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围棋的英文为什么是Go,而不是Weiqi?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知中(ID:ZHICHINA2017)

人工智能围棋手AlphaGo

俗称「阿尔法狗」

名字中的Alpha来自希腊语的首字母

有起源、最初之意

后半部分的Go则是围棋的英译名

围棋起源于中国

但为什么在英语中它被称作Go

而不是Weiqi呢?

实际上,围棋的英译名Go译自日语

在日语中

围棋叫「囲碁」或者「碁」

(在中文里面,碁读qí时,表棋的异体字)

读作「いご」(igo)或者「ご」(go)

英语正是译自日语中的读音「ご」

从「围棋」到「ご」再到「Go」

围棋在西方的传播与日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877年,驻华英国外交官员、汉学教授翟理斯

发表了文章《围棋,中国的战争游戏》

将围棋按照汉语发音称为「Wei-Chi」

向欧洲完整介绍了中国围棋规则

然而,这篇关于中国围棋的引介

并未引起当时西方人的足够重视

源自我国的围棋

在南北朝时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期

它不仅在民间得到广泛普及

更是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这也推进了围棋由我国本土向外国的传播

围棋正是在这一时期经由朝鲜传入日本的

并且遵循古汉字写法

将围棋写作「碁」

传入日本之后

因受国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日本围棋走上了一条与中国围棋

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16世纪末,在京都寂光寺本因坊

修炼的僧人日海由于棋艺出众

被织田信长称赞为「名人」

之后又被丰臣秀吉授予「棋所」头衔

从此,「名人棋所」成为棋界第一人的名号

在此名号的感召下

棋手们为了登上至尊之位

纷纷参与每年竞争激烈的「御城棋」比赛

赛前各师家更是倾尽心血和精力

钻研围棋技术,培养优秀弟子

政府的重视为日本围棋整体水平的提高

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中国自唐代起

曾在翰林院设立「棋待诏」一职

不过,它的主要目的

招揽围棋高手陪皇帝下棋

棋手并无具体权力

也未得到政府在资金上

或是制度上的大力扶持

至16世纪末的明代

翰林院中已不见「棋待诏」

可以说,围棋在中国

始终是作为一项高雅的娱乐活动而存在

无论政府还是民间

都未给予它应有的重视

16世纪末,来华传教的意大利天主教

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

将其在中国生活的所见所闻记录了下来

其中一篇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

欧洲历史上关于围棋的最早记录:

