解,张钰哲在此处工作几十年,处处留有他的印迹。

曾在异乡求学,他把“星”取名中华

1902年2月16日,张钰哲出生在福建省闽侯县一个职员家庭。在他8岁那年,拖着长尾巴的哈雷彗星光临地球,据说正是哈雷彗星开启了张钰哲的天文之路。

张钰哲在中学毕业后,考上了清华学校的留美预科,1923年他赴美留学,1925年转到芝加哥大学天文系,随后被校方派往叶凯士天文台。1928年11月22日晚,他利用叶凯士天文台的望远镜发现了一颗新的小行星,而在此之前,虽然国际上已发现的小行星有1100多颗,但是没有一颗小行星是中国人发现的。按照国际天文惯例,发现者有权为这颗小行星命名,张钰哲毅然为这颗小行星取名为“中华”。

1929年秋,获得博士学位的张钰哲回国,当时紫金山天文台尚在规划之中,他受聘于国立中央大学任物理系教授,同时被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聘为通信研究员。

在紫台35年,为中国天文事业奉献一生

紫金山天文台建成于1934年9月,前身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是我国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所以紫金山天文台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1949年9月,张钰哲参与紫金山天文台的重建工作,次年张钰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一直在紫金山天文台工作到1984年。历任研究员、台长、名誉台长。在这35年期间,紫金山天文台为中国的天文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世界知名的天文台,这里边凝聚着张钰哲的辛劳与奉献。

张钰哲是我国行星科学的奠基者和引路人,在工作研究的近40年中,他开创的对小行星、彗星的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和他领导的紫金山天文台行星室共拍摄小行星、彗星底片8600多张,获得有价值的精确位置数据9300多个,发现了1000余颗获得临时编号的小行星,其中150多颗获得正式编号。

简朴的办公室,你或许也走过

从白马公园开始,沿着紫金山蜿蜒的山路往北向上,到了尽头也就看到了紫金山天文台。走进大门往前一些,拾级而上,就进了展馆,正中的便是一尊张钰哲先生的铜像,注视着来往的人们。

刻有天文台字样的牌坊、一个巨大的天文圆顶,这是紫金山天文台标志性的建筑,就在展馆身后南侧,想必去过的人都有印象,这个建筑,紫台工作人员亲切地称之为“大台”。张钰哲的办公室就在大台之中,大台顶上的那个庞大的望远镜正是他在那个年代用于观测拍摄的望远镜之一。

如果116岁的张钰哲来到大台,会发现,他的办公室一直开着,四周的墙壁上挂有他各个时期的照片,来往的人们在这里了解他、熟悉他。多年过去,虽然办公室经过了修葺,但门窗依旧保持那时的原貌,他曾用过的办公桌还在。

张钰哲的办公室在他离开后,依旧是紫台工作人员的办公场所。在2017年之前都是游客止步的。经过去年的调整,整个大台建筑的各个房间对外开放。早些时候,张钰哲的学生张家祥带着记者来到了那个办公室,“那个时候,我觉得老师的办公室还挺大的,现在看起来有点小,当年我坐在外间,老师坐在里间,桌子是这样摆放的”,“这张是我和老师一起在美国访问的时候的留影”,看着墙上的一张张照片,张家祥的脑海中是满满的回忆。

张钰哲用过的办公桌布满各类痕迹,有一圈圈的茶杯印记,还有写有天文台的白漆字样,静静地放在房间的一角,就是这样一张简朴的桌子,他在此伏案工作多年,为我国的天文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他曾用过的望远镜换了新装

张钰哲办公室墙壁上,有一张他在庞大的天文望远镜前工作的彩色照片。图片中,他清瘦的身形和庞大的望远镜形成强烈对比。

照片中这台巨大的望远镜,依旧安放在张钰哲办公室上方的天文圆顶内,只是已暂停使用多年,这台大口径反射式天文望远镜是1934年紫台建成时向德国蔡司公司订购的主要天文仪器。经过去年的维护,漆面都已经做了更新,但依旧保留着那个年代的模样,由于保养得当,加上新的漆面,虽然知道它已是高龄,但看起来沧桑中透露着丝丝重生的感觉,巨大的赤道仪设备是深灰色,望远镜的镜筒是传统的白色,尾部一些部件是黄铜带着金黄色。

望远镜的北侧有一个升降台,台面铺有红色地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升降台的作用。“这台望远镜因为是反射式的,所以它拍摄观测的地方位于镜筒上部,我们是通过这个升降台上去更换拍摄底片。”张家祥向记者介绍,那时他也经常爬上爬下更换底片,“那时年轻,我们经常会从边上爬上去,没有坐这个升降台。”

每次站在这台庞大的望远镜前,记者的内心常不由得被它的过往和气质所折服。恍惚间,似乎可以看到张钰哲先生带领着学生们操控这台“猛兽”在夜空寻找猎物的场景。除这台望远镜以外,紫金山天文台后来又添置了口径400mm的双筒折射望远镜。张钰哲一生中发现的众多小行星以及彗星大多就是通过这两台天文望远镜实现的,他带领着那时还年轻的同事、学生,在这里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

他科普的地方,后来者依旧在继续

走在紫金山天文台中,除了圆顶和望远镜,那些年运回的精妙的古天文仪器让人们兴趣倍增。人们在天球仪上寻找北斗七星、不同节气在圭表上观看投影的长度,这些古天文仪器依旧在发挥着它们的作用,我们不时地会看到紫金山天文台的工作人员向游客科普浑仪、简仪等天文仪器的构造和原理。

一张老照片带我们在原地穿越,张钰哲正在浑仪前为戴着红领巾的孩子们做科普。每次路过或停在那些饱经沧桑的古天文仪器前,看或听到紫台工作人员在讲解,便会感觉到传承的那份厚重感。仪器未变,科普未停,前辈的精神就这样多年延续着,未曾断过。

记者了解到,张钰哲在1956年就带领着他的学生、同事为南京市少年之家的天文小组成员进行辅导,天文小组先后制作了7架反射式天文望远镜和一批天文教学仪器、模型等。

天文小组的活动曾被有关单位拍成新闻简报和新闻片《少年队专号》。天文小组还自编了《反射式天文望远镜的制作》和《月宫畅想曲》两本天文普及读物。

正是这星星之火,一直延续至今,张钰哲的学生以及天文小组的成员,很多都走上了天文科研和天文科普的道路,一路传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