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棒棒

《最后的棒棒》——看退伍军人的电影人蜕变史

近期,各大影视资讯纷纷报道了由高分网络纪录片改编的电影《最后的棒棒》。

棒棒——重庆对一个特定群体(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称呼。改革开放之初,山城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一个特殊的行业——山城棒棒军。他们爬坡上坎,肩上扛着一米长的竹棒,棒子上系着两根青色的尼龙绳,沿街游荡揽活,他们是重庆街头的临时搬运工,被重庆市民称为“棒棒军”,也成为当地独有的文化符号。这些棒棒军不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华,也挑走了属于自己的年代。

随着社会发展,这个特殊的群体即将消逝。2014年,一名退役中校何苦扛起一根棒棒开始了自己的追寻——亲身体验棒棒的苦辣人生,并且用镜头全程记录。何苦怀揣1300元生活费的加入“棒棒”大军,开始了自己的“棒棒”生涯。

为了拍摄该片,何苦请了一位摄像师,而在何苦入住棒棒们聚居的住处自力巷53号后,摄像师看到要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生活和拍摄时,足足沉默了半分钟。后来为了辞职,摄像师甚至故意在拍摄时撞到树上,头上起了好大的包,但最后还是被何苦挽留下来了。

2016年,由何苦自编自导的13集纪录剧集《最后的棒棒》网络首播,豆瓣评分9.7。2018年8月17日,该片以同名纪录剧集为基础改编的励志纪实电影上映。99分钟的电影总成本未超过2万元。

在这个影视市场如日中天,爆款频出的时代,无数的从业者都在拼命地忙着商业片的运作。而何苦导演或许是受限于经费,或许是对于棒棒行业的特殊情感,把自己变成棒棒军的一员,1300元、三百多个日夜,对片子的投入程度可见一斑。全民逐利的时代,或许观众只看见了电影的营销力度、电影票房。有几个有心的观众真的可以走进影片人物,窥见主创的创作初心?

电影上映三天57万票房,豆瓣6.6。而同期热映的《西虹市首富》、《一出好戏》等商业片,却以每天数以亿计的票房增长。相比剧版,电影的差评不断,制作粗糙、剧情跳跃等……有谁能想到电影的制作成本才两万?

没有名导、名演员,没做过营销的院线电影近些年从来没听说过。两万的制作成本更是闻所未闻。讲述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励志纪录片自然不是市场的主流主题,但是这样的内容,这样的创作过程却值得一看,电影背后的创作过程更是一部真实的励志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