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作为边塞重镇,始于春秋战国,兴于明清,古称“上郡”;榆林因集能源矿产资源于一地,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榆林更因其古城地貌东西走向酷似两座驼峰而得名“驼城”。然而,历史文化名城榆林更是被称为“小北京”,这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一、明武宗钦赐榆林“小北京”

明武宗

1518年,明武宗朱厚照出北京、渡黄河,来到榆林居住3个多月。他看到榆林城倚山临水,龙腾虎踞,气势非凡,街道上楼阁相望,衙署相连,自己住的行宫(即凯歌楼,其时称“太乙神宫”)修得玲珑别致,大有紫禁城的气派,高兴地对随从们说:“榆林真乃小北京也!”

而且听说榆林总兵戴钦有一爱女才貌出众,于是借闲游之名驾临其府第纳为妃子。戴妃当了娘娘后深居皇宫大院,因为思念家人经常用宫中的黄布包袱往回寄东西,时间长了这种皇宫物品就在榆林流行开了,于是榆林由此被称为“小北京”。

二、光绪帝下令仿造

驼城榆林

胡鼎彝(1854-1926),字味笙,榆林人。光绪十八年(1892)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旋改编修,充任国史馆协修,故榆林人称其“胡翰林”。胡鼎彝故居在今榆林城李学士上巷24号院。

传说一年秋日,胡翰陪光绪帝弈棋,光绪帝忽见胡翰林泪水盈眶,便问:“爱卿有何悲苦之事?据实道来!”胡翰林说:“榆林民宅简陋,不同京城,每到秋日淫雨之时房屋多漏雨,苦不堪言。臣现在看到庭院大雨滂沱,不由得思念老母之处境!”光绪帝道:“这有何难?着令民居照京城仿造便了!”从此,榆林普通民宅都仿北京四合院构建,院落方正,房屋高大,穿廊虎抱,起脊筑兽。来榆游人见此民居格局,多不由赞叹:“真是小北京!”。

三、著名作家老舍赋诗盛赞

老舍

1938年4月,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随张继率领的国民党中央慰问团到达榆林,慰劳抗日将士,兹后发表了情文并茂的散文《绿柳清泉的榆林》。原文是这样说的:“长街十里,城扁街宽,坚厚的墙垣,宽敞的庭院,铺户家宅,都略具北平的局面。”

1940年12月,老舍先生在致榆林文艺界朋友们的信中又称赞道:“榆林这座城是沙漠中绿洲,是塞上重镇。”可见榆林城“略具北平的局面”令其难以忘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