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官方正式发布!新版教材将于2019年秋季在全国范围内正式使用。新高考改革以来,我们期待已久的新教材终于面世,作为参与教学、研究教学的大智数学研究院,根据教育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方针,为更好地服务于新课程教材在今后教学中的使用,大智数学研究院特对新教材的深入研究做一些分享。

一、新课程教材面世的历程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为了落实“十八大”提出的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2014年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文件,提出核心素养以及学科核心素养,并且明确要求“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这个要求成为高中课标2017年版修订的重要原则。

同时,为了贯彻教育部“文理不分科”的原则,高中课标2017年版在结构和内容上做了一些修订和调整,使其能综合高中课标实验版中文科数学与理科数学在内容上的差异,并将内容、难度定位在原文科数学与理科数学之间。

高中课标2017年版最大的亮点是提出了六个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过去的课程建设,只重视内容标准,重点关注内容的多少和难度,没有对质量的明确要求。本次课标修订做出了重大调整和补充,专门设置了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把学习内容、教学、学习、考试、评价融为一体,重视教育质量,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材的变化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实验版的基础上作了修订,总体是继承,删减了一些内容,调整了内容的顺序,注重了数学知识内部的逻辑性,使得整体内容更趋合理。据对比之前的课程标准与教材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变化:

变化一:课程结构

高中数学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高中数学课程内容突出函数、集合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四条主线,他们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数学文化融入课程内容。高中数学课程结构如下:

说明: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语言、方法、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还包括数学在人类生活、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和意义,以及与数学相关的人文活动。

对于修订的课标中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以及选修课程。这三种课程定位非常明确:

1.必修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共同基础,是高中毕业的数学学生水平考试内容,当然也是高考内容。如果学生只想高中毕业,那么学习必修课程就够了。

2.选择性必修:是为学生提供选择的课程,也是高考的内容要求。如果学生要参加高考就必须学习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

3.选修课程:是为学生确定发展方向提供引导,为学生发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为大学自主招生提供参考。如果学生要参加大学的自主招生,则必须根据自主招生学校要求选择其中的内容进行学习。

变化二:课程内容

(一)必修和选修内容的调整

常用逻辑用语、复数由原来的选修内容调整为现在的必修内容;数列、变量的相关性、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由原来的必修内容调整为现在的必选修内容。

(二)内容的删减与增加

删去了必修三算法初步、选修2-2推理与证明以及框图(文科)这三章内容,删去了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三视图;“解三角形”由原来单独的一章内容合并到“平面向量”这一章里了。必修和必选修均增加了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活动。

变化三:课时变化

新版教材共5本:必修2本,选择性必修3本。这里的选择性必修并不是说可以有选择的不修,类似于旧教材的选修,同样是高考的重点章节。

(一)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包括五个主题,分别是预备知识、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数学文化融入课程内容。必修课程共8学分144课时。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

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四个主题,分别是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数学文化融入课程内容。选择性必修课程共6学分108课时。

(三)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分为A,B,C,D,E五类。 6学分。

A课程是部分理工类(数学、物理、计算机、精密仪器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B课程是经济、社会(数理经济等)和部分理工类(化学、生物、机械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C课程是人文类(历史、语言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D课程是体育、音乐、美术(艺术)类学生等可以选择的课程。

E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

必修课程与选择性必修课程是高考的内容要求。选修课程分为A,B,C,D,E五类,这些课程为学生确定发展方向提供引导,为学生展示数学才能提供平台,为学生发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为大学自主招生提供参考。

变化四: 学习方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知识的过程性,所有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要基于问题从发生到解决的整个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善于探究,独立思考,创新尝试解决问题的习惯。这和以往的知晓定理和公式后,通过大量的刷题练习来应对考试是有根本性的改变。新教材不是只为高考服务的,而是为了数学学科育人的。所以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现在的学生应当更重视问题的思考与分析,而不是落在记住老师总结的一些知识结论而违背了如今的新高考改革选拔人才的初衷。

变化五:新增内容

新教材在课后新增加了阅读思考,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实习作业,选取的内容都是与业余生活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所熟悉的素材,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新教材还设置了“数学探索”、“数学建模”和“数学文化”等新的学习内容,并注意了将这些内容恰当地穿插在有关的教学内容中,帮助学生养成好的数学素养。二分法和算法是高中新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类似于的新内容还有许多,这一类内容新奇活泼,有趣易懂,体现了数学的有趣性和有用性。

三、教学教材建议

对于宝贵的新教材,我们应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要求,树立以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意识,讲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彻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1.教学目标要突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2.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要有利于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3.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促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

4.既要重视教,更要重视学,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5.重视信息技术运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

综合看来,新教材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符合课程标准,遵循了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继承发展,在继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作为数学教学人员应当精准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的设计和使用,让数学核心素养在学生学习中“落地成根”,通过触及数学本质、关注学生思维深度参与的深度教学,让数学核心素养“开花结果”。

文:大智数学研究院高中数学研究员 刘勤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