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赵婷婷)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张建东现场发布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服务行动计划》。根据计划,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共设立5个志愿服务项目,包括:前期志愿者项目、测试赛志愿者项目、赛会志愿者项目、城市志愿者项目、志愿服务遗产转化项目。为扩大公众参与,将设立宣传动员、招募选拔、公益实践、教育培训、激励保留、岗位运行等6个运行计划。

张建东表示,北京将招募和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赛会志愿者队伍,开发和培养一支讲文明、重礼仪、热情高、素质好的城市志愿者队伍,构建参与广泛、开放包容、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项目体系,为奥运盛会的成功举办提供坚实保障,为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及中国志愿服务事业进步作出有力贡献。

为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办奥,京冀两地共青团视频发布了京冀地区“迎冬奥”志愿服务十大示范项目,如“守护红旗·迎接国庆”圆梦青春志愿服务项目、“冰雪战士·我为先锋”滑雪战队旱雪技能培训项目、“放飞冬梦·闪亮青春”冬奥会宣讲志愿服务项目、“碧水蓝天·绿色办奥”生态环保志愿服务项目等,京冀两地将在5月11日组织志愿服务示范项目统一行动。

活动现场,我国首位冬奥会冠军、北京冬奥会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杨扬,冬奥冠军张虹,我国首位冬奥雪上项目男子冠军韩晓鹏,跨界运动员代表张培萌,著名演员、导演、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吴京,青年演员佟丽娅,与青年志愿者共同发出《奉献冬奥·圆梦未来》倡议,号召全球志愿者积极参与和投身北京冬奥志愿服务。

为了更好地加强冬奥宣传、充分展示和服务北京“双奥之城”建设,北京全新体育卫视——冬奥纪实频道于5月10日零时起上星播出。作为北京冬奥组委官方发布平台,冬奥纪实频道在保留原有体育频道的基础上,策划推出了《2022》《我与奥运》《冬奥大家谈》《奥运故事会》《双奥之城》《冰雪微课堂》等多档栏目,将第一时间讲述奥运故事,传授冬奥知识和运动技能,记录城市与奥运梦想的交汇融合。目前,该频道在全国26个省区市落地,有近3亿观众。同时,北京冬奥纪实频道将适时升级为4K超高清频道,不断提升传播影响力。

对话

赛会志愿者全球招募将于12月正式启动

对话人:北京冬奥组委人力资源部部长闫成

北青报:这次冬奥会志愿者团队将达到怎样的规模?人员构成有哪些特点?

闫成: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服务工作将设立5个项目。这5个项目贯穿了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和赛时运行全过程,彼此关联、融会贯通,比如,前期志愿者和测试赛志愿者都将最大限度地保留转化成赛会志愿者。

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是赛会志愿者项目,也就是在奥运赛时,直接参与到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运行保障工作的这一类志愿者。按照目前我们同国际奥委会商定的第二版人员计划,冬奥会赛会志愿者计划招募2.7万人,冬残奥会志愿者计划招募1.2万人。从人员构成上来看,主要分为通用志愿者和专业志愿者,对于冬奥会而言,专业志愿者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特别是体育专业志愿者需要掌握比较娴熟的冰雪运动技能。因此,我们鼓励掌握冰雪运动技能的运动员报名申请专业志愿者,充分发挥其特长。

按照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等相关国际组织的工作安排,冬奥组委将在赛前两年启动赛会志愿者全球招募工作。我们已经明确,在2019年12月,正式启动这项里程碑任务。届时,冬奥组委将发布招募公告,明确招募规则、程序以及选拔方式等。我们将接受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志愿者申请人的报名,依托赛会志愿者全球招募网络平台接受报名申请。需要说明的是,北京冬奥组委是唯一合法的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会志愿者招募机构。经冬奥组委授权或委托,相关拥有法人资格的境内外组织或机构可以开展赛会志愿者招募工作。

北青报:相比2008年夏奥会,冬奥会志愿者队伍有怎样的变化?

闫成:相比2008年夏奥会而言,冬奥会志愿者总体规模要小一些,这主要是从降低办奥成本、促进奥运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考量的。但为了充分考虑社会公众的参与热情,我们还是要从不同维度去搭建社会力量参与办奥的平台,比如,冬奥组委将会同主办城市在测试赛和冬奥会赛时,招募8万-10万名城市志愿者承担城市运行保障工作;再比如,我们将在5月11日推出“迎冬奥”志愿服务十大示范项目,一直延续到冬奥会赛时,以满足社会公众的参与热情,把冬奥会筹办工作过程变成增强群众参与感、获得感的过程。

北青报:对于海外华侨华人和外国人,志愿者报名途径以及培训计划有什么不同?

