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麻醉科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不但需要配合好所有术者,还要配合所有有舒适化医疗需求科室的工作,这就需要和很多在专业上非常优秀的人沟通,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这对麻醉医生来说要求很高,但唯有这样才能达成更好的共识。临床工作中需要面对所有手术科室和有舒适化医疗需求的其它科室,从麻醉工作对细节的要求来说,女性细致的天性、换位思考的习惯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也适合做麻醉。

姚兰主任 | 做智慧女人,拥魅力人生

撰稿 | 崔晶

博览群书,成就时尚气质女人

如何使自己更加智慧?第一要多读书,通过学习与思考得到更多的间接经验,吸取智慧。读哲学书籍,学会反思培养大气;读专业书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培养才气;读休闲生活类书籍,拓展视野培养灵气。博览群书、善于思考、不断探索、敢于创新,同时拥有丰富的专业工作经验、处理问题及与人相处的多角度思考,智慧女人在工作中的表现留给人游刃有余的印象。

利落的短发、从小习舞练就和保持优雅的身姿,眼神中透露着自信而温和的光芒,自然的微笑中有着对自我的认可和对他人的尊重,她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姚兰主任。

◆麻辣小杜:我知道您平时要负责科室的工作,科室包括麻醉科手术部、疼痛科,还有一些学会的各种任职工作,同时还是家庭主妇,处在非常忙碌的状态。那么您日常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放松自己的呢?

◆姚兰主任:放松自己的方式挺多的,我有一个特别的爱好,那就是看书。另外,因为我是女性嘛,购物也是很好的放松啊;还有就是朋友、家庭聚会等,都是我特别喜欢的放松方式。

◆麻辣小杜:我听人讲起您还珍藏着30年前的一些时尚杂志呢?

◆姚兰主任:是的,因为性格爱好和从小习舞的原因,我对时尚还是非常关注的。从30年前开始,一直持续的关注并从中吸取营养。作为一个职业女性,我希望自己优质地胜任工作,保持生活愉快,多吸取方方面面的直接与间接经验,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是有帮助的。

随即,姚兰主任随意翻出一本时尚杂志,深情的朗读了一段,现场的工作人员都沉寂在这宁静的朗读气氛中。

时尚代表着时代的审美,它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谈到时尚姚兰主任可谓是工作及其繁忙的医务工作者中的一个典型时尚代表。访谈中她温文尔雅讲到:“实际上,时尚是一个轮回,很多年前大家喜欢的东西,过了十年、十五年、二十年会再次回到原点重新出发……,大家的审美可以在不断与时代同进的同时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

她年轻的时候就很注重培养时尚的审美观,无论工作多么紧张劳碌,属于自己的时间多么有限,她总会在静谧无工作的夜晚安静地在睡前读上一两个小时的书,放松的同时不断地充实自己。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不断地多方位学习,在紧张的工作之外,跟紧时代步伐、时尚潮流,做一个有趣味的人,有眼界且心胸开阔。麻醉医生是一个非常忙碌而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充分利用碎片时间的学习方式很重要。

她阅读广泛,除了专业书籍之外,经济、哲学等各类书籍都会有选择去阅读,姚兰主任还对心理学有着较深的造诣,她说:

“我现在担任管理者的工作,学一些心理学,能够帮助我认知各种性格不同的人,适应和包容是工作的一部分。过去有些时候大家会觉得这个人有这个那个方面的缺点,你读了心里学方面的书籍之后会明白,实际上他出生和成长的环境、自我认知的能力、反思纠偏的能力,方方面面对他的影响决定了他的思考模式。现在我再来看的话,会认为这是他身上的一个特质”。

通过学习心理学得到很多正面启发,可以更好的了解科室医护、技师、护工等出生不同、性格迥异、学习和反思有差异的员工,针对不同性格的工作人员,努力挖掘他们的优秀特质、给予更好的定位、拓展出更大的发展空间,是有益的。

大家看到她每一次出席活动时总是那么优雅而知性,而优雅的气质与丰厚的知识底蕴是分不开的。女人的真正魅力来源于好的性格及其好的素质构成特有的气质,这是一种内在的人格魅力的折射。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职业女性需不断提升完善丰富自己,热爱自己的专业,无论什么年龄,保有自己独特的美好气质会让人喜爱,愿意接近。

温柔果敢,工作中尽显女性独特优势

女人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更多的是战胜自己,而不是战胜他人;更多的是与他人精诚合作,而不是有我无他。

◆麻辣小杜:您作为女性医生,也是科室领导,您认为女性的特质在我们高风险高强度的麻醉工作中有优势吗?

