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就是生产力,今天说的“生产”力,可不是我们通常说的真正经济意义上的生产力,而是最原始的生产力,那就是繁衍子孙后代的“生产”。

但是在明清两朝,由于对科技的忽视或者了解得不太深入,让自然界的一个敌人打败了九州一统的皇帝。

皇帝是幸福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只要有足够的生命力,龙种遍布不是问题。

但是,在明朝,有一个皇帝却断子绝孙,不得不把龙椅让给了弟弟,自己也就活了22岁。

他就是天启皇帝朱由校,本来他的后宫为他生下了三男三女,但是,没有一个长大成人,全部夭折了。

皇帝的孩子竟然养不大,普通老百姓的孩子反而粗茶糙饭活得好好的。

明朝一个大太监给出了谜底,他写了一本书叫《酌中志》,这本书是记载明朝皇宫内情最有权威的一本书。

因为这个太监名气不大才气不小,他叫刘若愚。从小出生书香门第,受过良好的教育。

俗话说得好:“知识在哪儿都是力量!”

刘若愚凭着自己的知识,在皇宫内混的一直不错,天启年间,他担任了皇宫内的秘书长,主管后勤。

朱由校撒手西去后,崇祯皇帝也就是朱由检开始清算魏忠贤,刘若愚自然也不能避嫌,虽然没做过什么回事,但是对“山头”势力还是要彻底铲除的。

这样,刘若愚做了10年的大牢。

在大牢里,刘若愚干什么?

只有两件事,第一写申诉状,自己没参与魏忠贤集团的反动势力;第二就是写了一本《酌中志》。

这本书解开了天启皇帝断子绝孙的秘密。

他在书中写道:“凡宫中所用红箩炭者……,而火气太炽,多能损人,倏令眩晕,昏迷发呕,大人尚可,皇子女婴幼何堪?凡乳母畏寒,皇子女或中此毒,屡致薨夭,良可痛也。”

刘若愚这个记载应该不会有夸张,在大牢里应该不会再写不实之词自找麻烦了。

在天启皇帝期间,应该有多名皇子女死于冬天用木炭取暖导致一氧化碳中毒。

想想也是,成年人包括皇后嫔妃和乳母在北方木炭取暖的屋子里还能时不时出去透透气。

但是,贵为龙子龙孙的皇子女是没人敢抱到冰寒刺骨的室外透风的,只能长时间在一氧化碳的毒害中早夭。

为什么紫禁城就独独没有烟囱呢,因为上好的红箩炭燃烧时是不冒烟的,所以也就不需要添置烟囱影响紫禁城整体美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