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昵图网)

  近年来,“海归”就业难成了困扰中国社会的一种奇怪现象。在国外苦读数载,本以为可以镀上一层金的“海归”们回国后却突然发现:企业对待“海归”态度开始审慎,留学经历含金量开始缩水,再加上从国外“水域”归来后的水土不服,很多“海归”们无奈变成了“海待”。不过,这种情况如今已得到改善。

  日前,智联招聘与全球化智库联合发布的《2018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留学低龄化趋势明显,海归成人才大战争夺对象,95%可在归国后半年内找到工作。该报告以“90后”为主的新生代海归群体在留学前后的发展变化和就业、创业情况,并对海归对于留学与回国的选择、留学安全的认知等热点话题进行了调查。

  留学低龄化更加明显

  中国教育部数据显示,2017年留学人员回国人数达到48.09万人,其中获得硕博学历及博士后出站人员22.74万。

  留学低龄化趋势更加明显。与2017年调查结果相比,2018年高中阶段出国留学的比例提高了9个百分点,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则分别降低了4个和7个百分点。从首次出国前所处教育阶段分布来看,海归群体中本科学历出国留学的占比最高,达到51.54%,其次是高中和硕士研究生阶段,占比分别为29.79%和12.12%。在留学国家的选择上,女性更青睐于英国,占比高达22%,其次是美国,15%;而男性海归这一比例恰恰相反。从学科分布来看,经济学与商学类占比依旧最高,达到43%。

  海归就业竞争力提升

  调查显示,在海归回国竞争力上,海归群体中近七成具有一定的海外工作经验。

  海归也成为城市间人才大战争夺对象。虽然《报告》指出,61%的海归群体在回国后并未发生迁移,而是更多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发展。但对于发生迁移的海归人群来说北上广是其选择区域发展的重点目标,有13%的海归迁往北京,8%的海归群体迁往上海,7%的海归群体迁往广东。

  (图片来自人民网)

  在求职周期方面,《报告》显示,42%的海归能够在归国一个月以内找到工作;40%的海归能够在1-3个月找到工作;需要4-6个月的占比为13%;需要6个月及以上的占比仅为5%。与2017年的调查数据相比,1个月以内找到工作的海归比例提升了10个百分点,同时,需要6个月及以上求职时间的比例下降了6个百分点。对此数据,《报告》分析,海归在国内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有一定提升。

  收入与预期矛盾加剧

  (图片来自《大洋日报》)

  《报告》还显示,在海归的税前月收入分布情况中,近七成海归税前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不过,与此相对的是,工作收入与个人期望相比,仅有20%的海归认为工作收入基本符合或超出预期;认为收入水平低于预期和远低于预期的海归占比分别为49%和31%。《报告》分析称,虽然海归群体的整体收入水平较2017年有所提升,但此次数据显示,80%的海归认为收入水平低于预期,较2017年69%的比例来看,海归群体收入与预期矛盾进一步加剧。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女性海归创业者压力更大,仅有4%的女性海归创业者认为获得了“非常大的创业帮助和服务”,而男性海归创业者的满意度则为23%。

  参考资料:

  北京晨报,2018年8月21日,《海归就业竞争力提升 95%海归半年内找到工作》

  人民网,2018年8月20日,《报告:2018海归就业竞争力提升 近七成月薪6000元以上》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来源:华舆 编辑/向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