闫成:冬奥组委将采取团体报名与个人报名相结合、公开招募与定向招募相结合、网络申请与书面申请相结合的方式招募赛会志愿者。赛会志愿者主要有6类来源,具体包括:高校本专科生及研究生志愿者、中学生志愿者、各省区市志愿者、港澳台志愿者、海外华侨华人志愿者、国际志愿者。这6类志愿者的招募方式及报名途径基本相同。一方面,个人可通过网络提交报名申请;另一方面,冬奥组委将授权或委托相关组织机构进行动员,在当地组织团体式报名。

对于海外华侨华人和外国人,报名申请会更简化一些,特别是在信息采集环节,会以国际社会接受度较高的方式来设计实施。所有赛会志愿者都将在赛前接受培训。包括: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场馆和岗位培训等内容。其中,既有理论培训,也有公益实践活动。考虑到地理位置和出入境等因素,对于海外华侨华人和外国人,一般可以通过网络接受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并在赛前7-10天到岗接受场馆和岗位培训。

北青报:北京冬奥组委将用哪些方式召唤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再次服务于冬奥会和冬残奥会?

闫成:2008年夏奥会时,我在鸟巢工作,是“鸟巢一代”成长发展的见证人。人,是夏奥会给冬奥会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冬奥组委对曾经参与过夏奥会的志愿者、历届奥运会的志愿者都很重视。我们专门组织过一次“从2008-2018:十年故事会”活动,邀请曾经的奥运志愿者们回家看看,这是对志愿者的尊重和礼遇。

现在,我们正在设计志愿者标识系统。我们还将用微笑、形象大使、主题歌曲等元素,去唤醒那一代人的奥运情结。从夏奥会到冬奥会,不同的元素,同样的寓意,将在继承与发展中,展现出新时代志愿者的风貌。无论是老志愿者还是新志愿者,他们都将成为新时代的志愿者,都将被冬奥梦的光辉所感染,在奥林匹克旗帜下,迎接2022,奋发有为地走向未来。

文/本报记者 赵婷婷

延伸

今年将培训2000名国内技术官员

如何解决我国承办大型冬季赛事人才不足、竞赛组织人才培养难度大的问题?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部长佟立新表示,在人才培养方面,北京冬奥组委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今年将重点培训2000名国内技术官员。

冬奥赛区新建45个气象站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是第一次在大陆季风性气候地区举办,冬季的气候特点是低温、大风、干燥、少雪。据佟立新介绍,从今年2月4日-20日冬奥会同期的气象资料来看,延庆赛区和张家口赛区均经历了5次大风降温过程,平均影响在2-3天左右。

受来自于西伯利亚强冷空气带来的大风和降温的影响,雪上项目比赛受气象因素影响较大,比赛日程出现变化的概率很大,赛事气象服务的保障面临很大的考验。为此,北京冬奥组委在赛区建设了海坨山、康保2部天气雷达以及45个气象站开展气象观测,研究山地天气变化的规律。同时,将组织研发更为精细、快速的分钟级、百米级气象预报系统,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度。下一步,还将推进防风专家的聘任工作和防风方案的制定。

北京冬奥会将设7个大项竞赛项目

据佟立新介绍,北京冬奥会每日竞赛日程草案已经初步拟定。单元竞赛日程将于今年年底提交国际奥委会审批。北京2022年冬奥会共设7个大项、15个分项和109个小项竞赛项目。

相比平昌冬奥会新增了7个小项,分别为自由式滑雪男子大跳台、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混合团体、单板滑雪障碍追逐混合团体、跳台滑雪混合团体、女子单人雪车、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另外,北京冬奥会还产生了2项新增配额的小项,分别是混合双人冰壶增加2支队伍,共10支参赛队;女子冰球增加2支队伍,共10支参赛队。

佟立新透露,目前冬奥会雪上项目大型体育器材已经进入采购流程,压雪机已完成公开招标;高山滑雪和首钢大跳台两个比赛场地的安全防护类大型体育器材已完成公开招标;雪地摩托正在进行招标,预计5月初完成招标工作;全地形车已启动前期招标工作。冰上项目大型体育器材已进入采购流程,板墙已完成前期招标工作,现处于最终合同定稿阶段。

今年将培训2000名国内技术官员

佟立新表示,北京冬奥会竞赛组织人才主要包括三类,分别是国际技术官员和国内技术官员及山地运行、制冰团队等场地管理人才,此外还需要大量的体育专业志愿者来从事辅助性工作。

在培养竞赛组织人才方面,北京冬奥组委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邀请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推荐赛道设计和建设、赛事管理、山地运行、制冰造雪、电视制作等外籍专家28人为北京冬奥会整体筹办工作提供参谋和指导。目前,北京冬奥组委已完成12名专家的聘任工作,另有11名专家的聘任工作已经启动。

“我们将依靠国家协会重点培养国内技术官员,目前累计培训近1000人,今年我们的培训计划是2000人。”佟立新表示,北京冬奥组委还将依靠属地政府和业主单位培养和锻炼场馆运行、山地运行、制冰浇冰等团队,依靠体育高校、俱乐部、训练基地等社会力量,开展和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和志愿者。

文/本报记者 赵婷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