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幸华教授是我的硕士生导师,也是我的博士生导师,项目团队中很多都是他的学生,也正是他带领我们进入了白血病微环境的研究领域。该项目的研究持续了将近20年,从一个鲜为人知的冷门研究,到如今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家对于白血病领域研究的大力支持和医保扶持政策,使其慢慢成为了一个热点研究,张曦教授谈到在研究中如何能耐得住寂寞一路坚持时,多次提到了他的导师在研究中的付出和言传身教。

张曦教授

白血病不是不治之症

The Health

人们在听到白血病时总是先入为主地产生恐惧心理,认为是非常可怕的血液疾病,甚至将这种疾病直接称呼为“血癌”,一旦患病就丧失了生存的希望。但在张曦教授看来并非如此:“白血病不是不治之症。在我成为一名血液科大夫之前,我对白血病也是很恐惧的。因为它经常出现在小说或者电视剧里,当男主角或者女主角需要体现悲情的时候,可能就会患上一个绝症,这个绝症往往就是白血病。这说明了这个疾病通常起病急,症状凶险,且后续疗效不佳。所以我们对它最初的认识是一个令人恐惧的恶性疾病的代名词。但是进入医疗行业之后,我成为了一名血液科大夫,了解了近几十年血液病的进展,对白血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白血病从我们记忆当中的一个不治之症变成了现在的可治之症。患者身患白血病是很不幸的事情,但如果生在这个时代,他也是幸运的,因为他可以接受到很多新的技术和治疗,生命能够得以延续。所以我们一定要用科学的观念去看待白血病。”

采访视频

细胞与微环境就像种子与土壤

The Health

张曦教授团队此次获奖的项目为“耐药难治白血病诊治新策略与临床应用”,该项目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假说就是白血病微环境(细胞、因子和免疫)重塑理论。对于该理论张曦教授解释道:“目前对于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儿童,我们可以通过正规的治疗,达到80%以上的治愈率,但是我们仍然看到有20%的患儿出现耐药。同样地对于成人白血病,最终疗效不好的原因就是耐药。因此对于白血病耐药的研究,实际上还是任重道远。而我们从微环境的角度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方法。”张曦教授谈到获奖项目时,举了一个非常通俗易懂的例子:“我打个比方,比如说种庄稼如果想要好的收成,需要什么因素呢? 很多人会说需要好的种子,但是土壤其实也很重要,如果没有好的土壤,一颗再好的种子,在一个贫瘠的没有肥料的土壤里,它也不可能很好地生长。细胞与微环境就像种子与土壤,患上白血病就好比种子不好,因为细胞发生了恶变,但同时我们也想到,细胞所处的微环境应该也发生了变化。所以在白血病的研究中,我们除了白血病的‘种子’——干细胞的研究以外,更关注细胞在体内生存环境的研究。我们力图去改变白血病异常的微环境,从微环境重塑的角度来提升现有的白血病治疗效果。”

代代相传的科研精神

The Health

该项目的研究持续了将近20年,从一个鲜为人知的冷门研究,到如今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家对于白血病领域研究的大力支持和医保扶持政策,使其慢慢成为了一个热点研究,张曦教授谈到在研究中如何能耐得住寂寞一路坚持时,多次提到了他的导师在研究中的付出和言传身教。“但凡是系列研究都不可能是一个人在一两年就能够完成的,我们这项研究历经了将近20年,最终才形成了能呈现给中华医学科技奖的申报材料。在研究过程中,我的导师陈幸华教授给我们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陈幸华教授是我的硕士生导师,也是我的博士生导师,项目团队中很多都是他的学生,也正是他带领我们进入了白血病微环境的研究领域。我导师经常在研究过程中独自加班加点,为了解决一个科研问题,常常深夜去求索,去探讨,去查文献,然后第二天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们昨天研究所遇到的问题,他已经替我们都弄清楚了。他这样熬夜的工作和背后所做的努力,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是不知道的。”回忆起导师在背后所做的辛苦付出,张曦教授情绪有些波动,“这样过负荷工作的长时间积累后,我导师的身体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后来发展成了神经性耳聋,一侧耳朵已经听不到了,到现在甚至身体的平衡机能也受到了影响。虽然陈幸华教授现在退休了,但是他在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严谨态度和求索精神,甚至忘记自己的健康、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的精神震撼着我,也不断激励着以后的学生团队在研究道路上不断前行。”除了导师的言传身教,张曦教授根据研究经历也总结了他体会到的科研精神。“四个字:坚韧不拔!微环境领域的研究曾有一段时间 处于非常冷门的状态,大家觉得好像没有什么可做的,也没有什么突破,遇到了瓶颈。

在那个时候很多同道都选择去转变研究方向,也劝我们放弃了重新选一个研究方向可能会更好一点。但是我们在 陈幸华教授等各位老师的坚持和帮带下,研究团队共同协作一起努力,最终度过了那段比较艰难的瓶颈期,迎来了一些学术突破,更进一步地发现其在临床上的价值,从而极大地鼓舞了我们再继续研究下去。正是这股韧劲,使我们带着勇气和信心不断地往前走。现在我们也很高兴看到微环境的研究在白血病领域受到了大家的关注,渐渐变成了一个热点研究。所以真的很庆幸,我们的团队能够在转折和关键的时候,一起互相鼓励坚持走到了现在。”

对年轻医生的寄语

The Health

课题的第一申请人张曦教授曾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奖,现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专委会、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常委,入选了重庆市首席医学专家、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面对众多荣誉,作为中青年医生中的杰出人才,张曦教授对刚走上临床或科研岗位的年轻医生也有几点建议。

“第一,作为年轻人我们要打好自己的基础。医学知识博大精深,且医学目前和众多科学领域的交叉融合,所以我们需要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打好科研基础,培训科研意识,这点非常重要。如果你没有一个好的基础,机会来了,你可能抓也抓不住。

第二,要尽早树立自己的科学目标。只有尽早地树立目标,才能尽早地进行规划,对自己的科学之路有一个统筹,这有助于自己的长远发展。

第三,就是坚韧不拔。目标定了,基础有了,但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路上肯定会遇到挫折,遇到挫折的时候怎么面对?怎么解决?怎么寻求突破的方向?这个时候首先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一定要坚信自己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去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只有一路坚持走下去,你才可能是第一个见到曙光的人。

第四,我觉得非常重要,就是团队协作。一个人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要想取得成功必然需要团队协作,所以要有和自己互补协作的核心团队,合理分工,朝着一个方向共同攻关。这就是我在研究过程中的一点体会,送给年轻医生,也希望能和他们共勉。”

项目团队合影

小结

The Health

打好基础、树立目标、坚韧不拔、团队合作,正是做到了这四点,张曦教授才能带领团队走到了今天,迎来了曙光。提及下一步的研究计划,张曦教授提到了在基础研究的深层次挖掘同时将追寻更多的临床转化,从成功救治26个省市700多例难治耐药白血病患者到未来造福全国乃至全世界更多的白血病患者。衷心希望张曦教授能带领团队走得更远,为医学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9年第8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