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良辅院士:脑胶质瘤人工智能探索 影像基因18分钟鉴别IDH突变

神外前沿讯,3月16日,第二届中国脑胶质瘤学术大会暨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在湖南长沙开幕。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周良辅院士做学术报告《人工智能在脑胶质瘤的应用及其他》,发言要点如下:

周良辅院士:脑胶质瘤人工智能探索 影像基因18分钟鉴别IDH突变

周良辅院士首先介绍了华山医院脑胶质瘤领域的人工智能探索,目前华山医院胶质瘤课题组和复旦大学数学系共同研究,用CNN卷积神经网络来分析T2/FLAIR对低级别胶质瘤IDH的鉴别,因为IDH靠免疫组化等检测手段的时间都很慢,而且都是静态的。

华山采用110例低级别胶质瘤进行回顾性研究,另外30例验证,用3.0T磁共振和AdaBoost等进行验证,我们首先组织出影像基因组学热图,再输入电脑进行验证和优化,并和IDH突变野生型相关。

周良辅院士:脑胶质瘤人工智能探索 影像基因18分钟鉴别IDH突变

得出的图像显示IDH突变多见于额下回/三角区、海马旁、颞叶、旁中央叶等,突变更倾向于球/圆形。

周良辅院士表示,我们发现这种方法预测的准确性相当不错,优点是动态的、很快速的18分钟就诊断出来IDH,但我们认为还需要大样本和多中心的研究。

周良辅院士随后大量分析了国际上人工智能(包括机器人)在神经外科领域的进展,除了射波刀之外,还没有一一项能成功应用在临床上的。另外,如果智能导航也算人工智能的话,周良辅院士指出导航能够帮助神经外科医生选择最佳入路。

为什么神经外科机器人应用不起来,周良辅院士指出有三个原因:第一起步虽早但进展缓慢;第二,颅脑解剖结构的特殊性;第三,对机器人的灵活和触觉等要求较高。

小结:虽然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应用前景诱人,但在胶质瘤领域的应用仍处在婴儿期,需要加强研发整合分子生物学和临床大数据的软件框架,开展前瞻性多中心的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