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类髓系造血干细胞异常克隆所导致的疾病,表现为造血功能衰竭,髓系分化及发育异常,具有病态造血和无效造血所导致的血细胞减少的特点,严重者还具有高风险转化为急性白血病(AML)的可能,据统计转白率约30%~40%。当疾病转化为AML后,其对化疗方案的敏感性甚至比原发AML还差,治疗效果及预后远不如原发白血病。

MDS 的确诊现今尚无金标准,一般结合MDS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为主。MDS诊断至少需满足两个必要条件、一个确定标准。必要条件:a.持续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HB<110 g/L、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1.5×109/L、PLT<100×109/L;b.排除其他导致血细胞减少和发育异常的造血及非造血系统疾病。确定标准:a.发育异常:骨髓涂片中红系、粒系、巨核系中发育异常细胞的比例≥10%;b.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占有核红细胞比例≥15%;c.骨髓涂片中原始细胞达5%-19%;d .存在常见的MDS染色体畸变。

MDS存在高度的异质性,初治MDS患者40%~70%存在染色体异常,继发MDS患者达到95%以上存在染色体畸变。MDS的治疗及预后评估亦存在差异性,需要个体化治疗,目前世界上用于评估预后的预后积分系统很多,公认的主要有IPSS、IPSS-R和WPSS,2014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明确提出将这三种预后积分系统用于临床对于MDS预后的评估和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

运用IPSS、WPSS和IPSS-R对于MDS进行预后评估,无论是对于评估MDS患者预后还是指导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都至关重要。虽然大多数MDS患者的临床症状大致相似,但MDS各亚型发展进程可能完全不同。MDS的病情进展的异质性使得运用IPSS、WPSS和IPSS-R评价患者预后变得尤为重要。

在 MDS患者的治疗方面,因为病患的自然病史和预后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故治疗宜采取个体化。相对低危组和相对高危组的MDS患者的治疗应做出区分:

1.对于相对低危(IPSS:低危/中危-1组;WPSS:极低危、低危、中危组;IPSS-R:极低危、低危、中危组)的患者,无预后不良的核型及严重症状的MDS患者应以采取以中药为主,包括输血、细胞因子和免疫治疗等的综合方法。当患者出现严重的血细胞减少、依赖输血或原始细胞增多症状时,则考虑采用去甲基化药物(如地西他滨、阿扎胞苷、三氧化二砷)进行治疗;如果MDS病患年龄小于65岁,还可考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2.对于相对高危(IPSS:中危-2、高危组;WPSS:高危、极高危组;IPSS-R:中危、高危、极高危组)的MDS患者,如果年龄小于65岁且有供者来源者,应尽量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无供者来源的以及年龄大于65岁的患者,则应及时使用去甲基化药物(如地西他滨、阿扎胞苷、三氧化二砷)进行治疗。对于拒绝化疗或者不符合化疗条件的患者,联合应用中药可以起到延缓疾病发展,延长患者生存期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