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图为孙权审问隐蕃)。求贤若渴的孙权决定召见隐蕃。

原标题:22岁的高层间谍突然主动暴露!避免数万军人惨遭血洗,也害惨了这个大国,但。。。

来源:瞭望智库

4月23日,英国国家安全委员会(NSC)召开会议,决定允许中国企业华为“有限参与”英国的5G网络建设。几小时后,这一本该高度机密的信息被泄露给了媒体。唐宁街10号誓言要查国安会“内鬼”。

不久后,“内鬼”被揭了出来——英国国防大臣加文·威廉姆森,此人也因泄密事件遭到解职。而威廉姆森本人则是矢口否认,而且反咬另外四位大臣也有泄密机会,并推特上写道:“我坚决否认与泄露事件有任何关系。”

法新社此前的报道称“泄密丑闻晃动英国政府”,“内鬼”搅得一国高层鸡犬不宁,这种剧情其实在1700多年前的中国也发生过。库叔今天来讲一讲。

文 | 陈忠海

曹操死的时候,

这个山东孩子11岁。

十年后,

这名一直默默无闻的小青年逃离了魏国,

并在一年内迅速被“飞速提拔”

几乎改写了两国历史,

又迅速湮灭……

1

一封自荐信打动了孙权

公元230年(孙吴黄龙二年),

一个二十出头的魏国青年来到吴国。

他叫隐蕃,魏国青州人(治所在今山东省临淄市)。

隐氏并非曹魏世家大族,

没什么知名度。

出身于小门小户的隐蕃

自然无缘于上流交际圈的觥筹交错,

他默默无闻地长大,

成了魏国一名基层公务员。

在群雄逐鹿的时代,

出于各种原因投奔“外国”的人不在少数。

对于这样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吴国没当回事,

甚至没经过审查就给留下了。

当然,也没有重用他。

这么一天天地等下去,

什么时候才能有出头之日?

渴望成就一番大事的他灵机一动,

引经据典,给孙权写了一封很长的信:

我听说纣王暴虐昏庸,

所以微子这样的贤臣就逃跑了;

汉高祖刘邦宽仁明理,

所以陈平就跑来投奔他。

我今年22岁了,

放弃了在魏国的荣华富贵,

背井离乡来到吴国,

就是为了辅佐像您这样的有道明君

成就一番大事啊!

老天庇佑我安全来到您的国家,

然而,只被当成平庸之辈不被重用。

我纵有经世之才也没能为您所用,

这怎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因此冒昧上书,祈求您的召见。

[注:原文为“臣闻纣为无道,微子先出;高祖宽明,陈平先入。臣年二十二,委弃封域,归命有道,赖蒙天灵,得自全致。臣至止有日,而主者同之降人,未见精别,使臣微言妙旨,不得上达。于邑三叹,曷惟其已。谨诣阙拜章,乞蒙引见。”

微子,又名子启,是商王帝乙的长子、商纣王帝辛的长兄,纣王在位时,因无道而受到微子的劝谏,但纣王不听,微子于是逃离。

陈平,西汉开国功臣,先投靠过魏王咎和项羽,后投奔刘邦,是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建权的主要助手之一。]

人才难得,看罢此信,

求贤若渴的孙权决定召见隐蕃。

2

在孙吴迅速站稳脚跟

谈话中,孙权提出了不少问题,

隐蕃风度翩翩地“及陈时务,甚有辞观”。

他不仅针对时局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还见缝插针,

讲述了自己对司法、刑狱问题的看法。

皇帝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

——自己可能捡了个大宝贝!

