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故楚国的疆浧,应是在楚国东部边疆一带汉水西岸的沼泽泥水之地,“石城”,即郢中古城,今称湖北钟祥市。疆郢,原为疆浧,即汉水之畔的沼泽泥浆之地,后经楚君熊通(熊达)率领楚人填土平地,建成楚国之都,称疆郢。

哈尔滨 李少波

《楚居》载:“至武王酓达自宵徙居大,焉始【称王,祭祀致】福。 众不容于大,乃渭疆浧之波而宇人,焉抵今曰郢。 至文王自疆郢徙居湫郢,湫郢徙居樊郢,樊郢徙居为郢,为郢复徙居大郢,焉改名之曰福丘。”

疆郢,原为疆浧,即汉水之畔的沼泽泥浆之地,后经楚君熊通(熊达)率领楚人填土平地,建成楚国之都,称疆郢。从此楚人称都城为“郢”。疆郢,又称为:大、郊郢、免郢、福丘。

疆郢,古又称“石城”、“郢中古城”,即今湖北钟祥市。楚君熊通(熊达)在此自封为楚武王,成为春秋初期的小霸王,使楚国越入春秋之强国。武王之后,疆郢又为楚文王、楚堵敖、楚简王所居。

蓝郢,为楚庄王所居之都城,其地古称“蓝口”(浰口)、“蓝水县”,即今湖北钟祥市磷矿镇。后楚简王又居于此。

一、疆郢之地位及地形

1、疆郢之地理位置

(1)楚之“郢”的由来

楚国疆郢,原称为“疆浧”,是由原称“大”名之地,在其旁的沼泽地,填土扩建而成为城邑之地,筑建城池后而称其为疆郢。

浧:即泥、沉、满之意。古通“澄”。

《广韵》:泥滓也。

《集韵》:丑郢切,音逞。義同。

《管子·宙合篇》聖人之動靜,開闔,詘信,浧濡,取與之必因于時。《註》浧濡,猶言滑滯。

浧又曰:淀也。即浅的湖泊。

又《韵宝》古文澄字。註詳十二畫。原作徎下土。

故“浧”,实为沼泽泥水之地,后经人工“波而宇人”(即填土垫平),成为建造城邑之地,筑建城池后,君王所居而称为“郢”,楚人从此称国之都城为“郢”。

(2)疆浧

疆:从土,从弓,从畺(田界)。从“弓”,表示以弓记步,即以弓来丈量土地。本义:田界、地界。

《说文》:畺,界也。从田,三其界画也。指事。

《周礼·大司徒》:制其畿疆而沟封之。

疆,即划定的界限。又边疆,即划定界限之边缘。

古疆又通“强”。即疆又为强大、强盛之意。

楚武王初期,楚国主要在湖北西部、汉水以西的丹水、荆山、漳沮水一带。楚武王初居“宵”(湖北谷城县),娶汉水东岸邓国(湖北襄阳市邓城)之女邓曼为妻。楚武王灭汉水西部各小国后,疆域扩展至汉水中游两岸。楚武王此时应是汉水为疆界,以汉水以西为根据地,向汉水以东征剿扩张。故楚国的疆浧,应是在楚国东部边疆一带汉水西岸的沼泽泥水之地,“石城”,即郢中古城,今称湖北钟祥市。

2、疆郢之地理形态

疆郢,原为楚国东境的泥潭之地,后经楚武王带领楚人(不排除所灭国之奴隶),“波而宇人”(即填土平地),为建造城邑之地,扩大地面,建造城邑,而称为“疆郢”。疆郢实为楚武王东进的战略之都城,其大本营应还在楚国深地的“宵”(湖北谷城县)一带。

(1)疆郢在汉水西岸

春秋初期,“石城”(今湖北钟祥市)是位于汉水西岸的一个小城邑,当时汉水主流在石城东边而流过,即今莫愁湖、镜月湖为汉水之主流。而今汉水主流之地,当时是一支时隐时现的小支流,而形成的沼泽泥地。“石城”即郢中古城,今湖北钟祥市主城区,而楚武王“波而宇人”(即填土平地),为建造城邑之地,应是今钟祥市文集镇及今汉水河道。随之历史地理的变迁,敖河的改造,汉水改道,主流经楚武王“波而宇人”(即填土平地)所扩之地而流过,即今汉水河道,原汉水河道经人工改造而形成了今日的莫愁湖、镜月湖。

