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有过投降经历的降将不少,就拿“一吕二赵三典韦”这个三国二十四名将来说,如果以演义来衡量的话其中吕布,关羽,马超,黄忠,太史慈,张辽,张郃,徐晃,庞德,魏延,张绣,姜维等人都有过投降的经历,刚好占了二十四名将的一半,从中可见三国时期降将实在是不足为奇。不过有一点让人感觉到奇怪的是,除开其他诸侯不提,以曹操刘备孙权来做对比的话你会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曹操刘备都各自有不少降将,比如二十四名将中的张辽徐晃张郃庞德张绣等人都是不同时期投降曹操的,马超黄忠魏延则是刘备麾下降将,二十四名将中江东真正的降将只有太史慈一人,连甘宁都不是(甘宁是在黄祖手下时不得重用,在苏飞的帮助下带了一批人主动投奔孙权的,并非是战败或者是情势所迫下投降的),那么曹操和刘备麾下降将不少, 为何孙权麾下却是屈指可数? 五子良将有三人是降将(张辽张郃徐晃),五虎上将也有两人是降将(马超黄忠),为何江东十二虎臣无一人是降将?原因其实并不复杂。

曹操刘备麾下降将不少,为何孙权麾下却是屈指可数?原因并不复杂

第一,东吴的立国过程相对简单,孙策靠着父亲孙坚的旧部渡江横扫江东六郡奠定江东基业后不久遇刺身亡,孙权掌江东大权后开拓进取不如孙策,在孙权时代除了周瑜夺取南郡和吕蒙袭取荆州两次主动进攻取得了胜利,其他几次合肥之战几乎都是大败而回;所以你会看到凡是孙权主动进攻的都输了(周瑜和吕蒙那两次除外,吕蒙袭取荆州得到了糜芳傅士仁和潘濬三大降将),反而是几次大型的防守反击战比如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和曹丕三路伐吴孙权都取得大胜,一个防守多于进攻而且进攻大多数是大败的孙权想要得到降将也没那么多机会哈。

曹操刘备麾下降将不少,为何孙权麾下却是屈指可数?原因并不复杂

反观曹操和刘备,两人的江山都是从马上得来的:张辽徐晃张郃张绣臧霸等人是曹操平定北方各路诸侯时相继得到的降将,文聘是南下荆州时得到的,庞德是平定汉中时得到的。刘备的立国最为艰难经历过的战事也多,比如攻取荆南四郡,攻取西川,和曹操争夺汉中,兴兵伐吴等等,马超黄忠魏延也是在不同时期归降于他麾下的,曹操刘备战事一多自然得到降将的机会也更多,这一点孙权显然不能比。

曹操刘备麾下降将不少,为何孙权麾下却是屈指可数?原因并不复杂

第二,以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江东十二虎臣来看,程普、黄盖、韩当三人是孙坚时老将,蒋钦、周泰、陈武、董袭四人是孙策平定江东时主动投奔而来的,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五人是孙权时期投奔的;以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大都督来看,周瑜是孙策好友,鲁肃是周瑜介绍而来的,吕蒙也是很早就在孙策麾下效力,陆逊则是出自于江东大族,江东十二虎臣和四大都督没有一人是降将似乎能说明点问题。

曹操刘备麾下降将不少,为何孙权麾下却是屈指可数?原因并不复杂

曹操刘备麾下降将不少,为何孙权麾下却是屈指可数?原因并不复杂

第三,和曹魏蜀汉不同,东吴的兵制有点特别那就是领兵大将手下的士卒很多都是他们自己的部曲和私兵,有一定的独立性,这种具有排他性的特殊兵制使得外来人员比较难以立足也是造成东吴降将较少的原因之一。正是因为上述诸多原因才使得孙权麾下真正有名的降将唯独太史慈一人,而太史慈其实还是孙策收降的,至于糜芳和傅士仁等人不提也罢,毕竟他们的投降和战败投降还是有所不同的。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