◆姚兰主任:女性性格沉稳、细致,手术科室男医生多,在沟通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得到帮助,哈哈,也希望和鼓励他们更有绅士风度。

职场中男性相对来说比较强势一些,性别差异也无需回避。作为女性,以柔克刚则是另一种优势。

“我理解的管理首先是理,把工作中的问题理顺、解决好,让大家走起来更加顺利,首先管好自己再带动他人,而不是过分强调管,更不是把人管得紧紧的死死的;尤其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限制了大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本末倒置了。”

麻醉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科室,平是平顺、台则是支撑,支撑起一方平顺就意味着安全与效率。临床工作中需要面对所有手术科室和有舒适化医疗需求的其它科室,从麻醉工作对细节的要求来说,女性细致的天性、换位思考的习惯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也适合做麻醉。

潜意识里的完美主义和一旦承诺即要努力达成的习惯,让她从担任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麻醉科主任以来,经常在手术间、在学术交流场所,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亲力亲为指导带领大家做好危重患者手术的麻醉,有时甚至通宵达旦,给术者坚定的支持,圆每一位优秀外科医生的英雄梦,助力患者的优质转归。

她接手每一台术者和患者认为获益大于风险的手术麻醉,鼓励主麻、副麻认真准备、勇敢作为,让每一位患者尤其是高危手术麻醉患者安全离开手术台,进入恢复阶段,而我们的麻醉医师也得到更好的锻炼与成长。

在临床工作中她一直跟大家强调“实力”的重要,麻醉医师需要用实力说话,重视年轻医生的培养。

“麻醉科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不但需要配合好所有术者,还要配合所有有舒适化医疗需求科室的工作,这就需要和很多在专业上非常优秀的人沟通,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这对麻醉医生来说要求很高,但唯有这样才能达成更好的共识。因为生命没有暂停键,更没有重来键!”

一位哲人曾说过:“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犹如是艘陆地上的船,永远不能到达人生大海的彼岸。一个不会沟通的人,犹如没有根系的树,注定无法生长和生存”。

在工作中愿意沟通、善于沟通,选择正确的途径、方法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让别人了解进而理解你的意图,支持你就不再是困难的事情,相信大家都是有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

访谈中姚兰主任始终保持微笑:“在我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中我觉得还有一件事也很重要,就是与人与事的诚意。你的诚意假以时日是会被你的合作者以及患者及家属看到的。如果你是有诚意的人,你就不愁你的合作伙伴对你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和评价,看看他们对你的支持你就明白了。良好的沟通能够使彼此容易了解,使决策更加合理、有效地得以宣贯和执行”。

“刚开始执业的时候,配合其他科室工作,尤其是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或多或少有些抵触心理。多沟通,知道别人要什么,也让别人了解自己在干什么。当自己的经验还没有那么丰富的时候,不要急于下结论,要去强大自己的实力和内心,当你实力更强,经验更丰富的时候,同样一句话你完全有不一样的解读。例如,当台上出现危机情况时,有些急脾气的外科医生会吵吵,甚至是对麻醉工作指手画脚,很多人可能把这理解为不信任,而我却认为这是他们在发出求救信号”。

医生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专业,是和人命打交道的,人命可不是儿戏,所以不断批判性地学习,不断积累经验并反思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认知的加深,以及药物及监测手段的完善,我们在专业上一定会越飞越高。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持好心情的源泉,也是我们工作顺畅的重要因素,更是女性在生活上、事业上的重要资源。善于交朋友的优势,往往更容易助力工作获得成功。

良师劝诫,回首重返麻醉心路历程

◆麻辣小杜:“近几年关于麻醉医生工作倦怠的调研发现,在医疗界,麻醉医生的个人成就感相对较低,据悉很多麻醉界的大咖也曾出现过职业倦怠。姚兰主任有这方面的感受吗?”

