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庭坚书法风格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九行书”,《松风阁诗帖》为黄庭坚晚年作品,也是黄庭坚的行书代表作。

黄庭坚行笔强劲有力,下笔如斩钉截铁而富有弹性。黄庭坚作行草如作楷书,点划精神,一丝不苟,却又特别灵动。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划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陡”,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有“画竹法作书”、“沉着痛快”之感。

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

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

二、松风阁在哪里?

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海拔 160 多米,古称樊山,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松风阁诗",歌咏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并表达对朋友的怀念。

三、《松风阁诗帖》艺术特点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 32.8 厘米 ,横 219.2 厘米,全文计 29 行,153 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松风阁诗》的结体,用笔,章法都很奇特,其结体有两个特点:

一是内紧外放,紧处亦见奇肆,放处倍添神采,其规律是主笔尽量向外辐射,横画向左,竖画向下,撇捺则左右纵横开张,与紧束的中宫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是欹侧多姿。其字如风枝雨叶,偃蹇横斜;又如谢家子弟,不冠不履。

《松风阁诗》的用笔亦十分精到,纵观全篇点画,厚劲挺,擒纵得体,浓纤刚柔,尽如人意,长笔遒逸,短画紧洁,抑扬顿挫,提按分明,虽然如游龙舞凤,处处飞动,却也笔笔着实,没有丝毫的懈怠和软滑。

《松风阁诗》的章法奇诡跌宕,扣人心弦,字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收或放,或藏或露,密相间,穿插争让,出没奔轶,超逸绝尘。

释文:依山筑阁见平川。夜阑箕斗插屋椽。我来名之意适然。老松魁梧数百年。斧斤所赦令参天。风鸣娲皇五十弦。洗耳不须菩萨泉。嘉二三(以上二字倒置)子甚好贤。力贫买酒醉此筵。夜雨鸣廊到晓悬。相看不归卧僧毡。泉枯石燥复潺湲。山川光晖为我妍。野僧早(此字点去)旱饥不能饘。晓见寒溪有炊烟。东坡道人已沈泉。张侯何时到眼前。钓台惊涛可昼眠。怡亭看篆蛟龙缠。安得此身脱拘挛。舟载诸友长周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