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政权面临崩塌时,连真正的英雄都会受到牵连甚至是侮辱,苏联就是如此。1991年1月1日,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爆发动乱,苏联国防部副部长阿恰洛夫上将亲率空降兵和一个克格勃反恐小组前往处置,在击毙13人后,将这伙暴徒赶出了市中心的电视台。暴徒们打不过全副武装的苏军部队,一急之下居然策划了一件损阴德的事情:他们打算炸掉功勋卓著的苏军大将伊万·丹尼洛维奇·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的雕像并将其挫骨扬灰。得知消息后,苏联方面争分夺秒地计划将雕像转移,这位苏联英雄决不能容忍玷污。

在苏联,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政治体制,一个人只要得到高层青睐,便会在极短的时间里平步青云,获得常人付出一生也难以企及的地位和荣誉。斯大林有许多“爱将”便是如此,要问哪位苏军将领的牺牲最令斯大林心痛,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的名字可能就是答案。后者成为苏军大将时还不到40岁,若从1924年加入苏军开始算起,他只用了20年便几乎爬到了一位军人可以达到的顶点。不过,切尔尼亚霍夫斯基职位和军衔的快速攀升与高层的照顾没有多少关系,他只是太出色了。

1941年2月12日,切尔尼罗霍夫斯基欸任命为第12机械化军第28坦克师师长,他也以该师师长的身份加入了卫国战争。从当年6月23日开始,第28坦克师便于数倍于自己的德军展开了残酷的纠缠,双方在在希奥利艾西南、西德维纳河、索利齐和诺夫哥罗德等地捉对撕咬,战况相当惨烈。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在长期的作战中展现出了出色的智慧才华,他临危不乱、进退自如,给德军造成了极大损失。连时任第16集团军司令的恩斯特·布施上将也不得不承认,德军之所以没能拿下列宁格勒,敌人的第28坦克师起了局定性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纵使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再神通广大,敌人的凶猛与强悍也是毋庸置疑的。在作了充分的抵抗后,第28坦克师还是拼光了全部的250辆坦克,结果在1941年年底时,这个没有了坦克的坦克师被改编为第241步兵师。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能逆水而上的人往往会光彩夺目。正是在苏德战争初期的出色发挥,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得到了苏联高层的赏识,也进入了领袖斯大林的法眼。1942年5月3日,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晋升为少将,6月升任第18坦克军军长,奉命坚守沃罗涅日。仅一个月后,他又被调任第60集团军司令,次年2月14,日,切尔尼亚霍夫斯基获得了中将军衔——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便实现了疯狂的“四连跳”。

二战中,许多将领得到了天上掉下来的建功立业的契机,能够把握住机会的人名垂青史,一步登天;然而,大多数人却没能因此做好准备,反而因乏力的表现沦为笑柄。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切尔尼亚霍夫斯基便是前者。在沃罗涅日的日子里,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和他的部队成了德军眼中的大麻烦,尤其是在强渡第聂伯河切尔尼戈夫—普里皮亚季河战役中,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的部队负责守卫长达100公里的战线,德军对战线多处发动了重点攻击,前者却没让敌人前进一步。不但如此,苏军还趁德军集中精力猛攻之时发起奇袭,德军不得不向后收缩10余公里。当他的上司罗科索夫斯基被迫放弃攻占基辅后,他甚至还“擅自”带兵作了一轮尝试。1944年3月5日,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晋升为上将,不仅如此,他的部队中有306人获得了苏联英雄称号,第60集团军成了苏军中名副其实的精锐部队。

在斯摩棱斯克战役后,整个方面军在维帖布斯克-奥尔尚斯克方向陷入苦战,迟迟不能打开局面,最高统帅部派出了一个特别检查小组调查“战局不利”的原因。后来,小组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西方面军司令瓦西里·丹尼洛维奇·索科洛夫斯基大将在对方面军整体指挥时缺乏手段,斯大林因此做出决定,将西方面军拆分为白俄罗斯第二、第三方面军两部分。1944年4月24日,深受最高领导人青睐的切尔尼亚霍夫斯基被任命为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司令。

更大的职位为这位卓越将领提供了更大的舞台,随后而来的白俄罗斯战役中,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对战局的准确判断、战略部署的细致谨慎与用兵的果断坚决等特点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例如,在与对明斯克东部德军作战的过程中,他配合白俄罗斯第1、第2方面军一举完成了对10余万的军队围歼;7月,在攻占了维尔纽斯和利达后,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当即决定把握有利局面,强度涅曼河,为随后攻下古城考纳斯创造了条件。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避免损毁考纳斯的文物,他特意下令禁止使用轰炸机和重炮。到了8月初时,苏军已经把战线推入东普鲁士和波兰境内。

纵观整个二战,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功勋卓著,他一共获得了34次最高统帅部嘉奖,列宁勋章1枚,红旗勋章4枚,其他大小荣誉不计其数。难得的是,切尔尼亚霍夫斯基从不居高自傲。在与同僚制定作战计划时,他总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另外,他爱兵如子,从不把士兵当成为自己建立功勋的“炮灰”,能避免伤亡则尽量避免。有这样一则逸闻:不吸烟的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总是缠着苏军总后勤部长赫鲁廖夫要香烟,他希望为自己麾下白俄罗斯第三集团军的官兵讨来最好的香烟。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本身挺拔英俊,又能歌善舞,爱慕者众多。不过,与“浪漫”的罗科索夫斯基不同,他为人正派,据说对他有非分之想的女兵都不敢再进一步,因为她们没有勇气直视对方的眼睛。

作战方面,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实事求是,沉着冷静且善于应变;计划出自他手往往攻防俱佳,现有破绽,他用兵也收放自如,令德军十分头疼。斯大林本身就喜欢善于打硬仗的将领,而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在高强度的大兵团作战方面又具有大师级水准。他若是放开打,攻势如水银泻地气势如虹,德军几乎无法招架。据说,时年不到40岁的他已经被斯大林钦点为苏军统帅部接班人。然而,一场飞来横祸却让这颗将星骤然陨落。

1945年2月18日,眼看胜局已定,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的座车却在东普鲁士梅里扎克一带遭遇德军火炮袭击,几颗炮弹在其附近爆炸,弹片崩入其胸膛。即便身负重伤,切尔尼亚霍夫斯基仍咬牙坚持,一直撑到了手下几位将军赶到时,他简单交代了几句便再也无法忍受剧痛并陷入昏迷。值得一提的是,最高统帅部已确定于1945年2月23日为期授予元帅军衔,他与这一殊荣擦身而过,仅差5天。

后来,莫斯科为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安排了124门礼炮鸣放24响的高级待遇,以“为我们年轻的统帅致哀”;据说,当秘书把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的死讯报告给斯大林时,后者脸色十分难看。长久的沉默后,斯大林下令将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的遗体安葬在维尔纽斯,“让当地人民永远铭记这座城市的保护者和他们的解放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