《钟祥县志.方舆》载:“自有显陵后,明世宗惑于风水之说,堵塞敖口,迫使汉江南移,敖水已由直河入汉,不复达莫愁湖。”

原来跨汉江东西两岸的莫愁湖,和桃花盛开的莫愁村,今天都在汉江东岸了。今处于汉江西岸的文集镇,仍保留了楚时旧俗,不仅沿江桃林片片,而且传承了楚国图腾舞蹈《凤凰舞》。莫愁湖,则因围湖造田,久而久之便只剩下面积约二平方公里、蓄水约一千万立方米的一泓碧水了。在围垦后的汉江故道上,建起了现代化的棉纺厂。

《钟祥县志.古迹》篇载:“莫愁村,在汉西二里,古汉水经城址,其西为村,为莫愁所居地,城北有湖,与村毗连,称莫愁湖”。

南宋王应麟著的《地理通释》载:“郢州子城三面墉基皆天造,正西绝壁,下临汉江,石城之名本此”。此时汉水已改道。

(2)疆郢是楚之门户

“石城”,郢中古城,今称湖北钟祥市。其东有洪山大口、凤凰山,西有三尖山,北临古汉水、南有云梦泽。当时是楚国东大门,楚武王以“石城”做为楚国的军事都城,必设在汉水西岸,以汉水之天险,来防备随国及东方各国。故称“疆郢”或“郊郢”。

唐代诗人胡曾著《石城》载:“古郢云开白雪楼,汉江还绕石城流。何人知道寥天月,曾向朱门送莫愁。”

可见,当时“石城”是三面环水,城在石山之上,是易守难攻的军事堡垒。故楚武王将其城做为用军之都城,设为楚都。

(3)疆郢东郊沈鹿池

《左传》桓公八年:“夏,楚子合诸侯于沈鹿。黄、随不会,使薳章让黄,楚子伐随”。

其中“楚子”,就是楚武王。桓公八年,即公元前704年。也就是楚武王平定汉水以西的各小国,又打败随国称“王”之后。“沈鹿”即今钟祥市东60里李家咀东的“白龙池”。

《春秋左传注》载:“沈鹿,楚地,在今湖北省钟祥县东六十里。”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四》载:“今湖广安陆府治钟祥县东六十里有鹿湖。池深不可测,相传有白鹿入此,因此,今涸为上腴。”

《钟祥县志·大事记》载:沈鹿在今钟祥市东60里鹿湖池。鹿湖池,即今钟祥市东60里李家咀东,大口国家森林公园中大口林场下面的“白龙池”。

楚武王在“沈鹿”池(白龙池)召集各国诸侯汇聚于此,商讨国之大事,更体现了楚国在这些列国之中的霸主地位。

(4)疆郢东郊樠木山

楚武王死于“樠木”之下,实指樠木山之木,即今钟祥城东南的凤凰山。今钟祥城东曾建有纪念楚武王的楚王祠,在唐郢州图和宋长寿县图上均有武王祠的标识。故钟祥城又称为“武陵”。

《左传·邓曼知武王不禄》载:“楚武王荆尸,授师孑焉,以伐随,将齐,入告夫人邓曼曰:‘余心荡’。邓曼叹曰:‘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先君其知之矣。故临武事,将发大命,而荡王心焉。若师徒无亏,王薨于行,国之福也。’王遂行,卒于樠木之下”。

即楚武王最后一次伐随国在出发之前,就自觉心脏不好,身体不适。便告之夫人邓曼,伐随国途中如卒,楚军也要继续剿随国。可楚武王出征刚过沔水(汉水),就在樠木山于“樠木下”去世了。

3、郊郢的历史记载

《左传 • 桓公十一年》(公元前701年)载:“楚屈瑕将盟贰、轸。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莫敖患之。斗廉曰:‘郧人军其郊,必不诫,且日虞四邑之至也。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我以锐师宵加于郧,郧有虞心而恃其城,莫有斗志。若败郧师,四邑必离。’莫敖曰:‘盍请济师于王?’对曰:‘师克在和,不在众。商、周之不敌,君之所闻也。成军以出,又何济焉?’莫敖曰:‘卜之?’对曰:‘卜以决疑,不疑何卜?’遂败郧师于蒲骚,卒盟而还。”

文中提到的屈暇为楚武王熊通之子,官职莫敖,为楚国最高军事指挥官,职位仅次于令尹(宰相)。更明确地告诉我们“君次于郊郢”,此“郊郢”城,即楚武王之“疆郢”,就是楚国之郊的都城疆郢。在《楚居》中称:疆郢,在《左传》中称:郊郢,同为一城,即郢中古城,今称湖北钟祥市。

