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糯米飯餈幹撒上白糖泡的茶是七都傳統的甜茶,名爲風枵茶。"枵",原指布類的絲縷稀疏而薄,宋應星《天工開物》中雲道:"又有蕉紗,乃閩中取芭蕉皮析緝爲之,輕細之甚,值賤而質枵,不可爲衣也。"糯米飯餈幹攤得十分輕薄,風都吹得動,故名"風枵"。由於泡茶的糯米飯餈幹攤得形如"蛋底",也俗稱"蛋底茶"。

2008年,七都風枵茶入選第二批吳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011年3月公佈雙塔橋村沈子林爲該項目傳承人。

風枵茶歷史悠久,在七都,農村裏在每年的春節即將到來之前,家家戶戶都要備好風枵,有的自己做,有的請人做,因糯米飯餈幹攤得形如蛋底,也稱“蛋底茶”。 大夥圍在一起喫風枵茶成了親友鄰里之間交流感情、和睦相處的重要內容,是一種風情濃郁、特色濃厚的民間風俗,一碗風枵茶寓意着一份甜美的祝福。

上等的風枵不厚不薄,白白淨淨。幹食香香脆脆,糯香可口;沸水沖泡食,加白糖成餛飩皮狀,通透澄淨,又香又糯又甜,可口怡人。在太湖流域農村裏會做風枵的大多已上了年紀,而做風枵很費力,要有耐勁,特別是手腕上的力。

風枵茶在民間有着很高的地位,就連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也品嚐過太湖邊這一特色甜茶,連聲稱道。有坊間歌謠唱得好:"洪釣一轉天爲雲,紙薄冰瑩鴨羽輕。看似平常最珍貴,只饋產婦與親朋。"

圍在一起喝風枵茶更是成了親友鄰里之間交流感情、和睦相處的重要內容,是一種風情濃郁、特色濃厚的民間習俗。

風枵茶的製作技巧

1、用大竈頭燒好一鍋糯米飯。糯米要浸透、淘淨,飯要燒得爛,水比平常要多一點,燒得幹了,風枵攤不勻,要起塊。

2、要尋好燒火的人,根據攤風枵的需要,隨時調整火候,火力要穩,不能一時大一時小。

3、攤風枵的鍋不能油膩,一般要禁燒葷一兩天,這樣的鍋纔好用。

4、用銅剷剷上一團糯米飯,放進燒湯的鍋裏攤平,要用巧勁,全靠手腕裏力度的掌握,要恰到好處,這樣攤出來的風枵纔會薄而均勻。

信息來源:文體站、網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