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央行新行长的12本书:易纲著《货币银行学》教材了解一下?

央行新行长易纲上任。他是一位技术型、学者型官员;也是一位读书人,爱书人;作为教授的他,甚至还编著过大学金融教科书。

《国际金融》与《货币银行学》

1999年9月,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推出了一套现代经济学管理学教科书系列:包括经济学原理、微观、宏观、国际贸易、应用数量经济学、投资学等19本书。

本套教科书的适用对象是各大专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涵盖了现代金融学的主要领域和许多前沿专题,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金融学科的基本内容。

教材中,《国际金融》由易纲与张磊合著;《货币银行学》由易纲与吴有昌合著。《货币银行学》一书的第19.3节和第23章分别改写自易纲与方海星、易纲与赵晓的合作论文。

这两本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做到了海外现代金融学教学研究的主流框架与我国经济改革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书内提供了很多结合中国国情的实际案例,注重利用已有的知识框架来分析和解释中国的金融问题。

《货币银行学》中的特色案例

30岁以前,易纲的研究领域主要是计量经济学,曾经在美、欧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十来篇有关计量经济学的论文。但易纲曾表示,“其实,自己真正的研究兴趣是中国经济,特别是中国金融问题。”

这套教科书1999年首次出版,随后十多年中又多次再版。2000年后的财经类专业学生,或者选修过《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的同学,不妨把当时的教材翻出来复习一下。

《货币浅说》

易纲是北京大学经济系77级学生。1980年被选派去美国插班读本科,1982年在美国哈姆林大学获工商管理学士学位。1982年进入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经济系读研究生,所学的专业是计量经济学。1986年夏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的题目是“模型选择和斯坦估计”。随后,易纲来到印第安那大学(印第安那波利斯校区),开始了教学生涯。

1992-1993年,易纲任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大约在1993年到1994年,易纲回国与林毅夫、张维迎、海闻等留美经济学者一同回国,创建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就在那段时间,留美经济学会和中国研究中心推出了有奠基意义的《市场经济学普及丛书》。易纲是这套丛书的副主编,并且与贝多广一起合著了其中的《货币浅说》。

这是一套三百万字、14册的丛书。它是国内首套系统、通俗地介绍现代市场经济学的普及丛书。丛书作者们都是于八十年代后访美留学的经济学者。这套丛书在1994年获得了中国图书奖等四个国家级大奖,至今仍然是许多经济学子的入门读物和经济学研究者的必读文献。

这套丛书却尽量不用或少用数学公式,以生动的语言既对经济学传统体系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又尽量反映了经济学八十年代的最新成果。读者只需具有高中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不需具备任何高等数学知识便可读懂。

《货币浅说》在当时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普及作用。这本书也被认为是易纲对货币银行学的精华阐述,与后来他所著的《货币银行学》之间有着承上启下的关系。

该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从最浅显的金融概念说起:日常生活中的货币概念、“现值”概念、怎样计算收益率、普通老百姓对风险的喜恶。

中篇和下篇主要介绍货币理论,包括货币需求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发展与货币化的关系、货币政策工具等问题,并对中国货币政策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

《中国金融改革思考录》

《中国金融改革思考录》是一本论文集,出版于2009年,收录了易纲在2003-2009年期间写的、或者据他讲课的录音整理的主要论文。在这段时期,易纲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等职。

与《货币浅说》不同,《中国金融改革思考录》不是一本普及书。对于普通人来说,它可能比较枯燥;同时它也不是一本纯学术著作或者研究文献。

易纲是一位受过严谨的学术训练,又有长期政策实务经验的专家。他在书中站在相当的高度,针对该时期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问题,表达了的自己观点。

在《中国金融改革思考录》中,易纲谈及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货币政策、全球经济失衡下的中国金融、次贷危机、人民币汇率体制的演变、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逻辑、农村金融改革等问题。

除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宏观经济政策与市场配置资源、转变政府职能等话题外,书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话题。