一、疆郢各名的由来

疆浧:又称为:大、郊郢、免郢、福丘。每个名字都有由来。

1、大

《楚居》载:“至武王酓达自宵徙居大”。

楚君熊达,又称熊通。即位后,向南征讨扩疆,先后灭了权国(湖北当阳县东)、飂国(河南唐河县南)、郧国 (湖北安陆县)、绞国(湖北郧县西)、罗国 (湖北宜城市西南)、鄢子国 (湖北宜城县东南)、己国(湖北宜城县)。使楚国占有汉水以西之地。并越汉水向东挺进,打败了东面最大的姬姓随国(湖北随州市东北)。

此时,楚君熊达由宵(湖北谷城县)迁徙至当时汉水西岸称“大”的地方。“大”为楚君熊达最初的楚国行政中心。楚君熊达迁居“大”之名,是由“达”演变而来,楚君名熊达,最先以“达”称之,后发展成大城邑(“大都市”),则改“达”而称为“大”(邑、城)。

2、疆郢

楚君熊达居“大”后,以“大”为楚国行政中心,公元前704年,楚君熊通打败随国,迫使随国求和,屈服于楚国。楚君熊达强求随国替楚国去要挟周天子,熊达说:“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随侯通报楚国,说周天子拒绝提高楚君的名号。熊达闻讯大怒:“王不加我,我自尊耳!”于是,当即自立为“楚武王”。熊达称王,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大有蔑视周王室之举 ,更有东侵周之邦国之意。

楚君熊达所居时称“大”,称武王后,因楚国发展壮大,“大”地已容不下,就在其西沼泽地填平扩建了一部分,使所居都城增大,称沼泽地“浧”为“郢”,从此“郢”代表楚都。疆,指划定的界限,当时其界既是汉水。故《楚居》称楚国边疆之都城,为“疆郢”。

3、郊郢

郊郢之名是《左传• 桓公十一年》中提出的,其意即楚国之郊的都城。其“郊”指楚国之郊,即楚国边疆之都城。

《说文》:郊,距国百里为郊。按,周时距离国都五十里的地方叫近郊,百里的地方叫远郊。

当时楚国的中心(根据地)仍是汉水以西的荆山、沮漳水一带。因汉水中游为楚武王新开辟的地域,故称其为“郊”。

4、免郢

免,古通“沔”,即沔水之意。今汉水古又称为沔水。

因“疆郢”位于沔水(汉水,又称免水)河畔,故又称之为“免郢”。郢即楚之都,即楚武王后,楚国都城都称之为“郢”。楚国在春秋时期所设之都城“郢”,大多都在汉水河畔,唯“疆郢”称“免郢”。看来楚国视汉水及为重要,沿汉水向东发展是楚国的重要战略。

5、福丘

《楚居》载:“至武王酓达自宵徙居大,焉始【称王,祭祀致】福。” 又载“至文王自疆郢徙居湫郢,湫郢徙居樊郢,樊郢徙居为郢,为郢复徙居大郢,焉改名之曰福丘。”

因在疆郢楚君熊通(达)楚“王”,为楚武王。从此楚国向周王朝及各列国展示出强势,成为周之强国,各小国均臣服于楚。自此后楚国之君均称为“王”。故将楚国始称“王”之都城“疆郢”视为“福”地,“焉始【称王,祭祀致】福。”,又因“疆郢”在原“大”之地扩展而出,“大”其地为汉水河畔石山之“石城”,即郢中古城,今称湖北钟祥市,为相对高丘。故称其都城郢为“福丘”。

楚文王后期,又迁居疆郢(今钟祥市),称其城为福丘。

二、疆郢的历史记载

疆郢,今湖北钟祥市,依衫伴水,是风水宝地。春秋时期,楚国设都城“郢”于此。

西汉初年改为郢县,三国、晋初称为“石城”,闻名于世。钟祥县城最早建于三国吴,即称石城。

南宋王应麟《地理通释》载:“郢州子城三面墉基皆天造,正西绝壁,下临汉江,石城之名本此”。

西晋时期,石城改建扩充。唐宋时期为郢州故城,明初为安陆州城。历代帝王曾多次封王赐侯于钟祥之地,如隋朝郢国公、郢王,唐朝郢国公,后梁郢王,宋朝郢国公、富水侯,明朝郢国公、郢王、安陆侯、梁王、兴王等,都曾是“钟祥”的王侯。

