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体需要从不同食物中获取营养,建议老人每日选择谷薯类、蔬果类、鱼肉蛋类、奶豆类及油脂类等多种食物,注意荤素、粗细、色泽、口味、干稀搭配。由于老人消化液、消化酶及胃酸分泌减少,会影响食物消化吸收,所以老人的饭菜质地以软烂为好,采用蒸、煮、炖、烩、炒等烹调方法。

进入老年后,身体和心理都会有所变化和退化,病痛和不适常伴左右,因此,老年人是最关注健康的人群。

最坑老人的健康误区

误区1:人老不服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主任缪中荣表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会发生诸多退行性变化,肌肉和骨骼功能都在减弱。老年人要理性认识这点,锻炼要量力而行,并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比如散步、太极拳等。退休之后发挥余热本是好事,但若患有慢性病,还是建议彻底退休,安心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

误区2:木耳芹菜能降压

缪中荣说,最常听到的是“木耳芹菜能降压”。木耳、芹菜都是很好的蔬菜,但说它俩降压,就有点夸大了。就怕老人轻信这类谣言,而不好好吃降压药,导致血压反复波动,损害大脑、心脏和肾脏。老年朋友一定要牢记,食物不等于药物,得了病必须找专科医生积极治疗,很多慢性病通过服药均能有效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要有长期服药的心理准备,并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上控制食盐和脂肪的摄入。健康饮食、均衡营养有助于增强体质,改善便秘、失眠等问题。

误区3:头疼脑热不得了

缪中荣强调,老年人关注身体健康无可厚非,但不要过于敏感,疾病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疾病的心理。人老了,难免头疼脑热、腰酸腿疼,不要因为出现这些症状就吓自己。即使就医后确诊为疾病,也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心态好才有利于康复。

误区4:勤俭节约太会过

缪中荣建议,剩饭最好在一天内吃完,剩菜则要在5~6个小时内吃完,凉菜、绿叶菜最好当顿吃完;吃剩饭剩菜前,一定要高温加热杀菌。

误区5:输液预防脑卒中

缪中荣表示,短期输液并不能预防脑卒中,只是给老年人一个心理安慰。老年人多患有一些基础疾病,输液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甚至出现严重后果。预防脑卒中是个长期过程,必须针对病因进行干预,还要保持良好心态,做到均衡饮食,坚持作息规律,适当进行运动,控制好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切忌迷信保健品。有家族史和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做血管检查。

误区6:老了补牙是浪费

缪中荣表示,牙齿缺失直接导致咀嚼功能下降,增加胃肠消化食物的负担,不利于通过饮食摄取足够营养。不注意清洁口腔,还会导致龋齿、牙槽骨萎缩等问题,间接造成心脏、大脑、肾脏等器官的病变。专家建议,老年人应注意口腔卫生,早晚刷牙,三餐后漱口,定期洗牙;如有缺牙的情况,应及时修补,维护咀嚼功能。

误区7:油盐不进降压降脂

缪中荣表示,盐和油并不是健康的敌人,适当食用不会有损健康,因噎废食反倒有害。过度限盐会造成钠摄入不足,使机体细胞内外渗透压失衡,促使水分进入细胞内,诱发脑水肿,轻者出现意识障碍,严重的还会出现心率加速、恶心呕吐等问题。食用油也是必需品,完全不摄入食用油,可能导致一些营养素的缺乏。因此,老年朋友要学会正确地控油和减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应小于6克,食用油用量在25克~30克之间。老年朋友千万牢记一点,任何食物吃得过多或过少都不健康。

误区8:晨练越早越好

凌晨四五点钟,大街上就能看到很多老人晨练的身影,但在专家看来,这并不是好事。缪中荣指出,早晨6点前空气质量不好,绿色植物一夜没有进行光合作用,空气中积存了大量二氧化碳。另外,早晨冠状动脉张力高,交感神经也比较兴奋,容易突发心血管疾病。专家建议,老年人最好在6点后晨练,出门前喝些水、吃好早餐,以免出现低血糖,地点以公园或视野开阔的广场为宜,不要在车流较多的马路旁锻炼。雾天空气中含很多有害物,不适合晨练。

误区9:钙补得越多越好

北京市老年医学研究所原所长高芳堃教授表示,60岁以上老年人,每天推荐摄入1000毫克的钙,过量补钙,不仅不会强壮骨骼,还可能危害健康。最安全有效的补钙方式是日常饮食中适当多吃奶制品、小白菜、豆腐干等含钙丰富的食物,还要戒烟、适量运动、不喝碳酸饮料,减少骨量流失。

误区10:多吃补药能长寿

高芳堃表示,人到老年,生理功能逐渐减弱,适当进补可减缓生理功能下降,推迟衰老进程。但进补要视身体情况而定,缺什么补什么,不分体质和症状的乱补,可能导致其他疾病,适得其反。一般来说,平衡的膳食足以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不需额外进补。即使进补,首选山药等药食同源的食物,或征求医生建议。

老人饮食做到十个“宜”