不过,在重用隐蕃之前,

孙权还是谨慎地征求了在场同学的意见。

这位是吴国头号“笔杆子”胡综,

是孙权最信赖的人之一。

但是,胡综对隐蕃的评价并不高:

“大语有似东方朔,巧捷诡辩有似祢衡。”

意思很明确:

这个年轻人善于纸上谈兵,

没啥真才实学,重用就罢了,

可以先给他安排个一般职位试试看。

[注:东方朔,汉武帝时期人物,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

祢衡,汉末人物,恃才傲物,故意以言行轻慢曹操、刘表,后被刘表的部将黄祖所杀。]

这时,孙权想起来,

刚才隐蕃谈了很多司法、刑狱问题,

好像很在行。

于是,隐蕃成了司法部长麾下的“廷尉监”,

即主管逮捕犯罪分子事宜的司局级干部。

[注:廷尉,秦朝的九卿之一,掌刑狱,秦汉至北齐续设。

廷尉权力很大,每年天下刑狱总数要汇总至廷尉处,郡国疑难案件须报廷尉判处,是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员,相当于司法部部长。]

虽然没能一步登天,

但也算“小荷才露尖尖角”,

这个一直默默无闻的小青年,

在孙吴站住了脚。

3

升官发财指日可待

接下来,隐蕃的口才和风度

使他在社交圈里混得顺风顺水,

渐渐与孙吴的高官重臣打成一片。

一时间,隐蕃府前

“常车马云集,宾客盈堂”。

卫将军全琮以及孙权的女婿、左将军朱据等,

都成了他的好朋友。

不仅如此,顶头上司、

司法部长郝普还对他大加赞赏,

称其有“王佐之才”!

总的来说,这些小伙伴都为隐蕃的

“怀才不遇”打抱不平,

“常怨叹其屈”,

如此栋梁之才,

只在司法部里当个小官,

实在太委屈了!

照这种势头发展下去,

隐蕃升官发财指日可待。

当然,也有人看不惯,

比如位列九卿之一的太常潘濬。

[注:太常,中国古代朝廷掌宗庙礼仪之官,位列汉朝九卿之首,地位十分崇高,兼管文化教育、陵县行政,也统辖博士和太学。]

他听说自己的儿子潘翥与隐蕃打得火热,

还送给后者许多礼物,

十分生气。

潘濬写信斥责道:

你们这些小辈,

平时在京城应亲近贤士、仰慕忠良,

为什么要与隐蕃这种来历不明的

魏国来投降的人亲密交往呢?

我在外地听说此事,十分惊恐。

收到信后,

你立即接受我对你100杖的惩戒。

之后,把送给隐蕃的礼物取回来!

潘翥看了信,一脸茫然,

虽然感到自己冤枉得很,

但是父命不可违,委屈也得照做。

这时他哪里知道,

父亲这封信竟救了他一条命!

4

被打乱的潜伏计划

231年(孙吴黄龙三年)秋天,

孙吴给曹魏的扬州刺史王凌布设下陷阱

——让中郎将孙布诈降,

并在阜陵(今安徽全椒县境内)埋伏重兵。

一旦王凌照例率领大军前来迎接降将,

埋伏在此的孙吴人马就可以趁机

将王凌和数万魏军“包了饺子”。

王凌欣然接受了孙布。

然而,剧情并未按照预定计划发展。

原来,魏明帝曹叡

在孙吴高层埋了一枚“定时炸弹”。

这个卧底成功获取了孙权在阜陵设伏的情报,

然而,在没有电台的时代,

怎么把这则十万火急的消息送出去?

快马加鞭也是来不及的。

一旦错过时机,

数万魏军将惨遭吴军血洗。

你没猜错,这个潜伏特工

就是隐蕃。

一年前,魏明帝曹叡秘密召见了他:

我想派你到吴国当卧底,你敢不敢去?

皇帝亲自下任务,

这是何等的光荣!

隐蕃二话没说,

一拍胸脯就领命去了东吴。

根据史书记载,他的任务是

“诈叛如吴,令求作廷尉职,

重案大臣以离间之。”

就是说,让隐蕃假装投降,

争取混到吴国司法部长一职,

利用职权在其政坛翻云覆雨,

力图把吴国搞乱!

于是,他不仅在吴国高层中混得一身好人缘,

还利用个人影响力发展“下线”,

建立起一个间谍网,

只待时机成熟,

与魏国军队里应外合,建立奇功!