◆姚兰主任感慨:“说心里话,女生选择麻醉专业,有不愿意去大内科去写病历,在外科又体力不支的嫌疑,多半是比较聪明的一伙人(笑)。一路走来,也曾经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过质疑,也曾年少轻狂。刚刚开始从业的时候,觉得自己很聪明呀,很能干呀,总是做一些配合别人的工作,没有成就感。但麻醉就是配合术者工作的,这是由我们选择的这个专业决定的呀,过去少有反思。”

她顿了一下,继续说道:“麻醉是什么?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思考,麻醉不仅仅是让病人安全、无痛、助力患者好转归,还有就是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前提下给术者创造最佳的手术条件,这是由我们的工作性质决定的,而不是其他。年轻的时候没有把这些想清楚,没有做好一旦选择就需要接受由此带来的一切的思想准备。年轻的我曾经三次提出辞职,更希望做一些新鲜的、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下海大浪潮的涌进,准备加入国际化大公司并接到了他们的橄榄枝(哈哈)。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专业认知及能力的不断提升,我现在觉得做一个优秀的麻醉医生是真的很有价值,真的能够跟术者一起帮到很多患者,所以我越来越觉得麻醉医生作为一个围术期的医生是非常非常有价值的,特别希望我们每一个麻醉医护都认知到和感受到。”

姚兰主任在访谈中多次提及自己的第一任科主任于德水教授,如果不是老领导的多次劝诫和一次又一次的诚意挽留,相信自己早已脱离麻醉这个群体。

出身于军人家庭的她从小家教比较严,一直在一个正能量的环境下长大,并养成了读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静下心来明确自己将重返麻醉岗位后,尤其是逐步走上管理岗位,非常希望可以在个人职业生涯的后半段挑战一下自己。

经过多番考量,毅然决定离开职业生涯第一站,那个真真正正成长为一个合格的麻醉医师并留下很多美好回忆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党支部书记的岗位,离开在那里结交多年的好朋友和工作伙伴,来到这个参与前期部分开业准备工作的、刚刚成立的、年轻的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发展麻醉科手术部疼痛科的管理工作。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作为中国非公立医院的代表,背靠北京大学具有很好的优势。非公立医院是中国医改的探路石,和公立医院比较有弱视也有优势,机制相对更加灵活;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部分患者愿意多花一些钱,换取和享受舒适化医疗的更好的感受。有些部分是公立医院目前做不到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改革的所需。非公立医院的成长需要一个探索的时间,我们要对它保持宽容和耐心”。

她外表温婉但工作起来十分果敢,无论是她个人还是带领的团队,上下一心不断奋进,收获了很多荣誉:蝉联荣获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优秀集体奖、医疗优秀奖、优质服务先进集体奖、优秀科教集体和个人奖、优秀教师讲课比赛奖及北大方正集团先进基层党组织、方正之星、方正集团优秀党务工作者,新青年麻醉论坛2017、2018优秀病例,中国医师协会舒适化医疗微电影比赛优秀导演奖等诸多奖项。

迄今没有主动停一台术者和患者都认为获益大于风险的手术麻醉,并持续关注患者转归,并以此为目标不断提升麻醉质量。

因材施教,适合自己的才是更好的。在培养年轻医生方面她总是给予更多的机会和空间以及耐心和包容,引导和推进他们在职业路上健康成长。

“年轻医生应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做科研,不要为文章而科研。鼓励大家各尽其职,人尽其才,不苛求自己,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适当的在保障健康有长足发展的前提下给予适当压力。医生是要有内心驱动力的,自己愿意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甚至可以求助朋友、长辈、领导一起来发现潜力所在。如果实在没有兴趣做科研,那就做一个好医生也是不错的,千万不要千人一面”。

她鼓励大家,建立在好的临床思考基础上总结、感悟,才会有一个好的传承与分享,可谓教学;有好的临床思维,带着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去科研,应该离科研的本质更接近。国际医院麻醉科这些年完成了很多疑难危重患者的手术麻醉,让合作者夸赞和尊重是这个集体非常愉悦和享受的事情。由此还有好的教学与科研、专利出现,实现了她鼓励大家的去实现的愿景“尊重是靠实力和沟通赢得的,不是要来的”。

◆麻辣小杜:“您对科室的期待和规划是什么?”