中国金融改革思考录节选

易纲曾坦言,他一直担心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对我国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作为一位经济专家,他对环境问题也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

《中国的货币化进程》

《中国的货币化进程》是易纲的第一部论文集,出版于2004年,收集了他在1988-2003年期间写的主要论文。

书名“中国的货币化进程”源自于1991年他在英文期刊《中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一篇论文的标题。

本书收录的“市场效率与产权界定”说是易纲用中文写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该文中论述了为什么市场机制比计划机制的效率高,并指出“产权界定是市场机制形成的前提,中国经济改革能否成功,将来市场的效率如何,取决于未来产权界定的清晰度和政府在多大程度上允许私有制的发展;私有制一定程度的发展和坚持以公有制为主并不矛盾”。

1991年的这些内容,今天看来仍有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书中,也有关于房地产与可持续发展深入思考中国是人地关系非常紧张的国家,我担心这样无休止地建房子会对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按我国人均资源,我们的住房应当舒适、经济、有利于环保。但事实不是这样的,相比日本、香港,我们有着巨大的浪费。北京许多居民有两套房子,三口之家住100多平米的有的是;房子冬天要取暖,夏天要空调,都要排出废气,对空气造成的污染可想而知。我曾建议中国应该在大城市对于不动产(房地产)征收物业税,鼓励节约型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生活得既舒适又不浪费。

本书的其他收录大部分围绕中国的货币化进程展开,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第一,因为中国有接近无穷的劳动力供给和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增长有巨大空间,是可持续的。第二,强调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是中国的唯一出路。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特别是保护水资源。第三,GDP增长并不一定带来人们生活福利的改善。如果我们建的房子和修的路每年都推倒重来的话,固然可达到GDP增长率最大化的目标。但我们的财富存量不一定增加,生活质量不一定是提高的。

《旧制度与大革命》

提到易纲,还有一本书不能遗漏。易纲曾表示,法国学者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是对他影响很大的一本书。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著作,原著出版于1856年。探讨的是法国大革命,在原有的封建制度崩溃之时,因并未带来革命预期的结果,而致使执政者与民众间的矛盾公开化,社会动荡愈演愈烈。

该书通过对大量史实的分析,揭示了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内在联系。法国大革命似乎要摧毁一切旧制度,然而大革命却不知不觉中从旧制度继承了大部分情感、习惯、思想,一些原以为是大革命成就的制度其实是旧制度的继承和发展。作者托克维尔认为,它一部关于法国大革命的研究。

学者型央行行长

易纲的其他著作还包括:

《台湾经验与大陆经济改革》(易纲、许小年主编)。本书内容是根据1993年夏,中国留美经济学会20 多名留美学者对台湾实地考察后的第一手资料编写。

《中国的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1984-1993》,书中包含了易纲在该期间年发表的一系列研究论文。从1984年人民银行的成立,中国金融体系孵化开始,到1993年下半年的紧缩计划,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结束。这段时期也是中国金融市场从0到1的开拓时期。

1999年到2000年,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编著了一系列专业图书:《宏观政策调整与坚持市场取向》,《1998-2000中国通货紧缩研究》、《中国物业税研究:理论、政策与可行性》等。宏观组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一个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小组,成立于1997年底。易纲先生是宏观组的指导教授,也是上述两本书的主编。

此外,易纲还在《计量经济学杂志》、《中国经济评论》、《比较经济学研究》等经济杂志上发表中文论文40余篇,英文学术论文20余篇,著有10本书,其英文专著《中国的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被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国际组织多次引用。

2008年,易纲与张帆合著了《宏观经济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不同于国内外现有宏观经济学教科书,易纲版《宏观经济学》对现代宏观经济学进行了全面、准确、有针对性的梳理,并融合了大量中国宏观经济案例。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历史与现状,包括大量的中国案例和讨论、对中国宏观经济体制的说明,以及中国宏观经济的主要历史数据。

就在编著出版《宏观经济学》一书十年后易纲成为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未来,他将以崭新的身份,在中国金融历史上书写全新的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