“钟祥”之名始于明嘉靖年间,乃钟聚祥瑞之意。因为这里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的出生之地。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献皇帝朱祐杬、母亲慈孝献皇后就合葬于此,即今钟祥市北的明显陵。自晋始,钟祥先后是竟陵郡、梁陵郡、石城郡、富水郡、郢州府、安陆府、安陆州、承天府等的治所。

“疆郢”(今钟祥市),造就了明代帝王朱厚熜、楚辞文学家宋玉、楚歌舞艺术家莫愁女等一批历史名人,诞生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等历史典故。

今钟祥市有“明显陵”、“黄仙洞”、“莫愁湖”、“大口森林”、“元佑宫”、“石牌古镇”等古迹,充分体现了“郢中古城”的重要地位及历史名城的风貌。

三、楚武王建“为郢”

楚武王熊通(楚居称熊达)在位51年(公元前740年——公元前690年)。在位的后十年中,就开始建造楚另一都城“为郢”。楚武王灭鄢子国(湖北宜城市郑集镇)后,于公元前700年,开始将鄢子国之地,今湖北宜城市郑集镇,建设为楚都城,并将原楚国之“宵”都城,迁徙至此,称之“为郢”,其城邑成为楚国大本营。楚武王最后一次伐随国(湖北随州市西北),就是在“为郢”出发的,过“疆郢”之汉水后,暴病于樠木山之樠树之下。故史书均记载:“楚武王在伐随途中而病亡。”其“途中”则表示不可能是在“疆郢”起兵伐随国的。楚武王卒后,其子楚文王按武王遗嘱将楚都迁徙至“为郢”。

《古代荆楚地理新探》载:“或正式都郢(为郢)乃在此时(楚文王元年),而事实的迁郢(为郢)则在十年前(楚武王晚期,公元前703至前699年)”。

故楚武王后十年,楚国的政治中心是为郢(湖北宜城市郑集镇)。

四、蓝郢的由来

《楚居》载:“至庄王徙袭蓝郢,蓝郢徙居同宫之北”。

蓝郢,即今湖北钟祥市磷矿镇,过去称杨湾。因地处蓝水(今称浰河)入汉水之口,亦名蓝口。历史上曾置蓝水县、莲勺县。

古蓝水,今称浰河,“浰”与“蓝”似以同音,因与安徽黄山市蓝水河相名重,清代后期改为浰河。古蓝水是因蓝夷后人所迁徙于此而居,得名“蓝水”,即蓝人居此而得“蓝水”及“蓝口”之名。后杨姓人又居“蓝口”,而称杨湾。解放后设镇,因广东河原市东原县东北已有蓝口镇,又因此地多产磷矿石资源命名为“磷矿镇”。此地就是楚庄王所居的“蓝郢”。

1、蓝夷的起源

蓝夷,起源于山东半岛,为东夷族之“九夷”的一各分支部族,是,被列为东夷族“九夷”之外,是东夷族的别种。

蓝夷始居于蓝泉(山东淄博市淄川区东南,古淄川县)。

《山东通志·济南府淄川县》载:“蓝泉,俗称双井,相去尺许,其色一蓝一緑,其味一甘一苦。”今淄川区东南莲花山北有双井村,莲花山东有双泉村。此处正是蓝夷的始居地。

蓝夷,以擅长种植、运用木蓝(蓝靛)治病,并习惯穿用木蓝(蓝靛)之蓝色以染蓝衣料的蓝衣而得名。即蓝人以穿蓝衣而扬名。

2、蓝夷的迁徙

(1)夏代初期,蓝人臣服于东夷嬴部族(山东莱芜市西北古瀛水),后有穷氏后羿及妘姓寒浞乱夏,蓝夷被迫西迁至今山西屯留县之蓝水。一支蓝夷则东迁至今山东即墨市西蓝村镇。

《魏书·地形志》载:“绛水、蓝水并列,则蓝水不是绛水很明显了。蓝水今转音作岚水,正发源于屯留县西南九十里盘秀山,东流经长子县岚水镇、长治市而入漳水。”

(2)商代时期,仲丁即位居都城嚣(河南荣阳县东北敖山),多次伐蓝夷,仲丁之孙河亶甲即位居都相(河南内黄县)时,也曾征伐蓝夷。

《竹书纪年》载:商王“仲丁即位,征于蓝夷。”又载:商王“河亶甲整即位,自嚣迁于相。征蓝夷,再征班方。”