科学饮食,是晚年健康的基石。老人饮食讲究10个“宜”,下面为老年朋友详细介绍。

食物宜杂。

人体需要从不同食物中获取营养,建议老人每日选择谷薯类、蔬果类、鱼肉蛋类、奶豆类及油脂类等多种食物,注意荤素、粗细、色泽、口味、干稀搭配。

质量宜高。

质量高不意味着价格高。以蛋白质补充为例,常见的牛奶、鸡蛋、豆腐、鸡鸭鱼肉等都能为老人提供丰富的优质蛋白质。肉类选择上,建议多吃鱼虾,尽量采用清蒸或白灼的方法。

蔬果宜鲜。

颜色鲜艳的蔬果往往含抗氧化物质,能调节免疫力、预防慢性病。紫色的富含花青素,如茄子;绿色的富含叶绿素、叶黄素,如菠菜;黄色的富含β-胡萝卜素,如柑桔;红色的富含番茄红素,如西红柿。

饮水宜勤。

老人对口渴的敏感度下降,因此要养成自觉喝水的习惯。每日饮食要适量搭配稀粥、汤、豆浆、牛奶等,另外单独补充900~1200毫升水和淡茶。

数量宜少。

老人基础代谢率降低,我国生理学会建议61~70岁人士的总能量摄入可较青壮年减低20%,71岁以上可减低30%。摄入食物量虽然减少,但品种不能少。

饭菜宜香。

年纪大了,嗅觉和味觉会变迟钝,导致食欲降低。因此,老人的饮食制作要更精致,注重色、香、味、形调配。此外,安静舒适的就餐环境以及结伴吃饭的形式,都可提高老人的用餐兴趣。

质地宜软。

由于老人消化液、消化酶及胃酸分泌减少,会影响食物消化吸收,所以老人的饭菜质地以软烂为好,采用蒸、煮、炖、烩、炒等烹调方法。

温度宜热。

老人对寒冷抵抗力较差,一旦食用生、冷、硬的食品,会影响消化吸收,甚至引起腹泻。食物的最佳消化吸收过程是在接近体温的温度下进行的,因此温热的饮食最适合上年纪的人。

速度宜缓。

细嚼慢咽有利于保证食物粉碎效果和胃部健康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有利于消化吸收。此外,要尽量“食不语”,防止食物进入气管。

口味宜淡。

年纪大了,不免出现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的升高,需控油;老人的葡萄糖耐量会下降,需减糖;有高血压风险的老人很多,需减盐。此外,还要避免吃腌制食品、罐头、快餐、各种熟食等。

最后提醒,如果老人因各种原因长时间进食量减少,请在专业营养师指导下适量选择肠内营养制剂作为膳食补充。

老人健步如何才有效

1. 腰背不直。

很多老人走路时喜欢弯着腰,时间一长,容易挤压到胸腔,胸腔范围就会缩小,肺活量降低,导致心慌气短。弯腰走路还容易驼背,让人看上去显老。沈雁英表示,走路时身体尽量端正,使颈椎、脊椎成一直线,眼睛最好直视前方。注意肩膀放松,别刻意保持一种固定的健步走姿势,以免颈肩部出现不适。

2.手臂乱扭。

有的老人走路时喜欢晃动手臂,认为这样可以增加运动量。沈雁英认为,如果手臂的摆动幅度过大,会越走越累,影响运动效果。还有的老人,走路时双手背在身后,导致上身的重心前移,为了保持平衡,头颈和下巴也会向前伸,使佝偻的上身更加向前倾斜。背手走路时,双臂失去了调节身体平衡的作用,老人如果遇到坑洼路面或突发状况,身体失去平衡,极易摔倒。正确的做法是,手臂放松,让手腕自然地前后摆动,幅度以不超过肩高为宜。

3.内外八字。

很多老人走路时习惯“内八字”或“外八字”,因为发力点和着力点与正常走路不一样,不仅起不到健身效果,反而容易造成髋关节和膝盖的过度磨损。沈雁英建议,走路时注意纠正自己,采用正步走的方式,前脚掌着地,抬头挺胸,目视前方,持续到身体微微出汗。

4.倒走、踮脚走。

不少老人喜欢倒着走、踮脚走。沈雁英表示,倒走有助于锻炼腰部和背部肌肉,踮脚走可锻炼腿部肌肉。

但是,过量倒走或踮脚走路,易对髋关节和膝盖造成损伤。沈雁英提出,走路时不妨以正走为主,以倒走和踮脚走为辅,配合适量的力量锻炼,效果更好。

5.负重行走。

很多老人走路时会背着双肩包、提着手提袋等物品,沈雁英表示,带太重的东西走路,容易对膝盖造成过重的负担,负重应以走路时不吃力为宜。

6.速度过快。

很多老人认为,走路速度越快,健身效果越好。沈雁英说,老人走路的步幅不宜超过60厘米,个子较矮、腿脚不便的人,每步30~40厘米即可。走路速度每分钟最好不超过60步。

7.疾走急停。

很多老人走路之前不做热身,累了就马上停下来,这样很容易造成损伤。快走前先做一些伸展四肢的热身活动,防止因步幅过大而造成肌肉拉伤。

(来源:人民健康网综合)

文章来源:转自微信公众号“人民网健康”

监制丨贾坤 杨世明 李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