王凌这件事打乱了他的潜伏计划。

在生死抉择之际,

隐蕃在建业(孙吴都城,今江苏省南京市)起事,

制造动乱,引起恐慌,

以此干扰孙权的注意力,

同时,向自己国家发出警报。

果然,东吴京城不明原因的异动

引起曹魏方面的警觉,

王凌没有按预定计划前往阜陵。

史书记载“凌觉而走”,没有上当。

5

死后把众高官拉下马

仅仅潜伏了一年,

隐蕃在吴国根基尚浅、羽翼未丰,

为挽救魏军临时起事,

实际上,是把自己当作了牺牲品。

叛乱被镇压后,逃亡的隐蕃被抓住了。

一番严刑拷打之后,

隐蕃咬紧牙关,就是不开口。

孙权亲自参加审问:

你何必拿自己的皮肉代替别人受苦呢?

隐蕃大义凛然地回答道:

孙君啊,大丈夫做事岂能没有同伙?

但是我死也不会去连累他人的。

[注:原文为“孙君,丈夫图事,岂有无伴!烈士死,不足相牵耳!”]

就这样,隐蕃带着他的秘密被处死了,

年仅22岁。

没能在隐蕃嘴里套出话,

并不妨碍孙权向自己的臣属“开刀”。

平日里与隐蕃过从甚密的高官贵胄

纷纷遭了秧。

司法部长郝普首当其冲。

他不仅是隐蕃的直接上级领导,

更要命的是,

他曾是刘备的手下。

蜀吴交战,战败后,郝普投降。

这样的身份自然不免受到怀疑。

孙权当面责问郝普:

“你使劲称赞隐蕃,

为了替他说话不惜诽谤朝廷,

他的反叛都是由你造成的!”

在山大的压力之下,

郝普自杀谢罪。

孙权的女婿左将军朱据被软禁。

因为其父潘濬的明智之举,

潘翥虽然不情愿,

但是早早就与隐蕃划清了界限,

因此未被牵连其中。

其他被此事件拉下马的官员

就不一一详述了。

隐蕃事件造成孙吴君臣间的猜忌,

给日后引爆政局动荡埋下了引线。

比如朱据,他后来躲过了这一劫,

但日后又因为其它事被孙权猜疑,

险些被杀。

孙权晚年多疑的性格很突出,

不得不说,有隐蕃的“功劳”。

6

三国第一间谍战

说起三国时代的谍战,

很多人会说是“蒋干盗书” ,

曹操用间、周瑜反间,

影响到赤壁之战的成败。

实际上,历史上确有蒋干这个人物,

但“盗书”这出“谍中谍”的大戏是不存在的。

要说“三国第一间谍战”,

当数隐蕃领衔的这次任务,

因为它的剧情更曲折和精彩。

在敌方高层卧底一年多,

直接与最高领导人对话,

如果不是被意外打断,

假以时日,

隐蕃也许会干出更加惊天动地的大事!

即便原定计划被打乱,

还没来得及当上司法部长,

但是,在一年之内

就建立起自己的人脉和情报网络,

进而挽救了数万魏军、扰乱了孙吴政坛,

这任务确已完成得极为出色。

如果他不死,

或许能成为另一个诸葛孔明。

还有,魏明帝这件事干得让人有点匪夷所思

——乱世里派人去敌国潜伏,

这事不难;

但是,让一个二十出头的小青年一步登天,

在短时间内成为部长级高官,

还得搅乱别国政局,

这事就有点开玩笑了吧?

并且,隐蕃死前承认自己有同党,

那么,这些人是被他发展的“下线”,

还是魏明帝早就布好了更大的“棋局”?

那些吹捧和帮助过隐蕃的人,

是不是曹魏早早安插的特工?

年轻的隐蕃为何能得到皇帝的信任?

历史上语焉不详。

随着隐蕃的身死,

这场“三国第一间谍战”的内幕成了永远的秘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