中国人有好几种这类的游戏

但他们最认真从事的

是玩一种在300多个格的空棋盘上

用两百枚黑白棋子下的棋

玩这种棋的目的是要控制多数的空格

每一方都争取把对方的棋子赶到棋盘的中间

这样可以把空格占过来

占据空格多的人就赢了这局棋

官员们都非常喜欢这种棋

常常一玩就是大半天

有时候玩一盘就要一个小时

精于此道的人总有很多的追随者

他肯定会非常出名

尽管这也许是他唯一的专长

事实上,有些人还请他们作指导

特别优待他们

为的是学会玩这种复杂游戏的精确知识

在此之后的1694年

英国东方学家托马斯·海德

在其拉丁语著作《东方局戏》

更为详细和精确地为欧洲读者

介绍了中国围棋的知识

为了方便读者理解

文中还特意附加了几张

有中文标示的示意图

/ 图:托马斯·海德在《有关中国的环绕式的游戏》的文章中引用的示意图/

尽管利玛窦和托马斯的文章

开启了17世纪欧洲人对围棋的最初了解

但是,他们并没有为围棋传入西方

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此后约260余年

德国人奥斯卡·科歇尔特

才真正将围棋从东方带到西方

并使其成为西方世界里大众所熟知的游戏

奥斯卡·科歇尔特出生在

德国萨克森州的贝尔特尔斯多夫镇

1875年,他受邀赴东京大学医学院任教

此后在日本生活的近10年间

科歇尔特成为日本明治政府

雇用的德国技术专家之一

从事地质调查相关工作

/ 图:歌川国辉所绘《东京银座要路砖石造真图》/

这是日本最早的欧美式街道

因其建材中使用了烧制砖瓦(炼瓦)而得名

这座市街被视作日本明治维新时期

现代化代表及文明开化的象征建设

刚到日本不久

奥斯卡·科歇尔特就因生病

不得不暂停工作,进入了休息状态

充裕的休息时间

让科歇尔特渐渐萌生了学围棋的想法

病情甫一好转,他便开始四处拜师学弈

在朋友的介绍下

科歇尔特先是拜访了当时「棋院四家」之一

资历最老的十三世井上松本因硕

想拜他为师

但井上松本因硕

「毛唐人岂能解此清戏」的傲慢态度

当下予以回绝

跟井上松本因硕不同

方圆社首任社长、当时日本最强棋手

村濑秀甫(后来的十八世本因坊)思想开明

他曾对人说:

「逢此文明开化之世

有机会向世界传播国技围棋

幸莫大焉」

科歇尔特随后跑来拜访秀甫

秀甫欣然收他为徒

并亲自传授他技艺

在村濑秀甫的指导下

科歇尔特的棋艺从零开始逐步提高

棋力按当时方圆社的「级位制」来评定

大致相当于「二级初段」

掌握了围棋的精髓后

1880年9月起

科歇尔特就开始详细地向欧洲大众介绍围棋

他首先在德国大型杂志

《德国东亚自然与人文学会会刊》上

发表系列围棋文章

《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围棋游戏》

系统地介绍围棋的历史和基础知识

科歇尔特写道:

我深信,为了使围棋在欧洲得到重视

只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编写一本

阐明围棋战略的完整清晰的教程

我们的国际象棋界将认识到

围棋技巧的独特和深度完全能与象棋媲美

围棋会很快和象棋一样得到人们的热爱

1881年,这些文章被整理为单行本

《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围棋游戏:国际象棋的竞争对手》

在日本横滨印刷发行

这是历史上第一本

用西方语言(德文)写成的围棋书籍

1884年,科歇尔特重返德国

在此之后从事着与围棋并不相关的工作

晚年的科歇尔特棋力衰退

与到访的棋手对弈,均以失败告终

1965年,美国塔托出版公司将前述的单行本

整理翻译为英文本《围棋的理论与实践》出版

全书共分为7个章节

涵盖围棋历史(主要为日本围棋历史)

围棋规则、实战范例、收官技巧

以及村濑秀甫的围棋理论

由此获得了更为广泛的英语受众

该书出版后加印数次

至今仍可以在欧美的书店购买到

受科歇尔特著作的影响

欧美出现了一批围棋团体组织和媒体刊物

专门介绍围棋的刊物《德国围棋》从1909年开始

以双月刊的形式开始发行至今

/ 图:《德国围棋》封面/

1949年,以美国国内围棋赛事报道为主

辅以日本围棋信息和全球围棋新闻

及赛事报道的《美国围棋杂志》正式问世

此外,日本棋院在1961年至1977年间

针对欧美受众发行英文刊物

《围棋评论》共计164期

为围棋在欧美推广发挥了巨大作用

令人遗憾的是

由于科歇尔特完全是在日本了解和学习的围棋

因此他对围棋的称呼

直接来自日语「碁」的罗马字读音「go」

除此之外,他在写作的时候

大量的围棋术语也都直接采取了日语词汇

因此在英文体系中

也都采用了他的用法

如「Byo-Yomi」(读秒)

「Kyu」(级)

「Joseki」(定式)等

时至今日

世界围棋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中国围棋自20世纪80年代重新崛起后

势头再次盖过日韩围棋

中、日、韩围棋呈现出势均力敌之态

西方也不再视围棋为日本的专属「国技」

而在西方语言中

「Weiqi」的译名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术专著中

南卡罗来纳大学人类学副教授MarcL. Moskowitz编写的

《中国男子气概与中国围棋游戏》

(GoNation: Chinese Masculinities

and the Game of Weiqi in China)一书

便是一个例证

日本棋手中山典之五段

在20世纪80年代撰写的

《围棋世界》一书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

围棋运动在日本棋界先辈的努力下

开始进入欧洲并得以逐渐普及

然而,目睹今天中韩两国

对海外围棋普及活动的热情

我担忧总有一天

西方语言中围棋的说法「Go」

将被中文的「Weiqi」

或是韩语中的「Baduk」所替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