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马光寿:90 天风吹日晒,只为那美轮美奂的舞台

广西素有 " 歌海 " 之誉,

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

为把民歌发扬光大,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自 1999 年举办以来,

已成为南宁最靓丽的一张名片。

转眼间,

南宁民歌艺术节已陪伴市民走过了 20 个春秋,

南宁晚报 /ZAKER 南宁联合大地飞歌

向全民征集

《老友 20 年 ―― 我的民歌节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们与民歌节的那些故事。

编辑故事和图片资料,

发送至 ZAKER 南宁微信公众号“云景路 28 号”

就有机会获得第 20 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大地飞歌 ・2018 ”晚会门票和纪念品

我们等你来!

【老友 20 年,我的民歌节故事】

“从第二届到第十六届,我参与了十五届民歌节舞台的搭建和各种协调工作”,马光寿说道。马光寿是南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的支队长,从第二届民歌节开始他就被抽调到舞台搭建指挥部,参与舞台的现场搭建。他说,从合同签订结束,第一根钢管进场,他们就开始进行舞台搭建的工作,历时三个月,特别是最后的进场排练的十来天几乎没有太多休息时间。

马光寿回想起当年的故事,感慨万分

“舞台搭建是民歌节耗时最长、最耗精力的工作,参与到舞台搭建的工作,我们就没有考虑过假期”,马光寿谈起这段历时三个月的经历,还颇有感慨。每一根钢管的拉动、每一袋水泥的平铺、还有灯光舞美的设计,都由舞台搭建指挥部的人员完成。舞台 1.2 米的离地高度,60 米的深度,110 米左右的宽度,还有 30 米高的灯光架,整个舞台的每一丝、每一毫都承载了他们的心血。高强度的工作既枯燥又乏味,舞台搭建这块硬骨头,他们每届要“啃”大约三个月。“南宁是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为了打好民歌节这个名片,我们再苦再累也要做出一个完美的舞台。”靠着这个信念,三个月,九十天,他们经历苦和累,也经历钢管和水泥变成了美轮美奂的民歌节舞台。

马光寿向记者讲述当年的故事

对于马光寿来说,舞台搭建这三个月可谓是甘苦交加。有一年的舞台搭建期间正好赶上台风天,一场大风大雨过后,现场地面全是积水,他们买了棉被,连夜把地面的水都拖干净。还有一年,导演要求他们临时建造一个小山坡,第二天就要看到成效,他们又向建筑工程买了泥土,连夜搭建好小山坡。谈到泥土的购买,这里还有一个曲折的故事。眼看第二天要搭建山坡。可泥土在哪里呢?他连夜想出一个办法。那就是亲自向附近的拉泥土的大车购买。“当时完全没有惧怕,就跑到近路中间的地方喊停了五六辆车。”

艰辛的日子里有温馨的记忆。马光寿透露,他这十五年里有几次生日都赶在民歌节期间。有一年他的生日正好是民歌节开幕那天,作为现场临时指挥部的人员,他忙活了一天,回到办公室整理材料时,突然有几个同事拎着蛋糕、啤酒、水果进来了,这时他才想起今天是自己的生日。如今说起这些经历,马光寿明显有几许幸福感和成就感。

马光寿珍藏的大地飞歌晚会纪念影像光碟

“一定要打好民歌节这个名片”,马光寿在访谈时多次强调这句话。为了能让民歌节呈现出完美的舞台效果,马光寿和伙伴们呕心沥血,十几年如一日坚持投入舞台搭建的工作。民歌节是南宁独有的特色文化品牌,大地飞歌能有如此响亮的名号,他们觉得能在其中有些许贡献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南宁晚报 /ZAKER 南宁 记者 李宗文 / 文 段柳健 视频 / 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