◆姚兰主任:“第一,每个人都要进一步夯实自己的实力;把基础重新构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第二:会沟通,让合作者之间愉快工作在一起。希望术者、患者看见麻醉医师就有了安全感;第三:建设好我们“向上、向善”的家文化,希望大家把科室当成一个家,把自己当成一个家人,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相互感激,相互理解,大家为家,家为大家。”

麻醉医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高风险高强度的工作,身后需要有一个付出很多的家庭。作为管理者需要重视科室文化建设,因为科室文化是科室的精神源泉和发展的原动力。我们举办了医护家属走进手术室的参观交流活动,并安排子女给他们的家人送上代表感激的鲜花,同时让家人更好地了解我们工作场景和特殊性,促进家人之间的理解。温馨的科室文化使来自五湖四海的医护有家的温暖,建立起良好的工作氛围。

专注事业,也要懂得享受生活

有知识、有智慧、懂生活,优雅的女人会平衡事业和家庭。“我天性不是很喜欢竞争的人,我更多的是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好好享受生活,也很愿意做一个为别人的成就鼓掌的人。

作为母亲陪伴孩子成长并和她一起自己再成长一次,做她人生中的好朋友是她很享受的事情。回顾自己的家庭,有了孩子之后尤其是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遇事儿商量着来,很少强迫孩子做什么,引导和尊重着一步步成长。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自我意识不断加强,教育孩子是一个了解、理解和尊重的过程,与孩子相伴也是自己自我再成长的过程,学会了相互包容与相互理解。孩子也成为人生中的一个非常好的朋友,这是一个非常幸福的过程。” 长大了的孩子在学业路上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案。

她无疑是一个幸运的女性,在家庭上和事业上,懂得在辛苦和忙碌中调试出一份别样的宁静,懂得在工作中收放自如、乐观向上,在生活中保有品位、真诚和善良。能让自己快乐是一种能力,能带给别人快乐是一种美德。

人物简介

姚兰,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麻醉手术部、疼痛科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麻醉学系委员。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麻醉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北京非公医疗机构麻醉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腹膜后与盆底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围术期器官保护分会常委,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小儿麻醉分会常委,北京市中西医结合麻醉学会分会常委,北京医师协会腹膜后肿瘤专科医师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北京市小儿麻醉学分会委员,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麻醉技术创新与推广分会委员,中国教育促进会麻醉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麻醉学分会第十三届委员,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委员会专家,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专家。日本国立儿童医院研修学习。参与8部专著撰写(一部在美国出版),作为第一和责任作者发表论著40余篇(SCI5篇)。

致谢名单

撰稿 | 崔晶

后期 | 朱玲

排版 | 肖卓

出品方 | 新青年麻醉论坛《麻辣小杜访谈录》节目组

制片方 | 四川国瑞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制片人 | 麻辣小杜

主 编 | 周祥勇 李宝申 平社强 万承光

拍摄制作团队 | 绯比视觉影视传媒

协助拍摄人员|崔晶、解霄燕

《麻辣小杜访谈录》

第一季主题为:醉动人生,通过深入访谈全国10名顶级麻醉专家,探索他们工作之外的运动爱好,了解他们的职业规划、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及处理方式。通过专家们的成长经历,指引我们年轻麻醉医生直面生活中的焦头烂额,勇于接受临床工作中的性命相托,热爱运功,健康工作,快乐生活!

有奖留言

本期留言获得点赞最多的前5名战友,将会收到《麻辣小杜访谈录》节目组特别订制的中国风如意造型高速传输16G内存U盘。统计时间截止到本文发出后3天整。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