蓝夷在商王朝的打击下,被迫迁徙至蓝田(陕西蓝田县)。

(3)西周初期,蓝夷居蓝田(陕西蓝田县),建立了蓝国。

《竹书纪年》载:“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田君。”

《水经注·渭水》则引为“蓝君”,是因蓝人迁此而得名,所谓蓝田者,因蓝人种蓝靛于此,故称蓝田。秦于此置蓝田县,县东南三十里有蓝田山,

《汉书·地理志》的“蓝田山出美玉。”蓝田县东南五十五里蓝桥、蓝桥镇附近有蓝田关。蓝桥在蓝桥水上,蓝桥水又叫蓝溪水、蓝溪、蓝谷水,发源于蓝谷,西北注入灞水。蓝谷又叫蓝田谷,即《水经注·渭水》之灞水出蓝田县蓝田谷。

后蓝国为周所并灭,蓝地(陕西蓝田县)成为周畿,蓝人被迫又迁徙。一支向西迁至甘肃灵台县西五十里有蓝菊崖,北魏曾于此置蓝川县。后又西迁于蓝氏城,为大月氏西迁时建为国都,大月氏起于嵎夷,与蓝夷同属东夷相邻,以后逐渐至阿姆河上游的蓝氏城,即今阿富汗北部的瓦齐拉巴德。

一支蓝人则南迁,经河南新野县东的蓝乡,沿汉水南下,迁至湖北汉水中游的支流——蓝水(今浰河)流域。蓝水因蓝人所居而的名。

3、蓝人居蓝水

蓝水(今浰河),蓝水源于鄂西山脉,上游分别称:常家河、仙居河、双河,至湖北双河镇后,称蓝水(今浰河)。蓝水东流汇汉水之处为“蓝口”。蓝人曾居蓝水流域。

《后汉书·齐王演传》:刘演“还保棘阳,甄,二百阜留轴重于蓝乡。演潜师夜袭蓝乡,尽获之。”注:“比阳有蓝乡。州湖北郧西县西南二百四十里汉水北岸有蓝滩汛。西魏于钟祥县西北置蓝水县。这些以蓝命名的地名,乃因蓝夷曾居住而得名。又荆门市北有蓝口聚。

《后汉书·王常传》:“常与成丹、张印别入南郡蓝口,号下江兵。”

蓝口(湖北钟祥市磷矿镇),汉代为蓝口聚,后置蓝水县。

《大清一统志》载:“蓝口聚,在荆门州北。

《后汉书·郡国志》载:“南郡编有蓝口聚”。

《后汉书·王常传》又载:“蓝水废县,在钟祥县西北,南北朝宋置莲勺县,齐因之,西魏改名。隋末省,唐复置,寻省。”

《隋书·地理志》载:“竟陵郡蓝水,宋侨立冯翊郡莲勺县,西魏改为蓝水”。

《旧唐书·地理志》载:“ 武德四年(公元717年),分长寿县置蓝水县,属郢州。贞观元年,省蓝水入长寿”。

唐代诗人许浑在郢州知州任上,曾游于此,结果遇大风,所乘之舟不能载返,便借居在当地百姓卢端公之家,受到主人盛情款待。后在辞别时书《酬江西卢端公蓝口阻风见寄之什》:“又携刀笔泛膺舟,蓝口风高桂楫留。还似郢中歌一曲,夜来春雪照西楼”。

4、楚并蓝地

春秋初期,楚武王东进扩张,占并蓝人据地蓝口,蓝口从此归楚,楚国设蓝口为楚邑。蓝人又被迫大批继续南迁湖南,所以湖南、广东各地以蓝命名的较多。如岳阳县东有蓝田乡,至今有蓝家冲、蓝天寿、姑桥蓝、马榜蓝、蓝口等地名并聚有许多蓝姓之人。

5、庄王居蓝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当时楚国内部矛盾重重,爆发了公子燮与公子仪的叛乱,楚国发生大饥荒。巴国东部的山戎族趁机袭扰楚国西南边境,一直打到阜山(今湖北房县一带)。楚庄王离开楚都为郢(湖北宜城市郑集镇),迁居于汉水中游的蓝口(湖北钟祥市磷矿镇),并设蓝口为楚之都城“蓝郢”。

后楚简王又居蓝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