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李亨在武陵即位是唐朝中期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一直以来颇受人们关注。玄宗交出政权,肃宗接受政权,在这一交接过程中,至今留有许多谜团还没有被解开。这其中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唐玄宗李隆基真的有意传位?

唐肃宗李亨是玄宗李隆基的第三个儿子。从小聪敏强记,两岁封王。玄宗废掉太子瑛之后,朝廷中以李林甫为首的多数大臣都拥护玄宗宠妃武惠妃的儿子寿王瑁为太子。但是太子却认为李亨年长,又听了高力士的话,于开元二十六年立李亨为太子。天宝十三年正月,安禄山来朝,李亨觉得他有谋反的迹象,于是请求玄宗诛杀安禄山,但是玄宗没有听他的话。后来,安禄山果然叛变,大兵压境,玄宗等仓皇向蜀郡出逃。

马嵬坡兵变后,玄宗一心想入蜀,百姓们“遮道请留”,希望皇帝不要离开。玄宗想了许久,最终还是西行了,叫太子李亨留在后面安慰父老后来人越来越多,百姓们拉住太子的马,太子无法前行。玄宗走出了一段路,见太子没跟上,无奈之下,拨给他2000人马,命他收复长安。

一些学者认为,太子“不得行”是故意制造的假象。长期以来太子与父皇有较深的裂痕。玄宗曾同日赐死3个皇子,太子看在眼里,心里十分恐惧。如果继续跟随父皇到蜀郡,今后太子地位能否保住,是难以预料的。

李亨率众自奉天一路北上,于天宝十五年七月到达灵武。仅过3天,他就在城南即皇帝位,是为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颁布诏书,大赦天下。

就像李亨能入东宫,全靠其父王李隆基的坚持一样,史书记载,肃宗能在灵武顺利即位,其父亲的“让位”之举起了关键作用。

然而,没有一个大权在握的封建君主会心甘情愿地让出宝座。更何况唐玄宗并非碌碌无能之辈,作为一个曾经带领国家开创了令全世界叹为观止的开元盛世的皇帝,怎么可能那么轻易地将皇位拱手相让?

《旧唐书》和《和资治通鉴》均言玄宗在天宝十三年时就已有了传位之心。但是恰恰是在这一年,他在兴庆宫接受了大臣送给他的“开元天地大宝文神武孝德应道皇帝”的徽号,并为此颁发了全国大赦文,从文中看不到一丝一毫他想禅让的迹象。

事实上,李隆基、李亨父子于马嵬坡分道扬镳之后,李隆基并没有听任李隆基一个人去平定叛乱,自己在成都静候佳音。相反,他在入蜀国途中从容布置平叛,从未忘记自己的帝王身份。

肃宗在灵武,得到了郭子仪等人的帮助,壮大了军力。这年九月南下扶凤,举起了平叛的大旗。九月底,在顺化他见到了韦见素等人。韦见素等献上传国宝玉及册书,但肃宗不肯受,假惺惺地说:“近来中原还没有安定,我是暂时总领百官,哪里敢乘人之危,抢夺皇位?”

至德二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在蜀郡流浪了一年多的玄宗在肃宗的迎接下回到了长安。作为太上皇,他重新回到了兴庆宫。不久,李辅国在肃宗授意下将玄宗幽禁于西内,直至最终忧愤而死。

许多人认为,尽管史书记述了众多玄宗情愿传位的资料,但从种种疑点推断玄宗禅让并非出自他的本意。他之所以会在得知肃宗灵武即位之后,马上做出反应,颁布《令肃宗即位诏》和《肃宗即位册文》,其实是一种政治手腕。因为此时李亨已得到朔方的支持,打出平叛旗号,他不得不承认这一既成事实,况且,这样一来,他也能名正言顺地在肃宗即位后的国家政治中施加自己的影响。还有观点认为,《旧唐书》和《资治通鉴》所提到的“内禅”“传位”之事其实指的是天宝十四年十二月,玄宗意欲亲征叛军而命太子监国一事,与传位于太子没有关系。

然而,这一切也只是推测,要真正揭开玄宗“传位”的真相,还有待学者和历史学家们提出更多的证据。

相关文章